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臨公子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一、同樣算時薪,才發現差別那麼大
最近我有點兒膨脹(嗯,是真的膨脹),擔心再下去有胖若兩人的危險,就尋思找個私教挽救一下。沒想到啊,好戲來臨。
先到傢附近新開的、在十字路口逢人便發宣傳單的某健身館。
從自稱銷售總監的小哥領著我踏入候客廳,我那敏感的小心臟就隱約不安。沒過 1 分鐘,來瞭位 " 健身總監 ",再過瞭 3 分鐘,他們拖來瞭 " 會籍總監 ",3 個男人在小圓桌的一側,我坐在另一側,聽著對面大功率輸出的令我汗顏的心靈雞湯。
- 人要懂得把握時機,不是誰都有機會! 新開店價格是最優惠的,以後不可能這樣價格!
- 隻要辦 A 卡 +B 套餐 +C 課程,私教課一節就 200 多呢,你能節省三千多啊。
- 你該不會覺得是錢的問題吧?
- 你聽我說啊,健康是無價的 …
恍惚間,我還以為被美發店的 Tony、Kevin 和 Anson 老師簇擁著。好容易脫身,到傢後心有不甘繼續搜索聯系瞭附近的 5,6 傢健身房。
其中一位教練,引起瞭我的註意。
他在我電話咨詢後,主動加我微信,邀請我過去體驗,還發來團購頁," 首次體驗用這團購就行啦,比較優惠。具體什麼樣的課程是根據你身體情況和要求來定的。"
翻瞭翻朋友圈,前邊健身館 " 總監 " 的朋友圈,滿屏的宣傳海報頁和優惠價格表,外加各種各樣微商風的廣告語;而這位教練的日常,多半是不同年齡層學員上課、他鍛煉的圖片視頻、以及健康餐飲的搭配介紹。
他的課程是 320 元每節,同樣 1 小時左右比 " 總監店 " 貴些。但確實,還沒上課就已感到不小差距。
曾聽說:相比年薪或月薪,時薪才最體現你的價值。以前沒太當回事,總以為不過是批發價和零售價的區別,這回拉出一條衡量標尺,實實在在切身體驗到瞭不同:因為批發價很可能隱藏著 " 薄利多銷 " 的邏輯,可它並不見得是你想要的。
二、工資背後的虛假繁榮
有兩份工作,一份年薪 15 萬,一份年薪 20 萬,你選哪個?
相信大多數人選擇後者,嗯,同事 S 也不例外。他就面臨著這樣的選擇:
工作 1:年薪 15 萬的技術經理,主攻技術選型和架構,工作相對輕松,基本朝九晚五,偶爾加班。
工作 2:年薪 20+ 萬的項目經理,負責組內業務、實施、內部管理等,需背 KPI 業績壓力大,且辦公地點離 S 傢較遠。
他本能被第二份工作(資)吸引,可仔細算瞭下猶豫瞭。前者每天工作 8 小時,後者每天平均 10 小時打底,節假日加班算潛規則,通勤時間還多瞭 2 小時,折算成時薪後完全沒有優勢。何況,S 又是有傢有口的人,這麼一來陪伴傢人孩子的時間立馬被壓縮到角落裡。
天秤自然向選項 1 傾斜。
時薪 =(全部工作收入-工作花銷)/ 投入工作的總時間。
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人年薪高的讓你心動不已,但聚餐活動 TA 要不缺席,要不臨時發來信息:" 抱歉啊突然有事加班,下回一定來。" 終於某天見到真人,形容枯槁,面容憔悴,還一個勁兒吐槽錢少事多。
看似明碼標價的薪酬,掩蓋瞭背後的種種隱形付成本。
比如剛才提到的交通成本,花費的時間和金錢;
比如在公司 / 傢裡 /anywhere 的加班;
比如健康損耗。話說長期在互聯網行業,周圍同事們(包括我)的肩頸腰部硬如鐵就不必說瞭,有的才二十幾歲就出現三高;
比如空餘時間,享受生活、自我成長、撩妹泡妞等等,結果吧唧,摔成八瓣 …
拿著包月的工資 ,幹著不計流量的工作,還有個最大的暗坑:你的可能性,正被源源不斷的工作量擠出門外,它本可以帶給你更高的價值 or 薪資。
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所以你看啊,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職業是軍事將領,天文學傢哥白尼的職業是神職人員,大數學傢費馬的職業是一名律師 … 本職領域外的成就,一點不比他們正經工作差吧?
