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進攻戰鬥中,美軍的基本攻擊行動為孤立目標、火力壓制、接近目標、破障行動、占領立足點,清剿全建築。
1、孤立目標,這裡有兩點,一是防止目標內敵人逃跑,二是防止敵人增援或反沖擊。方法都是以直瞄和間瞄火力對目標及其周圍火力進行壓制,以及對附近關鍵地形和通路進行控制。因為本文給普通讀者看,再加一句:以坦克、" 佈雷德利 " 步戰車及反裝甲火力對車輛通路進行控制;以自動武器對步行通路進行控制。
既然是孤立目標,其實就是對目標完成瞭包圍,可能是一翼包圍也可能是兩翼包圍也可能是合圍。用我的闡述方式來說就是將目標從敵防禦體系中分割出來,分割出來才便於下手吃掉它。
既然如此,我們發揮下想象力,把戰場和其中的單位放大,美軍的攻擊單位為一個旅戰鬥隊,目標為一個營陣地,美軍已避開敵主要防禦試圖將當面之敵殲滅於此區域,因此,美軍采取的機動樣式是包圍,完全控制該區域內重要地形和通路,該目標營陣地已被完全孤立。
和上面的對比一下,是不是一回事?很顯然,是一回事。
現在再縮小,把目標建築物縮成一個十字軸,平面的線為 A 和 B,立面的線為 C。把平面 AB 線設為前沿、縱深、後方以及左翼、右翼、中央,把立面 C 線設為天空(太空)、地面(水面)、地下(水下);而肉眼看不見的為電磁、網絡等空間。那麼這個十字軸即為一作戰體系。當目標建築物在抵抗武裝整個作戰體系之內時,它是一個要素;現在被孤立出來它就形成自己單獨的一個作戰體系。如果這個十字軸放大,放大到集團軍規模,一樣是前沿、縱深、後方,左翼、右翼、中央,天空、地面、地下。
為什麼要講這一段?隻是要明確,無論是班、排、連,還是軍、師、旅,它們都是形成一個自己的作戰體系;而戰鬥就是一個體系和另一個體系的對抗。我們現在說的清剿戰鬥就是美軍排(連)所形成的作戰體系對抵抗武裝所占據建築物所形成的作戰體系的戰鬥。
而孤立,隻是切斷瞭該體系(目標建築物)與抵抗武裝其他分體系之間的聯系(該目標建築物原來也是其中的一個分體系)。而它內部自己的聯系並沒有被切斷。
意思就是,美軍的基本攻擊行動:孤立目標、火力壓制、接近目標、破障行動、占領立足點,清剿全建築。這個中間少瞭一步,破壞目標建築物內部敵人的互相聯絡。這一步可以沒有,如果有會使攻擊行動更有成效。敵人失去互相聯絡我們都知道會導致各自為戰,失去有效指揮,各自為戰的敵人自然對攻方威脅程度進一步降低。放在大的戰鬥中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放在小的戰鬥中就不能理解呢?
