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 " 號采集到的巨大珊瑚的根部(9 月 4 日攝)
9 月 5 日," 科學 " 號靠泊在三亞一碼頭。
新華社 " 科學 " 號 9 月 5 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 " 科學 " 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 " 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 " 中的 2017 年卡羅琳海山航次,5 日靠泊海南三亞。本航次科考隊員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 400 個、170 多種,專傢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
航次首席科學傢徐奎棟介紹,本航次科考隊員利用 " 發現 " 號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 15 次,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瞭精細調查,取得瞭豐富的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 400 個、170 多種,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綿、海膽、海蛇尾、海參等生物,涉及許多未知新物種。
徐奎棟說," 發現 " 號在海山東側的海嶺采集到一個寬約 3 米、高 1.6 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徑約 5 厘米。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大壽命約為 4200 歲,生活在 400 至 500 米水深,而這株巨大柳珊瑚發現於 1246 米水深,它生長更慢,其壽命可能超過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壽命,其具體年齡還需要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確認。
此外,科考隊員還獲得 41 塊巖石和 12 站位的沉積物樣品,利用溫鹽深儀、垂直拖網和分層拖網等完成瞭水體 22 個站位的水文、化學和生物生態調查。
科考隊員通過調查發現,卡羅琳海山曾是處於海面以上的島嶼,在板塊運動過程中逐漸下沉成為海山,它至少下沉瞭 1500 米。在海山西側發現瞭完全不同於一般海山所具有的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樣性特征,僅見極少量生物,這主要是海山頻繁滑坡造成生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
同時,科考隊員在海山東側的海嶺上發現瞭成片的 " 珊瑚林 " 和 " 海綿場 ",這是首次在西太寡營養深海底發現 " 珊瑚林 " 和 " 海綿場 "。" 珊瑚林 " 和 " 海綿場 " 是高生物量的突出表現。
本航次 " 科學 " 號於 8 月 7 日從深圳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