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8 日,網絡上出現東部戰區進行手榴彈實彈訓練的多張照片,其中兩張照片透露瞭中國軍隊新近裝備的進攻手榴彈。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種手榴彈彈體呈圓柱狀,綠色塑料彈體,彈體上有略微凸起的防滑紋路,上部為黑色翻板擊針引信。這與中國軍隊以往使用的攻防兩用手榴彈不同,這是一種進攻手榴彈。可能很多人不以為然,筆者怎麼能通過照片就能判斷這是進攻手榴彈,進攻手榴彈威力較小,為何還要裝備?下面就聽筆者詳細說說。
以俄軍現役的 RGN 和 RGO 手榴彈為例說明,RGN 為進攻手榴彈(右),RGO 防禦手榴彈(左)。這兩種手榴彈同屬一個系列,引信通用,從結構上非常典型的顯示瞭兩種手榴彈的特點。
RGN 進攻手榴彈(左)彈體較薄,主要靠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來殺傷敵人。而 RGO 防禦手榴彈(右)采用雙層彈體,主要依靠爆炸產生的 600 多塊彈片來殺傷敵人。傳統觀念認為,防禦手榴彈破片較多,殺傷半徑較大,因此威力更大。而進攻手榴彈因為主要靠沖擊波殺傷,破片少,因此被認為威力欠佳,主要作為輔助彈種。
從結構上就可以明顯看出右側的 RGO 防禦手榴彈因為半預制破片彈殼較厚,所以彈體直徑較大。
這是兩種手榴彈的剖面圖,RGN 進攻手榴彈彈殼重量為 116 克,裝填炸藥 114 克;RGO 防禦手榴彈彈殼重量為 358 克,裝填炸藥 92 克;兩相對比,很容易瞭解兩種類型手榴彈在殺傷方式上的區別。
手榴彈爆炸時,爆炸沖擊波為球形結構,為瞭保證破片能夠均勻飛向各個方向,因此以破片為主要殺傷途徑的手榴彈大多要設計成卵圓形或者是球形。
而進攻手榴彈主要依靠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殺傷目標,所以彈體外形並不重要,因此都會選擇便於制造和裝填炸藥的圓柱體。這也是筆者判斷剛剛曝光的中國新型手榴彈是進攻手榴彈的重要依據。這是德國 DM51 手榴彈,右側為進攻手榴彈呈圓柱狀,左側為破片套,兩者組合後就是防禦手榴彈。
這是 DM51 手榴彈的剖面圖,可以直觀瞭解手榴彈和破片套的內部結構。破片套內主要是鋼珠,用來產生大量破片殺傷目標。
這是中國軍隊現役 86 式全塑無柄手榴彈的解剖模型,實彈全重 260 克,裝藥 40 克 TNT,殺傷半徑>6 米,延期時間 2.8~4 秒,彈體內有 1600 顆鋼珠,每顆鋼珠的直徑約 3 毫米。在最初確定瞭這種手榴彈 " 卵形、小平底、黃豆粒 " 的設計原則,即卵形彈體保證破片均勻飛散,小平底便於放置,破片隻有黃豆粒大小,以保證有效破片數量和安全距離。這在當時也屬於較為先進的水平。
然而,時代在變,隨著單兵防護水平的日益提高,這種以破片殺傷為主的手榴彈正在失去其光芒。以中國維和部隊 2016 年 7 月在南蘇丹的遭遇為例,一發 60mm 迫擊炮彈擊穿 92B 步兵戰車頂裝甲,在乘員艙內部爆炸。因為有瞭全身防護服,隻有兩人犧牲,另外五人受傷。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迫擊炮彈就是以彈片為主要殺傷方式,這樣近距離的破片都無法有效擊穿防彈衣,可以想象威力小得多的手榴彈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但是,任何防彈衣隻能抵達破片,卻無法抵擋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對人體的傷害,就算是專業拆彈專傢那種厚重的全身防護服都無能為力。不要小瞧沖擊波,戰場上 80% 以上的骨折都是沖擊波造成的,而不是槍彈或者破片。也就是說,防彈衣的日益普及讓進攻手榴彈和防禦手榴彈的地位發生反轉,以沖擊波為主的進攻手榴彈才能更加有效地殺傷目標。
這是美軍測試的模塊化進攻手榴彈,主要通過彈體內的 113 克高能炸藥產生的沖擊波殺傷目標。
這種進攻手榴彈就是采用的便於生產的圓柱體結構,造價更低。
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彈體有通用接口,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進行組合,最多可以將三枚彈體組合成一枚手榴彈,以增加殺傷威力。
可以想象,這種手榴彈如果是三個彈體串聯,那麼將有 339 克高能炸藥同時爆炸,其沖擊波會對目標造成極大傷害。可以說,美國和中國研制的新型進攻手榴彈都是為瞭應對日益普及的防彈衣,專門研制的近戰利器。
這是同時曝光的另一張照片,顯示瞭中國新型進攻手榴彈彈箱的內部構造。手榴彈放置在沖壓硬質海綿內,即可以防震,又可以避免彈體之間相互碰撞,可以說這種包裝方式是中國輕武器方面巨大的進步。一箱為 30 枚,符合中國軍隊每箱 30 枚手榴彈的傳統習慣。
綜上所述,此次曝光的新型進攻手榴彈反應瞭中國武器研制 " 與時俱進 " 的新變化,為軍隊提供瞭更加有力有效的武器裝備。
手榴彈誤區有多少?最熟悉的未必瞭解
探究:人民解放軍的木柄手榴彈到底師從何處?
貼近實戰 透視美軍手榴彈投擲訓練
本人是原 SC 軍事貼圖區版主 hawk26,為大傢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傢收看。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 "hawk26 講武堂 " 微信公眾號,可以關註收聽,謝謝!
使用蘋果的各位壕,請點這個贊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