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後院起火:“茶鄉”大吉嶺田園不再

07-26

提起 " 大吉嶺 ",多數人大約隻知它是世界有名的紅茶產地。過去,這個位於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著名茶鄉憑借植被豐富的高山生態和一年五季的多變氣候,一直以平和靜謐的田園風情吸引外國遊客。然而,今夏大吉嶺 " 風暴 " 驟起,寧靜不再。

印度茶鄉大吉嶺 圖自環球網

據新華社 7 月 26 日報道,今年 6 月因西孟加拉邦政府在全邦公立學校將孟加拉語列為必學科目,大吉嶺地區占多數的說尼泊爾語的廓爾喀人發起抵制抗議。在此後一個月時間裡,局勢不斷惡化,騷亂頻發。7 月 20 日,當地兩個政府辦公室被抗議者燒毀,7 月上旬臨時部署的印度軍隊也匆匆撤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民族融合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和現實治理問題是這場 " 風暴 " 的根源。

印度大吉嶺的騷亂愈演愈烈 圖自 dnaindia.com

曾經兵戈之氣 今日茶鄉暗流

7 月 9 日,廓爾喀分離勢力支持者在新德裡集會遊行,要求印度軍方從大吉嶺地區撤軍,同時主張獨立建邦。在集會上,遊行隊伍打出長達 110 米的旗幟,象征廓爾喀人 110 年的 " 獨立 " 鬥爭史。

圖自每日頭條

要知道,1947 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至今不過 70 年。顯然,大吉嶺此番風波,並非地方與中央矛盾那麼簡單。

在大吉嶺歷史上,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和英國殖民者的勢力長期糾纏不清。1765 年,當地原住民雷佈查人以錫金國王的名義修建瞭名為 " 大吉嶺 "(Dorje Ling)的寺廟。這個源自藏文的名字意為 " 閃電之地 " 或 " 金剛之洲 ",後來這塊山間高地也以此為名(英譯名後拼寫為 Darjeeling)。

18 世紀末,來自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引兵至此,用 20 年左右的時間將其納入尼泊爾版圖,但很快在 1814 年與英國殖民者的戰爭中落敗,將該地區拱手讓出。隨後,這片土地被英國人扶植復國的錫金收回。

19 世紀 30 年代前後,英國人開始逐步開發大吉嶺,建設療養院、茶園等,使之逐漸成為殖民者以及印度王公貴族的避暑勝地。19 世紀 40 年代末開始,英國殖民者和錫金王國關系惡化,摩擦不斷。英國人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裡逐步將大吉嶺地區的控制權收為己有。1866 年,大吉嶺地區正式形成目前的版圖和規制。

1947 年,隨著印度擺脫英殖民統治,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開始顯現。獨立後的印度將大吉嶺劃入西孟加拉邦,使用尼泊爾語的廓爾喀人和使用孟加拉語的印度本國移民分別占據瞭山區和平原。民族和語言不同帶來的身份認同差異,推動廓爾喀人尋求民族自治、獨立建邦的訴求逐漸成型。

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廓爾喀人一方面要求將尼泊爾語列入憲法規定的官方語言,同時進一步要求實現大吉嶺地區的區域自治。盡管前一訴求在 1961 年和 1975 年分別在邦政府和中央政府層面獲得通過,但區域自治的訴求一直未獲理會。1986 年至 1988 年,當地廓爾喀人舉行的多次抗議發展為暴力沖突,迫使政府出臺妥協方案:成立大吉嶺廓爾喀山地委員會,管理山區教育、健康和旅遊等各項事務;大吉嶺選區可以選舉產生一名國會下議院成員;可以選舉西孟加拉邦立法會成員。

該方案的達成為大吉嶺帶來瞭約 20 年的安寧。2008 至 2009 年當地再次爆發要求獨立的抗議遊行活動,由於山地委員會管理不力、喪失民心,抗議並未爭得更多成果。2011 年,當地廓爾喀人和西孟加拉邦政府以及印度中央政府簽署協議,將山地委員會升級為廓爾喀地區政府,賦予其更為全面的獨立管理權。

至此,廓爾喀人在百年抗爭後,似乎與印度中央政府達成瞭平衡,但積淀已久的獨立建邦思想仍暗潮湧動,直到今年 6 月,這種思潮被西孟加拉邦政府的語言教育政策點燃。

民族文化極度多元造就獨立建邦 " 傳統 "

在印度,類似大吉嶺廓爾喀人的訴求並不鮮見。

東北各邦分離運動最為活躍,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波多民族民主陣線、波多解放猛虎力量等勢力一直謀求脫離印度。曼尼普爾邦的 " 人民解放軍 " 則主張與緬甸梅泰人合並建國,該邦的庫基人也有單獨建邦的呼聲。2000 年,北阿坎德邦脫離北方邦獨立,其示范作用導致北方邦另外 5 個區域要求單獨成邦。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及卡納塔克邦部分地區,圖魯人要求獨立成邦。2014 年,南部特倫甘納地區就成功脫離安德拉邦獨立建邦。

要求分離的諸多勢力,或出於語言差異,或出於種族不同,宗教因素也時常顯現。這與印度極度多元的社會文化狀況密不可分。

語言本來就是印度劃分各邦邊界的主要依據。印度目前以印地語為第一官方語言。而除瞭作為 " 第二附加官方語言 " 的英語,印度全國還存在 21 種地方性的 " 預定官方語言 ",而在冊登記的其他語言更是多達 1600 餘種。印度還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在此找到痕跡,印度因此被稱為 " 宗教博物館 "。

圖自痞客邦旅遊網

各地區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的差距,也更容易使同一語言和民族人群趨向於抱團排外。南部的特倫甘納邦之所以謀求獨立建邦,就是因為當地泰盧固語族群認為自身幾十年來在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遭遇瞭不公正對待。

這種訴求也常被各政黨作為謀求選票的工具加以利用。1997 年,當時在野的印度人民黨曾鼓動獨立建邦浪潮,以獲取國內相關勢力的支持。時過境遷,如今人民黨上臺執政,大吉嶺廓爾喀人的建邦訴求,反倒成瞭麻煩。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傢劉小雪告訴新華社,騷亂的根源在於長期以來印度內部移民導致地區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這種移民有的從殖民地時期開始,比如大吉嶺的廓爾喀人,有的從獨立後開始,如西孟加拉邦向東北部諸邦的移民;加上印度本來就有語言立邦的傳統,於是出現相應的政治訴求。印度本來可以運用體制更靈活地順應這種變化,但由於既有利益集團的阻礙,導致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激化瞭。(畢曉洋 張亞東 新華社專特稿)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