響尾蛇導彈的命名除瞭制導方式之外,還有這一深刻原因

07-29

二次大戰後,美國軍備局(Bureau of Ordnance)指派物理學傢麥克霖博士(William B Mclean)到中國湖(China Lake)的海軍軍備試驗處(Naval Ordnance Test Station,現為海軍的武器中心),負責發展簡單有效的空對空導彈。

麥克霖最終成功的打造瞭響尾蛇空空導彈精巧而簡單的設計,以少量的高爆性燃料,作為火箭推進材料,並由紅外線裝置制導。這些設備全裝在一根九英尺長,直徑五英寸的鋁管內,體積較小。在後來的六十年中,全世界共生產瞭約二十萬枚響尾蛇導彈,但這一基本構造幾乎沒有改變。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九日,麥克霖設計出熱制導裝置的核心部分:在一半球型的玻璃罩後方,放置可探測紅外線的硫化鉛光電池。制導裝置安置在一旋轉的陀螺儀上,以便讓制導裝置在導彈滾轉、俯仰、偏航時都能盯緊目標。

麥克霖為瞭讓導彈在飛行中保持穩定,在彈尾四片尾翅的末端,設計瞭由氣流驅動的鋸齒狀輪子,作用如同穩定滾轉的陀螺儀,這就是所謂的滾轉安定翼(rolleron)。

火箭噴出高壓氣體推動導彈,尾翅由飛行那個控制設備驅動,並由制導信號來控制偏移量,以對準方位、正確擊中目標。

根據報導,響尾蛇導彈會以蛇名做為導彈的名稱,是因響尾蛇和導彈一樣,都以熱制導方式來攻擊目標。響尾蛇本身具有熱感應器,利用熱感應器可以在黑暗中偵察食餌藏匿的處所。

麥克霖以自然為師,利用響尾蛇捕食的原理,創造瞭響尾蛇導彈,因此給瞭它這個名字。此外響尾蛇導彈的英文名字又源自於它爬行時的運動方式,這也和早期導彈的飛行軌跡相似。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