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極圈的人吃什麼?

10-02

本文來自公眾號: 食帖

ID:witheating

本文共 3,238 字,讀完全文需 4 分 30 秒

世界上最極端的飲食差異是什麼?

是極地和低緯度地區的飲食差異。

想吃某種料理,大多都能找到餐廳或自己制作。但是,我們卻很難想象北極人都在吃什麼(南極不算,目前無人定居),他們也很難體驗多樣化的飲食。

北極圈裡的居民,分佈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這 8 個國傢間,加起來有 400 萬常住人口。

按照更廣義的算法,北極圈附近生活著 1 千 3 百萬人。因為除瞭戰略與資源意義吸引的科考隊伍,極地風光也吸引瞭不少遊客。

| 4 萬 5 千年前,最初始的北極食物 |

這片白茫茫的極寒之地,一年中平均溫度在 -20 ℃,極夜期間最低可以達到 -70 ℃。如此嚴峻的生存環境如何長期生存,遊客也無法切實感受。

實際上,北極地區不僅保留瞭重要的飲食傳統,也或許是人類最早開始生存的地方之一。

去年年初,一項在俄羅斯北部葉尼塞河流域的新發現,將歷史學傢對早期人類的認知提前瞭 10000 年。

在凍土層中,科學傢找到瞭一個 15 歲猛獁象殘骸,根據留下來的骨骼、獠牙、軟組織判斷,這隻猛獁象死於 4 萬 5 千年前。在它旁邊,雕刻過的象牙、初級狩獵工具和受傷痕跡等證據表明,它死於人類狩獵活動中。

也就是說,在 4 萬 5 千年前,極地就已經有瞭人類活動跡象。

在石器時代,人類已經會將猛獁象的表皮以及脖頸肉留存好,冰凍在用冰做的容器中以備食用。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這些猛獁象的死法:舌頭被割斷(可能用於祭祀),軀幹被重矛創傷導致大量流血等,和非洲土著刺殺大象的方式幾乎一樣。

這種論斷,也間接支持瞭北極居民來歷:由於溫帶氣溫波動劇烈,當時的人們選擇向南北遷徙。追蹤著猛獁象(最早期的食物),我們的祖先就不知不覺來到瞭極寒的北極。

| 北極人都是誰? |

北極圈的族群與分支

究竟是哪個種族刺殺瞭 4 萬多年前的猛獁象,科學界尚無定論。

但現在,我們已知有超過 40 個族群在北極生活,使用十幾種語言,擁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

如果按照地域劃分,北極圈裡有這些主要種族(由西至東):

北歐和俄羅斯西北 | 北歐原住民薩米族

俄羅斯西伯利亞 | 涅涅茨人、 鄂溫克人、雅庫特人、楚科奇人

阿拉斯加 | 阿留申人、 尤皮克人、因紐特人(自稱 Iñupiat)

加拿大 | 因紐特人(自稱 Inuvialuit)

格陵蘭 | 因紐特人(自稱 Kalaallit)

| 一切以動物為生 |

因紐特人的雪屋,隻用冰雪構建的溫暖房屋

夏季會用獸皮做帳篷

這些強悍的北極族群在惡劣條件下,創造瞭獨特的建築與居住方式,用獸皮制作的衣物保暖,也會開始預測天氣,並掌握瞭基礎的導航知識。

當然,能延續至今,更要靠他們能夠不斷獲取食物的能力。通過采集野生植物、狩獵、捕魚、畜牧,他們讓北極成瞭最後一塊人類原始生存方式的土地。

這些族群中,我們聽過最多的大概就是因紐特人。也因為他們和我們有近親關系,所以食帖君今天以因紐特人為例,詳細說說他們都吃些什麼。

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祖先來自中國北部,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約在 1 萬年前從白令海峽開始涉足美洲,現在阿拉斯加、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地區都有分佈。

愛斯基摩(Eskimos)是死對頭印第安人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 " 愛吃生肉的人 ",含貶義。因紐特(Inuit)在他們自己的語言裡意為 " 真正的人 "。

因紐特人保留著我國北方民族的傳統,信奉薩滿、面部繪畫,會生火畜牧,也會以狗拉雪橇。

在過去幾千年裡,他們用狩獵得到的動物牙、骨、角和石頭做武器,用獵物油脂燃燈,用海象或海豹皮與木頭制作交通工具皮劃艇。

| 吃生肉的民族 |

飲食上,幾乎以肉食(海洋生物的肉和皮)為主

北極人都會食用哪些獵物呢?

① 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魚、海豹、海象、北極熊。

② 陸上動物:如馴鹿、麝香牛、北極狐、北極兔。

③ 鳥類和蛋類:如海鷗、雷鳥、小海鳥。

在北極,長相可愛並不能成為免死金牌

在狩獵龐然大物北極熊時,由於冰天雪地難以正面對抗,因紐特人的辦法是在利劍上塗滿動物鮮血,插在冰中吸引北極熊。在舔劍的過程中,北極熊會不知不覺失血過多而死。

而對付海豹,他們有更靈活的辦法。由於海豹需要用肺呼吸,每次吸氣後在水下隻能待十幾分鐘,因此不能長期潛伏在水中。這時,族群的幾個人會同時守住一片區域中多個排氣孔,當海豹從找排氣孔時,無論從哪裡露頭,都會被精確襲擊。

馴鹿也是北極圈裡最重要的動物之一。馴鹿除瞭可以用來交通運輸外,肉可以食用,筋腱用來做漁網,皮能制成大衣、靴子、帳篷。

除瞭肉,北極還有其他食物嗎?