為什麼會少這一步?就是軍事理論沒有到位的原因,沒有把小的單位和大的單位一樣視同為一個體系。因此所有的流程:孤立目標、火力壓制、接近目標、破障行動、占領立足點,清剿全建築。
2、火力壓制。事實上,孤立目標的過程就是一個火力壓制的過程,為便於理解,分開來說。要進行火力壓制,自然要做到對火力的控制,方法很多,比如標識目標,區域標識,將目標按順、逆時針標識為 1、2、3、4 和 A、B、C、D 等,自然就會延伸出來 A1、A2、B1、B4 等等。
同樣道理,旅戰鬥隊也可以將其包圍的目標營陣地進行標識。
3、接近目標。這個簡單,在火力掩護下迅速通過,這種通過可能有可以隱蔽的路線,可能目標能見度不良,可能目標被完全壓制等等,反正視具體情況定。
對於旅戰鬥隊來說,這個過程不就是其先頭營的一個接敵運動嗎?在火力掩護下占領進攻出發陣地,越過進攻出發線,占領沖擊出發陣地。
可見還是一樣。
4、破障行動。先補一句,戰鬥的編組為突擊組、支援組、破障組,各組任務不用再講瞭吧。當然,破障組也可以就放在突擊組裡。采取的方法有爆破破障、火力破障、人工破障等。在費盧傑,美軍采用的通常辦法是用坦克撞墻以及炸藥炸開門來破障,其目的是為瞭清除門後和墻上的詭雷。但是這是一個問題。破障的根本目的是為瞭奪取一個立足點,而進入立足點時是不可預知的風險最大,敵情威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建築物內敵人的火力是如何佈置的,而且在進入時必然會遭到敵人火力打擊。這就要求在進入時必須突然、迅速、兇猛,因此用坦克破障以及選取門為進入點都會失去突然性(一個是喪失瞭時間,一個是門必然是敵人重點關註部位),這就使得進入的突擊組遭受的風險增大。如果把沒有窗戶的墻壁作為破障點實施爆破破障,在破障之後就能夠在第一時間進入。另外,兩點破障,是保持突然性的一個有效手段。也就是一點是迷惑敵人,一點是有效進入。同樣道理,一點破障也可以采取在窗戶或破損的墻體投擲手榴彈(破片、震蕩、眩暈)來掩護真實的破障點以取得突然性。那麼,同樣在進入時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在進入點(破障點)投擲手榴彈。
再來看看旅戰鬥隊,占領沖擊出發陣地後,當然就是開辟通路嘍,也就是破障啦。跟上面排級規模的戰鬥也是一回事。
5、占領自足點。在費盧傑,因為絕對的優勢,隻要美軍孤立瞭一個建築物,在這一步前,敵情威脅都是很小的,抵抗武裝缺乏增援的能力,建築物內的人員也缺乏反擊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美軍對風險可控。但從這一步起,風險不可控。隻要進入,必定遭到打擊。打擊的方式很多,在進入時打擊,在進入後打擊(即等到美軍開始對房間逐個清剿時抓住有利時機打擊),清剿完畢後打擊(即隱蔽自己,待美軍以為安全後打擊),無論哪種都無法預知。美軍在對建築物清剿過程中的傷亡大部分都在於這一步行動之後。因此,在破障行動中就說過,必須突然、迅速、兇猛的進入,以最小化損失。進入後,當然是向兩翼馬上占據可遮蔽物嘍,先把樓梯控制住,然後優先找地下室、地道、蜘蛛洞(即連接建築物內外的通路),美軍很多人就是不註意這些,被蜘蛛洞鉆出來的抵抗武裝給打死的。在這,我們是不是該多一條思路呢,如果突擊組發現目標建築物沒有地下室、地道,而樓上有較嚴重敵情威脅,那麼退出建築物,召喚空中、重炮、坦克火力摧毀建築可能是個更好的辦法,當然還可以直接以 10 磅以上 C4 炸藥直接爆破摧毀建築物(如果建築物不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這個環節,在旅戰鬥隊對敵陣地攻擊行動中,表現為突破。形成一個突破口,擴大突破口並占領兩翼,奪取縱深。也是一回事啊,進入破障點就是形成瞭一個突破口,進入後往兩翼卷,鞏固突破口(進入點),再逐步清剿(即往縱深發展)。
6、清剿全建築。就講一點吧,註意標識已清剿區域和自己所在位置,省得被支援組的壓制火力誤傷瞭。
最後,總結三點。
一、連排規模的對城市建築物的進攻和更大規模的野戰進攻實際上是一回事。
二、即使在完全優勢的情況下,突破行動也必然會受到敵打擊,這種風險無法預知,因此訓練中必須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以最小化傷亡。
三、如果把這一行動放在冷兵器時代,依然是這樣的行動順序,而且同樣,在完全優勢情況下,不可預知風險依然在突破行動中。但是必須註意的是,突破進入後,遭遇的打擊必定弱於現代。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攻擊武器的威力對防禦裝備的殺傷穿透效果不足。這就給我們提出瞭一個問題,在建築物進入清剿過程中,為瞭避免疲勞、噪音和幹擾,要求盡可能少的攜帶裝備。如果一些防護裝備有效的話,是否可以在進入時使用呢?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 2014 年 5 月、6 月,鳳凰衛視 " 開卷八分鐘 " 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 " 這才是戰爭 ",歡迎關註。
這才是戰爭微信 ID:xiaoxiongchum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