三、關註時薪帶給你的,不僅僅隻有金錢
曾在一傢按小時付費的雇傭平臺兼職,三位數起跳。不僅層層篩選、流程嚴謹,工作時采用以分鐘為單位的計時方式(而非自己拍腦袋隨便寫個小時數)。潛移默化中,會讓人異常地在意時間使用率,反而比 8 小時班制多快好省。
事實上,包月包年的時間是相當松散的。
在辦公室,你會分神,會刷刷網站,會閑聊兩句;
在傢裡,餓瞭心神恍惚,飽瞭飯氣攻心,翻個手機擼個貓,上床平躺磨洋工。
再在 Deadline 前一天,恨不能把鍵盤敲碎。
效率水到你傢浴缸都裝不滿啊!
可一旦把水分擠幹,全身會處於備戰狀態,尤其以時薪計算時,逝去的每分每秒那可是錢的聲音,能不專註嗎?能不抖擻嗎?
與此同時,對計劃的控制權也更大瞭。
每天 24 小時,數量上人人平等,但誰能將時間軸切割得細,就等同擁有瞭加倍的 " 暗時間 "。對內而言,計劃的顆粒度直接影響到執行時的精確性,對外來看,能用小時表達進度會讓你的信賴值瞬間 up up~
同樣做預估:A 說明天做完,B 說明天下午做完,C 說明天下午 3 點前做完,你本能覺得誰最靠譜?
單位越小越可控,放之四海而皆準。
四、想要提高時薪的幾個方法
古話說的好:給湯不給勺,可謂言之鑿鑿又然並卵卵(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 古話 " 是誰)。以下方法,希望對你(的時薪)有幫助。
1、養成使用時間管理工具的習慣
比如 Ihour 之類的番茄鐘應用,顯著有點有二:一是,倒計時真能給人緊迫感啊,我每看到數字減少內心總有莫名的騷動。
其二,瞭解自己的有效利用率。上班族一天 8 小時,真正被利用的能達 7 成就算不錯瞭,至於 9 成以上更是鳳毛麟角。你要做的並不是一味地埋頭增加投入時間,最要緊是提高有效利用率。
2、下班後的規劃
人和人的差距大部分是在下班後拉開的。有的人覺得,我工作一天累死瞭,下班瞭還不能休息?這不把人累死啊?!咳咳,戴爾 · 卡耐基《人性的弱點》說過: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由於工作本身,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不快。
很多人嘴上說辛苦工作一天,你問他做瞭啥,他也不見得說清楚吶。
培養愛好、運動健身、看書學習 … 深挖其中一項,均有可能成為日後唾手可及的寶藏。
3、盡量避免持續性高強度工作
我知道這點很多人做得堪稱完美,還是提醒下:不要以為懶散會上癮,節奏慢或快都可成為慣性。
譬如我有陣子挺忙,那段時間走路特快、語速特快、下手特快——打電話對方還沒說完,我可能手一快就掛瞭;連去做按摩推背(沒辦法,工傷啊)理療師都感覺出來:" 你等下是不是還要趕去哪裡啊?"
結果忙完後,過瞭好一段才恢復正常速度。回頭想想,若是當時給自己 gap day 哪怕就半天,沒準效率還能事半功倍。這方面達芬奇大爺特別有感悟:
" 偶爾遠離你的工作,給自己放松一下;回來的時候,你的判斷會變得更準確。要離開一段距離,當你的工作變得愈來愈渺小時,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諧和不合比例之處,也就呼之欲出瞭。"
馬雲在今年 6 月份的美國中小企業論壇上表示,30 年後人們每天隻工作 4 小時。不管你願不願承認,靠批量販賣工作量而獲得豐厚報酬的路子已經逐漸狹窄。
即使彼時你已退休,即使如今你依然領著包月 / 包年的薪資,然而關註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值錢,才不至於在看似高薪、實則廉價的虛相中模糊焦點,才可讓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純,而不僅僅是單薄地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