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挖出世界上最深的坑,根治瞭 20 多年的深井病

01-25

每個科幻愛好者都忘不瞭 1864 年的《地心歷險記》,

在這部法國作傢儒勒 · 凡爾納的傳世經典小說中,

主人公在故事中誤打誤撞闖進瞭地球的核心,

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汪洋與一系列遠古生物。

但事實上,

人類對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瞭解少之又少,

尤其是與看似遙遠的浩瀚星空相比起來:

人類已能觀察到 137 億光年外的宇宙動向,

但對地心的樣貌卻一無所知。

迄今為止最深入地心的探索,

仍然要追溯到當年前蘇聯的嘗試。

二戰之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陷入冷戰,

誰也不服誰,就連挖坑也要比誰挖得更深。

1958 年美國國會通過瞭「莫霍計劃」提案,

他們計劃從地殼相對較薄的大洋底部下手,

在那裡靠搭建出的超深鉆井直達「莫霍面」,

即地殼與地幔之間的分界線。

1961 年美國派遣「CUSS I 號」鉆井船趕赴墨西哥,

在深 3558 米的近海區域中架設瞭 5 口深海鉆井。

至 1965 年,「莫霍計劃」已經消耗瞭上億美元,

而這 5 口背負眾望的鉆井中最深的也才隻有 183 米,

於是國會叫停這項計劃轉而一心鉆研航天事業,

並於 1969 年成功登月,完成瞭「阿波羅計劃」。

如此看來,入地真的比上天要難得多。

而患瞭「深井病」的前蘇聯人卻心無旁騖地挖著坑,

1970 年他們在北極圈附近的科拉半島安營紮寨,

在那裡建造瞭神秘的「科拉超深鉆井」。

之所以將這口鉆井建在寒冷荒涼的曠野上,

是因為這裡地勢低窪,隻需鉆通 15 千米厚的地殼,

就能夠對比分析出大部分地殼對應的地質情況。

「科拉超深鉆井」的工作裝備頗為講究,

整個過程中采用的全都是專業的「地質鉆頭」,

這些鉆頭的材質、形狀都可謂是量身定制。

雖然超深鉆井真的能鉆到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

但其鉆孔的普遍直徑也隻有 20 厘米左右。

將這些「地質鉆頭」安裝到細長的鉆桿底部:

