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一不小心,世界第一

02-04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關註中國海軍發展的朋友應該都註意到瞭安裝在 " 海洋山 " 艦上的 " 最終兵器 ",由此也引發瞭關於火炮武器未來發展方向的猜測;與此同時,中國空軍一架電子戰飛機的意外墜毀,也讓中國軍迷對於中國空軍特種機平臺這一看起來平凡無奇的話題產生瞭諸多討論。

一不小心 世界第一

本周三傍晚,隨著一系列照片在社交網絡上的 " 突然 " 亮相,舷號為 936 的中國海軍 072III 型 " 海洋山 " 號坦克登陸艦在 1998 年運送工程裝備上美濟礁後 20 年之後又火瞭一把。大傢在該艦的艦艏武器甲板上目睹到瞭一個巨大的炮塔,以及這個炮塔前面口徑驚人的大型身管。

在證明這是軍方的武器試驗項目而不是什麼電影拍攝道具之後,大傢的 " 腦洞 " 飛快地運轉起來。出於海軍技術偏重實用的一貫印象,雖然是開腦洞,大傢也基本是按照基本法來的。最開始的推測,無非是之前傳說已久的中國海軍 155 毫米艦炮的試驗炮塔,畢竟這個白色炮塔的外形很像二戰中以對海重炮著稱的德國 " 納爾維克 " 型驅逐艦的前主炮,但很快大傢發現作為一門 155 毫米炮它實在是太大瞭。

雖然中國海軍曾在上世紀 80 年代動過 203 毫米艦炮的腦筋,但很顯然這門火炮也不是 203 毫米炮——除瞭目前不存在這一研制項目外,這門炮的炮管即使對於 203 毫米炮也太粗瞭……就當某位小夥伴都開始試圖論證這是傳說中的中口徑多管近防炮的時候,大傢才差不多說服自己,要想得更加前衛些。

2017 年進行試射的 BAE 公司電磁炮系統,炮管的形狀與 " 海洋山 " 號上的巨炮頗為相似

隨後更多的清晰照片以及該艦在完成改裝後在江上航行的照片在網上露面," 電磁炮 " 這個論點才逐漸成為共識。" 海洋山 " 號的巨炮 " 身管 " 有著電磁炮的典型特征,艦橋前部的車輛甲板上則放置瞭多個大型集裝箱型艙,其中一個上還有供人使用的民用空調室外機,表明其中還有人員操作和控制的設備。集裝箱之間有大量連接的粗電纜,加上登陸艦原本的艏門已經完全焊死,內部結構也應該經過加強,以承載甲板上電磁炮的巨大重量。不得不說,在中國新裝備越來越多的新時代,能讓軍迷們覺得 " 這特麼是啥 " 的武器已經沒有幾件,這明顯是屬於排得上號的。

從另一個角度拍攝的照片,雖然炮塔本身被包的更嚴實瞭,但封死的艏門和甲板上放置的方艙卻清晰可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使用一艘登陸艦,而不是海軍的專用實驗船來進行電磁炮的改裝,一來可能是專用試驗船都有各自的試驗任務,無暇為電磁炮排出檔期;二來則是比起艦內大部分空間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試驗艦,登陸艦從某種程度上更適合電磁炮的試驗和改裝。作為 " 總共三個艙 " 的登陸艦,其巨大的車輛艙對於需要額外配備發電機組、儲能設備、控制系統等的電磁炮試驗系統來說,應該是最為合適的安裝地點瞭。而從 " 海洋山 " 在江上試航時的水線來看,雖然表面上隻是加裝瞭一門電磁炮,但其內部增加的重量顯然十分可觀。

試航中的 " 海洋山 " 號

目前來看,這門上艦測試的電磁炮應該隻是驗證電磁炮技術的樣炮,而非計劃用於實際配備某艘艦艇的作戰型號。畢竟這門炮的尺寸實在是太過巨大,而且其附屬的各種設備也一點也不緊湊。現實戰爭畢竟不是動漫或者遊戲,那種 " 全艦伺候一桿槍 " 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發生,一些媒體所謂的 " 十年內成為中國海軍主力艦炮 " 也顯得過於樂觀。

對於這門電磁炮而言,至關重要的炮口動能、射程、電磁炮本身的壽命、使用的彈藥等等情況,在當下的情況下我們還無從可知,為電磁炮提供能源的電力系統的能源儲存形式、充電速度、能源利用效率等同樣尚不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既然中國的電磁炮已經開始進行裝艦測試,那麼其更加早期的地面測試和試驗應該都已經完成且取得瞭預想的效果。

從這一點上來說,雖然 " 全世界第一門艦載電磁炮 " 的稱號對中國海軍來說更像是個虛名,但這種虛名背後體現的,恰恰是中國與美國不相上下,至少是互有短長的電磁炮研究進度。

