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 9 月 8 日報道,香港《南華早報》7 日刊登瞭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前演講稿撰寫人菲利普 · 楊的文章,題目為《內地畢業生為什麼不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怪教學方法》。文章稱,內地人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卻說不流利,主要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為瞭應試而死記硬背,是十分落後的。
BBC 拍攝中文教學紀錄片,讓中國老師教授英國學生英語,對比中英教學方法
文章稱,內地人對英語愛恨交加。英語被看成是 " 充滿機會的語言 " ——它可以幫助獲得夢寐以求的海外教育、待遇優厚的工作或外國國籍。
盡管大傢都知道英語學習很重要,但內地的英語教育依舊令人驚訝。內地的學生們說,初中的三年才是學習英語最有效的時期,而上高中後,好像被高考綁架瞭,為瞭考試不斷進行練習。
文章稱,在內地的大學裡,英語學習在頭兩年是強制性的。但是,這種語言的教學卻很書面,缺乏實用的技能。大學畢業要求學生們需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但雇主們抱怨說,很少有畢業生可以應付那些哪怕是簡單的寫作、回復英文電子郵件或接聽商務電話的工作,更不用說與外國客戶進行貿易談判瞭。而有些地區,人們甚至討論要把英語從規定的課程中刪除。
出瞭什麼問題?首先,缺少一種方法。那種記住個別詞匯和令人費解的語法的學習方法是落後的。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你為什麼能理解英語句子中的每一個單詞,卻不能理解它的整體含義? 第二,在擁有瞭基本的熟練程度後,為什麼在英語方面的進步變得更難,不管你學習有多麼刻苦?許多在美國生活瞭幾十年的中國學者也是如此。
文章稱,隻要英語教學被 " 死記硬背 " 的學習方法套住,學生就被剝奪瞭學習 " 如何學習 " 的機會,或者失去在 " 模式識別 " 中的敏感度訓練,尤其是在發展寫作技巧方面。有人說,與非母語人士不同,母語人士可以在潛意識中學習語言,但學生一旦獲得 " 模式識別 " 能力,也可以進行 " 潛意識 " 學習。
文章稱,每年有近 50 萬內地學生出國留學。內地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印度人在世界 500 強企業或美國大學的人數卻遠遠超過內地。內地缺乏英語交流的軟實力。這個挑戰不應該留給補習學校或輔導中心,因為學生作為一個被測試者,不可能將英語轉化為能力。必須重新思考英語教學方法,以使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編譯 / 王天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