在苔原凍土層中,有一些雜草野菜、野豌豆、海藻和莓果(比如巖高蘭、雲莓等),這些也是北極圈人的食物來源。

正要吃莓果的北極狐

在北極地區,大部分族群還在實行原始公有制。青年捕獵後和一大傢子分食,也會將寶貴獵物獻給年長者以示尊重。

打獵過程中,獵犬是他們重要的陪伴,上圖為狗子在吃鯨魚鰭。

| 捕獵工具 = 廚具 |

能夠獲得如此多種類的食物,鋒銳好用的工具必不可少。

在千萬年的演變中,因紐特人制造並熟練於各種捕獵工具,劍、弩、漁網,且大部分都是取材於動物身上或是冰川巖石。

左:獸牙制作的魚叉頭,右:獸骨磨成的匕首

上圖展示瞭一些北極部落的工具和飾物。左上角為因紐特人的護目鏡,用來防止雪盲;下方為因紐特婦女常用工具:ulu 烏盧刀。

烏盧刀的刀刃呈新月形狀,上方木柄便於手握,是非常鋒利好用的切割器具。因為造型別致好看,現在相似造型的工業刀也被更多人使用。

問題是,打到瞭這麼多獵物,因紐特人怎麼吃?

大部分時候,都是生吃。

| 北極有沒有 " 料理 "? |

在北極,沒有 " 殘忍 ",隻有第一法則 " 適者生存 "

當然,生肉不能一次性全吃掉的時候,他們也會想辦法儲存生肉,比如冷凍、風幹及發酵(Igunaq,夏天埋在地裡,秋季發酵、冬季冷凍,來年取出食用),並供給之後的飲食。

Muktuk(風幹食用鯨皮)

除瞭直接吃以外,北極人有沒有通過加工制作而成的北極料理?

有,但是可能看起來比生肉還要倒胃口。

Kiviak 醃海雀

醃海雀的做法是將海豹掏空,然後塞入完整、未去毛的海雀(大概能塞 100 隻或數百隻)。完全填滿後,封上海豹的肚子,填入油脂並排除空氣。

封號的海豹埋在地下,一般要經過數月或者一兩年的發酵,然後取出,直接食用海雀。

食用方式有兩種。一是拔去海雀的毛,撕肉來吃,二是從海雀的排泄處吸允內臟和腦部漿液。

Bannock 班諾克面包

用面粉和葷油制成,有時會加入風幹的果子。

Suaasat 格陵蘭肉湯

格陵蘭地區傳統湯食,通常是用海豹肉、鯨魚肉、馴鹿肉或海鳥燉成,也會加土豆、洋蔥、香葉、黑胡椒。

Akutaq 冰淇淋

Akutaq 在尤皮克語中意思是 " 將食物混合 "。這是一種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流行的甜點,也被稱為愛斯基摩冰淇淋或印第安冰淇淋。混合獸脂和莓果而成,有時也會加入苔原草類。

| 隻吃肉卻很健康," 愛斯基摩悖論 " 存在嗎?|

主要食物是肉,北極人的營養攝入均衡嗎?

少維生素、多魚肉的飲食,正是現代人 " 三高 "、心臟病的來源,但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卻很少有以上病癥,因此有人稱之為 " 愛斯基摩悖論 "。

這種看似奇異的現象,背後有一定道理。和我們食用的經過運輸和加工的肉類不同,因為因紐特人所吃的肉是新鮮的或是低溫冷凍保存,所以不會因烹飪和加工破壞營養。

而至於維生素來源,維生素 A 和 D 存在於冷水魚和哺乳動物的肝臟與油脂中,維生素 C 在馴鹿肝臟、海藻、鯨魚皮、海豹大腦中,也能起到營養均衡的作用。

但是,這種 " 愛斯基摩悖論 " 並不是萬能的。雖然看似獲取到瞭營養,但是長期食用生肉,導致愛斯基摩人常染上寄生蟲疾病,並有著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的病灶。外加惡劣生存環境,因紐特人的平均壽命要比北美洲平均壽命短 12~15 年。

| 文化湧入、全球變暖的影響 |

隨著近幾十年歐洲人和北美人大量湧入,北極人原本平衡的自給自足生活被打破,帶去瞭當地人無法醫治的疾病。但是也出現瞭先進的交通工具、狩獵武器和住房技術。

用現代化爐灶煮魚頭湯

在加拿大努納武特,商品極其昂貴

北極圈附近也逐漸有瞭小超市,售賣現代化的食品。但由於運輸麻煩,這些常見食物到這裡都翻瞭五六倍的價錢。

北極冰川減少示意圖

外加全球變暖,北極人的生存空間也被不斷壓縮,位於邊緣的民族不得不慢慢融入內陸人的生活。

但北極居民是智慧的、強大的。他們適應瞭世界上最惡劣的環境,在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存活延續瞭千萬年。即使今後,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一定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