2008 年的美國海軍電磁炮試射——當年看來電磁炮裝上 " 朱姆沃爾特 " 似乎已經指日可待瞭

說起電磁炮在美國海軍的發展,多少有一些峰回路轉,但卻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這一領域的參考:早在 2000 年之後美國在研制 " 朱姆沃爾特 " 級驅逐艦時,艦上的艦炮系統就曾經認真考慮過使用電磁炮。2003 年,美國海軍授予 BAE 公司武器系統分部一份合同,進行為期 6 個月的將電磁炮配備到新型驅逐艦上的研究。

經過研究,BAE 系統公司認為,擁有 81 兆瓦電能的 " 朱姆沃爾特 " 級綜合電力系統艦可以為兩門電磁炮提供足夠的電力。在艦隻以 10-18 節的速度航行時,電磁炮可以每分鐘發射 10-12 發炮彈。而且按照美國的技術,電磁炮的重量和體積都適合於安裝在水面艦隻上,唯一面臨的主要工程問題隻是電磁炮產生的熱能管理而已。

隨後電磁炮研制也確實取得瞭相當的進展。2007 年 1 月 16 日,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NR)在弗吉尼亞州海軍水面作戰中心達爾格倫分部舉行新型電磁裝置交付儀式。美海軍沒有采用剪刀剪彩這一傳統的做法,而是打破慣例,用一門 90 毫米口徑的試驗型電磁炮發射 1 發高速炮彈穿透瞭儀式彩帶。這發炮彈在炮口的初始動能達到 7.4 兆焦,初速度達每秒 2146 米;2008 年,美國海軍測試的電磁炮樣炮的動能達到 10.64 兆焦,初速達到每秒 2520 米;2010 年 12 月,美國海軍的電磁炮測試中,一門測試的電磁炮取得瞭 33 兆焦的最大動能,創下瞭已經公開的電磁炮的世界紀錄。

電磁炮裝上 " 自由 " 級瀕海戰鬥艦的想象圖

但是隨後的問題確實讓美國海軍始料未及。2011 年根據負責電磁炮研制的美軍將領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說法,由於 " 成本和效率曲線 " 在彈丸動能 32 兆焦時會出現一個轉折點,在這個拐點之後,隨著彈丸的過載急劇提升,作為精確制導炮彈內部必須的電子元件開始撐不住這麼大的過載瞭,而一發無制導的炮彈打出 360 多公裡(" 朱姆沃爾特 " 級設定的電磁炮射程)還想命中目標顯然是有點強人所難瞭,因此美國海軍建議 " 見好就收 ",專心研制 20-32 兆焦能量,使用增程炮彈後射程在 200 公裡以下的電磁炮。

但這類電磁炮的能量實際上沒有比 155 口徑的普通火炮大太多,復雜程度倒是大大增加瞭,也因此,美國電磁炮在那麼多年之後也沒有再進行更高能量的試射," 朱姆沃爾特 " 最終也回歸瞭化學能火炮的老路,使用 AGS 系統的 155 毫米炮作為其正式的裝艦產品。

在全世界(其實就是美國)對電磁炮的興趣開始減弱的時候,中國的艦載電磁炮卻正在中國科研人員的持續研究之下," 一不小心 " 在幾個領域裡走到瞭世界領先的位置。而這種在尖端科研領域的排名變化,究竟會引起其他國傢的奮起直追,進而引發這一領域的新一輪競賽,還是成為中國在這一領域領先探索的標志,就隻有看未來的進一步發展瞭。而在當下,對我們來說,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真的將電磁炮視作 " 最終兵器 " 的心態,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美國海軍的電磁炮實驗平臺預定為一艘快速輸送艦,這是上艦之後的想象圖

缺少關註的新中運

1 月 29 日晚上,中國空軍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當天下午,空軍一架飛機在貴州境內飛行訓練中失事。根據現場拍攝的照片和其他消息來看,此次失事的很可能是一架高新三號特種機。在事發之後,互聯網上在對失事飛機機組成員表達哀思的同時,也有一絲不和諧的聲音存在,這些意見將高新機的墜毀原因直接定性為 " 機翼結冰 ",並在隨後對中國航空工業 " 噴瞭個遍 "。

高新三號特種機(" 腮腺炎 ")

這種對 " 機翼結冰 " 的先入為主很大程度上來源於 2006 年 6 月空警 200 原型機在試飛中失事的那次嚴重事故。當時,這架飛機的墜毀導致瞭機上包括多名專傢在內的 40 人全部遇難,對中國預警機研制造成瞭嚴重的損失。而事故的原因,就是飛機多次穿越結冰區域,飛機空中結冰,導致失控墜毀。而實際上,運 -8 作為中國空軍現在最主要的特種機平臺,其本身在發生結冰時確實也容易引發事故。2001 年 1 月 4 日,空軍兩架運 -8C 就發生平尾結冰墜地機毀人亡的嚴重事故,造成兩機組 16 名成員全部犧牲。

