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核潛艇水聲設備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包括被動測距機陣、艇首陣、偵察水聽器陣、探雷陣、通信陣、舷側線列陣和拖曳線列陣等等設備構成。即便是擁有如此完善的設備,在今天的核潛艇對抗演習之中,一艘核潛艇要抓住另一艘核潛艇仍然非常困難。對付核潛艇的最優方法,是采用攻勢反潛,將其消滅於港口之內。
同水面和空中設備構成的立體化探測網相比,核潛艇傳感器系統的探測距離仍然相對較近,仍然是近視眼。兩艘核潛艇之間的對抗,就好比近視眼在夜裡打著電筒尋找目標,然後發起攻擊。而在核潛艇剛剛興起的時候,這種尷尬的局面更加明顯,用核潛艇來對付核潛艇其實難度非常之大,相關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的一次對抗性演習之中,兩艘 " 鰩魚 " 級核潛艇進行瞭 30 分鐘的纏鬥,但它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消滅對方,因為火控系統太慢瞭。這也是那個年代普遍出現的情況,核潛艇發現同類後便立即開始攻擊準備,但當一切都就緒時,對方早已跑得無影無蹤。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魚雷也非常無力,比如美國海軍當時使用的 Mk37 魚雷最大速度可達 26 節,而 " 鰩魚 " 級潛艇的水下最大速度為 22 節。從理論上講,Mk37 魚雷是能夠擊中目標的。但實際上考慮到瞄準、發射以及加減速等等方面的因素,Mk37 魚雷很容易脫靶。尤其是在 21 千米的距離左右,Mk37 魚雷的速度已經降低到 17 節,根本攆不上 " 鰩魚 " 級核潛艇。
除瞭這一點之外,那個時候的魚雷也比較笨。在進行擺脫或者追擊的核潛艇會高速行駛,而發射出去的魚雷往往不會去打敵方的潛艇,反而會繞個彎向自己襲來。如此這樣,偷雞不成反倒把自己給報銷瞭。兩艘潛艇之間的對抗,不僅僅是裝備和技術的比拼,不僅僅是艇員熟練程度的競賽,更是艇長經驗和心理活動的細致切磋。如果說常規潛艇頻繁上浮和巨大的噪聲削弱瞭這種對抗的細膩程度,那麼在核潛艇對抗時,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則更加困難。
早期核潛艇對抗的困難還體現在探測盲區上,這個盲區也可以被稱為擋音區。比如," 鰩魚 " 級潛艇在偶然發現一艘姊妹艇後,對其進行瞭長達 4 個小時的尾隨跟蹤,而對方毫無察覺。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的核潛艇在邂逅之後經常玩這種捉迷藏遊戲,以至於後者還發明瞭一種非常極端的戰術,叫做 " 瘋狂伊萬 "。
西方國傢所說的 " 瘋狂伊萬 " 戰術就是,為瞭防止美國等其他國傢的潛艇進入其擋音區,蘇聯潛艇會突然進行急速的轉向,以辨別後方是否有潛艇。這種戰術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使用,包括:第一種是懷疑後方有核潛艇時,突然進行大角度轉向展開試探;另一種是不定期地進行大角度轉向,以便規避對方潛艇進行擋音區。
那個時候的核潛艇近視程度都比較高,所以 " 瘋狂伊萬 " 戰術是個非常危險的動作。曾經在 1970 年,蘇聯的 " 回聲 "II 型潛艇就發生瞭同美國 " 鱘魚 " 級攻擊型核潛艇相撞的事故,所幸的是相撞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正是由於早期的火控、探測設備和常規魚雷都不給力,美國和蘇聯都競相研制核魚雷,一炸一大片,要不玩,大傢一起不玩。但是,核魚雷威力巨大,有著很大的使用風險。
隨著拖曳聲吶的發明,由於存在擋音區而遇到的探測盲區問題不用再靠極端的 " 瘋狂伊萬 " 戰術來解決。今天,無論是魚雷的攻擊速度和距離,還是艇載傳感器的水平,都同核潛艇剛剛出現的時候相比有瞭巨大的進步。但是,核潛艇的靜音性能和航速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用核潛艇來對抗核潛艇本身,仍然存在著很大的難點。
也應當看到的是,今天的反潛再也不是用一種裝備來克制另一種裝備,而是強調使用立體化的探測、跟蹤與打擊。空中有固定翼反潛機和反潛直升機,水面有攜帶者各種聲吶的作戰艦艇,水下有潛艇以及無人潛航器,通過多兵種的協同作戰,必定會大大提高應對攻擊型核潛艇的能力。但同鬧得雞飛狗跳地抓天上的鳥兒,仍然不及掏鳥窩的效率,這個規律對於在今天對於潛艇作戰也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