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延遲性降準”意味著什麼?

10-01

央行終於降準,但這一次要等到三個月以後。這似乎又是一次工具創新——以往的降準,多在一個星期內開始生效,而這一次央行不僅 " 定向 ",而且有三個月的 " 時滯 "。總的來說,央行沒覺得貨幣政策需要做多大的調整,央行認為要調整思路的是機構以及市場。

首先,這是一次 " 定向降準 ",定向降準的標準是執行普惠金融的力度。央行先給予瞭絕大多數金融機構 50 個基點的降準——因為向普惠金融提供貸款達到上年增量或者存量的 1.5%,似乎並不是一個難以完成的目標。但如果想拿到另外 50 個基點的額外降準,那麼不好意思,央行也說瞭,這些機構是執行普惠金融有突出表現的機構——其向普惠金融的貸款需要達到存量或者增量的 10%。這一個驟然提高的門檻,意味著央行並未實質性認可市場高呼的 " 降準之聲 "。

第二,目前市場存在的真正問題是 " 價格雙軌制 ",即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利率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真正需要資金的非銀金融機構跟普惠金融似乎沾不上邊。換句話說,降準釋放的資金不是為瞭解決(也無法解決)市場的流動性結構矛盾。

第三,央行既然已經 " 降準 ",而且要到明年才能根據普惠金融執行情況才能正式實施,也就意味著短期之內如果不出現嚴重的金融風險事件,央行不會再調整準備金政策。市場的資金面緊張局面隻能通過自身行為來調節,央行不會就此再度進行指導。

事實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已經顯示出不願意放松流動性閥門的決心,盡管市場一直對於各類流動性工具的使用有諸多揣測,但實際狀況卻顯示,央行認為,市場的問題在於自身的杠桿,與其總量調控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在這樣的思路下,央行給予瞭市場一個 " 延遲降準 ",某種程度上算是給大傢一個明確的信號——貨幣政策不能解決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央行仍然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的核心是 " 去杠桿 ",尤其在經濟基本面並無惡化的狀況下,央行找不到全面 " 降準 " 的理由。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