然後不斷加長鉆桿並更換鉆頭,

將鉆頭與連接的鉆桿對準鉆孔插下,

即可不斷向下鉆探。

這個過程不能細想,

感覺在對地球大大的菊花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

總之鉆井的所有數據都會實時傳輸到控制室,

經過一系列分析後再由前線指揮調整。

雖然聽起來感覺就是一根棒子往下戳的過程,

但到真正運行的時候才知道沒有說的那麼簡單。

剛猛的鉆頭面對層層的巖石能夠一往直前,

然而在「地層溫度」面前卻完全硬不起來。

據當時負責鉆探的前蘇聯工作人員統計,

初期鉆頭每下潛 1 千米,周遭溫度就會升高 16 ℃,

而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也會上升得越來越快,

12262 米處的預期溫度為 100 ℃,實則為 180 ℃,

大部分金屬在此般高溫下都變成瞭軟柿子。

進一步說,地質學普遍認為地心溫度約為 5430 ℃,

與遙遠的太陽的表面基本沒有任何溫差,

想到地心冒險並不比與太陽肩並肩容易。

因此價格不菲的地質鉆頭在高溫下會極速磨損,

頻頻更換鉆頭大大加重瞭人力物力的負擔。

前蘇聯鉆井團隊甚至專門設立瞭維修工廠,

躺滿瞭待修的鉆頭與井桿,

仿佛戰爭年代中傷員擠滿醫院一般。

為瞭降低鉆頭的溫度、維持井桿的穩定,

還必須得不停地配合使用冷卻液與套管,

再一次大大地提高瞭鉆井的物資消耗。

而阻礙不隻是會隨深度不斷增加的溫度,

人們還將面對以指數量級無情倍增的地殼壓力。

地表深處的井壁頂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隨時都有可能會像脆皮蛋卷一樣被擠成渣。

如何讓鉆頭保持垂直向下也是一大難題,

多根首尾相連的鉆桿受到來自一端的力,

難免會在彼此接觸的關節處迷失方向。

加上地下巖層的硬度與密度均不一致,

鉆頭稍有不慎就會偏離既定航道,

就算力道再足也難以發揮到刀尖上,

從這張軌跡圖就能感受到維持方向有多困難。

即便如此,「科拉超深鉆井」仍一度突飛猛進,

1979 年鉆探深度達到瞭史無前例的 9584 米,

並緊接著於 1980 年突破瞭 10000 米大關,

然後更是過關斬將,於 1983 年到達瞭 12000 米。

但當戰鬥民族從 12000 米繼續往下時,

井桿不慎斷落,隻好回到 7000 米處從頭再來。

終於,一個代號 SG-3 的鉆孔登頂瞭極限,

它於 1989 年抵達瞭地面以下 12262 米處,

是的,僅僅隻前進瞭 262 米。

當年的雄心壯志已然消散:

如果說地球是一個雞蛋,

那麼前蘇聯人折騰瞭 20 載,

卻連雞蛋的殼都沒有鑿透。

此間還有傳聞稱從鉆井中傳出瞭鬼哭狼嚎,

這讓「科拉超深鉆井」瞬間成為瞭地獄之井。

不過經證實這些音頻完全是錄音棚制品,

隻不過是用來唬人的謠言罷瞭,

即便真有地獄,恐怕也沒這麼淺。

雖然距離 15000 米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但這次的鉆探工作仍帶來瞭很多收益。

「科拉超深鉆井」配合其他鉆井內的傳感器,

充分收集瞭核爆實驗發出的沖擊波產生的數據,

偵測到瞭境內的大量石油、煤礦、鐵鎳等資源。

不過其中最寶貴的還是各個深度的巖心標本。

巖心管以相對較小的直徑藏於井桿內壁,

而巖心標本會殘留在鉆探過程中的巖心管中,

當回收鉆頭時就可以將管中的巖心取出研究。

普通的礦石開采則會直接把巖層鉆成碎片,

根本無法保存下來任何有價值的巖心。

「科拉超深鉆井」最終收獲瞭上萬塊巖心,

它們都被保存在獨立的倉儲庫中,

活像一個擺滿槍支彈藥的武器庫。

這個煤球似的巖心就是 SG-3 的傑作,

它出土於 12260 米深的巖層,

是目前人類見過最深的巖石。

地質學傢可以透過這些巖心的各種花紋,

演繹出被埋葬在歷史塵埃下的上古傳說,

推測出時間給地球溫度、氣壓帶來的變化,

而這一切都遠在生命誕生之前就已存在。

所以超深鉆井也算是瞄準大地的「望遠鏡」,

透過它可以窺見些許關於地球與宇宙的真理。

但之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與技術原因的限制,

「科拉超深鉆井」於 1972 年停止使用並廢棄,

曾經的輝煌,如今隻落得一片廢墟。

直到 2008 年,卡塔爾的阿肖辛油井抵達 12289 米,

首次打破瞭「科拉超深鉆井」中 SG-3 鉆孔的紀錄;

2011 年庫頁島的 Sakhalin-I 油井以 12345 米沖榜,

然而以垂直深度來看,SG-3 仍是最深的那個。

(Sakhalin-I 又名 Odoptu OP-11)

2003 年,美國重新拾起當年的「莫霍計劃」,

經改善後變成瞭如今的「綜合大洋鉆探計劃」,

其實就是世界各大國一起掏錢挖海底坑的項目,

中國於 2004 年也參與到瞭其中。

科幻作傢劉慈欣也在《地球大炮》中提出過設想:

利用「簡並態物質」可以制造出穿越地殼的飛船,

因為這種物質密度極高,能在任何地質中自然下沉,

就好比沙石會順暢地落入水底那樣。

然而以如今的科技想要擁有這種「簡並態物質」,

難度大概與制造《三體》中的「水滴」不相上下。

所以說想看真正的地心,

人類還需要腳踏實地的挖上好一陣子,

不過這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誰知道地心裡面會有什麼怪東西在等著我們呢?

來源:狂丸

下方查看歷史文章

▲中國電子戰轟 6 高調公開亮相,作戰可覆蓋整個南海

▲旅行青蛙不回傢?它可能是去瞭太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