運 -8 在研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特種機的特點和需求,先後研制瞭運 -8 一期、二期和三期平臺,空警 -200 所使用的是三期平臺,而此次出事的特種機使用的是基於運 -8C 基礎研制的更加早期的二期平臺,從這個角度講,如果真的發生機翼結冰事故,那麼按照這一平臺的經驗,確實不能排除這一故障的可能性。

空警 -200

客觀來看,作為中國軍隊裝備數量最多的中型運輸機和特種機平臺,運 -8 系列近年來整體的運行故障率整體上令人滿意,在許多運 -8 和運 -9 平臺的特種機連續飛越島鏈進入西太平洋或者進行繞臺飛行的過程中,平臺本身的飛行性能和勤務性都表現得較好。相比之下,美軍裝備的 C-130 系列運輸機幾乎每年都要發生至少一次嚴重的飛行事故。當然,這也和美軍 C-130 機隊超過 300 架的規模不無關系。

服役長,任務多,C-130 是美國空軍任勞任怨的 " 老馬 "

作為中國空軍目前唯一的中型運輸機和最主要的特種機平臺,運 -8/ 運 -9 系列自從 1980 年定型以來不斷改進,已經發展瞭近 40 年,而如果算上該機的測繪原準機安 -12 在蘇聯的歷史,則這一機型的發展歷程已經超過瞭 60 年。雖然這一傢族的最新成員運 -9 已經有瞭全面的改進,但考慮到與運 -9 高度接近的運 -8 三期平臺也曾經遭遇嚴重的空中結冰事故,運 -9 是否完美的解決瞭這一問題,現在還很難說。

對於當代的運 -9 平臺來說,隨著中國軍隊對於各種特種機的需求不斷增大,該機的生產其實輪到瞭一個好時代。與跨世紀初中國裝備的特種高新機混搭瞭運 -8 一二三期平臺不同,自空警 -200 服役以後,當代中國空軍的新一代特種機平臺已經全部統一到瞭運 -8 三期或者說運 -9 平臺上來,這樣的型號簡化確實提高瞭工廠的生產效率。加上部隊旺盛的需求,現在的運 -9 平臺機的生產已經讓人幾乎忘記瞭運 -8 系列在上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因為部隊經費短缺隻能 " 一年一架 " 地采購以維持生產線的悲慘境地。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由於對空警 -500、高新 -6 反潛機、高新 -8 電子情報機、高新 -11 電子偵察機等特種機的需求都有增無減,運 -9 平臺機的生產也是熱火朝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運 -9 基本的運輸型號的生產和交付,這一方面不利於運 -9 盡快替換現有的運 -8 等中型運輸機,另一方面也不利於運 -9 在使用中的進一步改進。

從根本上,運 -9 仍然是運 -8 或者說安 -12 運輸機的一種改進型,其機艙寬度不足、載重量有限的根本問題在現有的型號框架下無法解決。在中國空軍已經實現瞭運 -20 包括發動機在內幾乎所有設備的國產化,開始以相對穩定的速度生產和交付重型運輸機,中國運輸航空兵進入快速擴張階段的情況下,運 -9 的 " 不完美 " 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日本航空自衛隊拍下的 " 運 -9",確切說是高新 8 號電子偵察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軍迷都看好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所謂運 -30 或者說 " 新中運 " 方案。作為運 -8/ 運 -9 系列中型運輸機的全面升級和換代方案,該機的設計在幾個最關鍵的領域進行瞭較大的改變。其中一點是顯著增加瞭運輸機的機體寬度和高度,從而能夠運輸更加大型化的物資,其載重量也從 20 噸提升到 25 噸,而其起飛重量則控制在 80 噸級別,雖然較運 -8 大瞭 1/3,但仍然對於前線和簡易機場有較好的適應性。

綜合來看,運 -30 如果能夠順利研制,其性能應該介於新世紀的兩款新型中型運輸機——俄羅斯的伊爾 -276 和巴西的 KC-390 之間,而其運輸彈性則要明顯好於 C-130 或者運 -9 系列的運輸機,將可投送包括輪式步兵戰車、卡車炮等一系列尺寸較大的地面技術裝備,從而進一步優化中國空軍的戰略投送能力。

珠海航展上的 " 新中運 " 模型

而在特種機領域,飛行速度慢、噪音大的渦槳動力飛機平臺,很多時候並不是執行任務的最理想選擇,在俄羅斯選擇用圖 -204 改裝下一代電子偵察機、美國用波音 -737 發展下一代反潛巡邏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空軍特種機平臺的理想選擇幾乎已經呼之欲出瞭——當然,在一切水到渠成之前,全面的國產化是必然少不瞭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