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每周工作 7 天,每天工作 10 到 18 個小時,每年隻有 3 天假期。他們做著最臟最累的工作,可他們的貢獻卻一再地被從歷史中抹去," 英國制片人賈絲 · 高恩斯對新華社記者說," 所以我決定和同事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讓一戰華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
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99 周年之際,英國第四頻道電視臺 12 日晚播出紀錄片《英國被忘卻的軍隊》。時長一小時的紀錄片展示瞭部分有關一戰華工的信件、日記和文件,並從華工後代和歷史學傢的口中追憶這段未被記錄的歷史。這是英國主流媒體首次制作紀錄片回顧這段歷史,肯定華工對一戰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
紀錄片執行制片人高恩斯此前從英國媒體報道中首次得知這段歷史。當年,14 萬中國勞工遠赴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協助英法軍隊,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修建公路、戰壕,維修鐵路和坦克,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彈。這些在英國鮮為人知的記憶通過紀錄片展現在觀眾面前。
據記載,英國戰時內閣 1916 年批準征募中國勞工,並將勞工部隊正式命名為 " 中國勞工旅 "。一戰期間,英法兩國先後招募中國勞工約 14 萬人,其中約 10 萬人隸屬英軍中國勞工旅,4 萬人歸法軍指揮,另有數百名學生作為翻譯。這些中國勞工主要來自山東省,也有部分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肅等地。
華工對一戰的勝利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西方社會並未給予足夠認可。紀錄片講述瞭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比如在一戰結束三周前,一幅名為《戰爭的聖殿》的巨畫在巴黎公開展出。這幅畫作構思於 1914 年,描繪瞭法國在盟友簇擁下的勝利景象。但在畫作即將完成的 1917 年,美國參戰瞭。為在畫中加上美國人,創作者隻得掩蓋之前應有的場面,原畫中的中國勞工旅因此被完全塗掉。
紀錄片還采訪瞭一戰華工的後代,英籍華人蘇惠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祖父一戰期間在法國工作,戰後本來計劃從法國搭船去美國,卻陰差陽錯在利物浦下瞭船,從此定居英國,以開中餐館、洗衣店為生。
蘇惠玲告訴記者,祖父在她 8 歲那年去世,她從傢人口中得知祖父的很多故事。她說:" 認可百年前華工的貢獻,對現在在英國生活的華人有重要意義。"
英國第四頻道電視臺在紀錄片的簡介裡指出,一戰結束後,英國全國各地建立瞭 6 萬多座紀念一戰的紀念碑,其中包括紀念動物和德國人的紀念碑,但卻沒有一座是紀念一戰華工的。
為改變一戰華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英國華僑華人發起瞭一場名為 " 確保我們銘記 " 的全國性運動,要在英國為一戰華工建立一座紀念碑,還他們一個公道。
這場立碑運動的發起人之一、英國首位華人市長陳德梁對新華社記者說,正在籌資修建的紀念碑將建在倫敦東部,設計成一座華表,基座四面刻有浮雕,分別是招募、運輸、工作和回國 4 個場景。按照設計,紀念碑高 9.6 米,每米代表 1 萬名一戰期間來到英國的中國勞工。明年是一戰結束 100 周年,紀念碑預計明年 8 月建成。
陳德梁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大倫敦紅橋區的代表,是 " 確保我們銘記 " 項目的副主席。" 為一戰華工立碑不是哪幾個人的事,也不是哪幾個企業的事,而是全體華僑華人的事。" 陳德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