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磁軌道炮上艦瞭?揭秘跟美軍真正差距

02-02

【環球網軍事 2 月 2 日報道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魏雲峰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數年前美國公佈電磁軌道炮原型樣機首次陸上測試視頻時,全球都在驚嘆 " 劃時代的突破 ",好萊塢幹脆把它塞進《變形金剛 2》裡大顯身手 ; 但率先把這種 " 未來武器 " 搬上軍艦的,卻很可能是中國。臺灣中時電子報 2 月 1 日稱,正當美國以技術難度大為由考慮放棄電磁軌道炮時,解放軍一艘登陸艦已安裝電磁軌道炮,準備接受測試。

登陸艦上的神秘火炮

中時電子報稱,從 1 月 31 日開始流傳的一組照片顯示,解放軍 " 海洋山 " 號大型坦克登陸艦 ( 舷號 936 ) 近日在武漢完成改裝。它拆除瞭艦艏的雙 37 毫米艦炮,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體積驚人的全封閉炮塔。在這座炮塔後方的甲板上,還固定著幾個裝滿設備的集裝箱。報道認為,這門火炮比解放軍海軍口徑最大的 130 毫米艦炮還粗瞭不少,綜合各方面特征,尤其是該炮後方的配套設備方艙,這顯然是一門電磁軌道炮。

美國 "The Drive" 網站 2 月 1 日猜測,設備方艙中可能裝有電磁武器系統所需的大型電源。其中一個集裝箱裝有空調,可能用於發動機或其他電子系統的冷卻,也可能意味著該集裝箱是一個人工控制站,用於操控武器,或者用於技術人員收集現場火力試驗的數據。

" 電磁軌道炮 " 這個概念從問世之初就充滿科幻色彩。傳統的手槍、步槍乃至大口徑火炮,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引燃火藥產生的高壓氣體提供彈丸的初速,而電磁軌道炮則是用電磁作用力作為動力,可發射極高速的炮彈,有著巨大的潛在優勢。因此美國率先完成電磁軌道炮原型樣機的測試時,全球都驚嘆這種炮彈理論最高速度超過每秒 7000 米的新概念武器是 " 劃時代的突破 "。

不過也有人懷疑,如果中國這次是要測試如此 " 高大上 " 的電磁軌道炮,為何不用專門的試驗艦,而是改裝一艘服役已 20 多年的坦克登陸艦呢?《艦載武器》雜志執行主編石宏 1 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電磁軌道炮對電力系統的要求較高,常規艦艇需要為此進行全面改裝。考慮到解放軍現役 " 畢昇 " 號和 " 華羅庚 " 號綜合試驗艦同時承擔著多種裝備的測試任務,這類大改裝可能會影響到其他項目的進程。而坦克登陸艦擁有足夠的內部空間可以安裝各種測試設備," 海洋山 " 號同級艦的數量較多,即使抽調它參加測試任務,對解放軍海軍的整體戰力影響也不大。

中美競爭,誰更強?

雖然美國在電磁軌道炮領域起步較早,但進展卻並不順利。由於技術難度大,花費瞭 10 年時間、5 億美元之後,美海軍不得不數次降低技術指標,原本於 2017 年裝備 " 遠征快速運輸船 ( EPF ) " 進行實際測試的計劃也沒瞭下文。更糟糕的是,美國戰略能力辦公室發言人薛伍德表示,電磁軌道炮不符合美軍現有發展技術能力,整個項目可能在 2019 年 " 下馬 "。

"The Drive" 網站稱,相比中國的進展,美國海軍隻進行過電磁軌道炮原型樣機的陸上發射試驗,還沒有進行上艦測試。中時電子報認為,中國研制電磁軌道炮起步雖然比美國晚,但在兩大方面已獲得關鍵性突破," 一是海軍專傢馬偉明院士團隊發明的‘強迫儲能裝置’,二是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研發的‘大面積雙面高溫超導薄膜’ "。

這能證明中國在電磁軌道炮領域已經超越美國瞭嗎?石宏介紹說,整體上看,中美在相關領域處於同一水準。目前美國研制電磁軌道炮時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軍方的苛刻要求造成的。美海軍明確要求上艦測試的電磁軌道炮必須完成武器化,即在實現系統化、集成化的同時,還得基本具備實戰能力。例如在地面測試中,美國這門炮的射速已達每分鐘 4.8 發,但仍無法滿足美海軍每分鐘 10 發的技術要求。相比而言,即便中國率先開始電磁軌道炮的上艦測試,但從改裝後的 " 海洋山 " 號照片來看,整套系統的集成度不高,似乎仍處於難度較低的技術驗證階段。

並非完美武器

原先美海軍計劃將電磁軌道炮安裝在 " 朱姆沃爾特 " 級驅逐艦上,從 400 公裡外以極高的發射頻率向目標 " 傾泄炮彈 ",其遠程火力投送能力甚至可以超過一個航母艦載機聯隊。但現在 " 朱姆沃爾特 " 級的建造數量已被削減到 3 艘,電磁軌道炮的未來更難預測。中時電子報稱,中國可能在 055 型萬噸級驅逐艦第二批次改進型號上裝備電磁軌道炮,這樣它不僅將具備主炮超過 200 公裡的精確打擊能力,也將具備主炮反導等先進戰力。

電磁軌道炮會對航母的霸主地位造成沖擊嗎?石宏表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電磁軌道炮仍有不少缺陷。電磁軌道炮射程想要遠,它的炮彈初速就必須非常快,炮彈加速時將承受極大過載,遠遠超過現有電子設備的極限。這種限制將意味著電磁軌道炮實施超過 300 公裡的遠程打擊時無法精確制導,嚴重影響瞭它的實戰效能。不過石宏認為,在反導等其他領域,電磁軌道炮將有大展身手的餘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