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匠人大會上東傢 ceo 俞海華: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態圈

07-24

上周末買手店鼻祖 Colette 在宣佈年底關門,這一震驚時尚圈的重磅新聞,成為 2015 年以來全球奢侈品遇冷潮的又一力證。人們對於 " 奢侈品 " 的認知不再隻停留於一個品牌、一個 LOGO,更多人意識到,更高級的 " 奢侈 " 意味小眾、個性化,而不在於品牌。

奢侈品遇冷的同時,是小而美匠心手作的勃興,而這場消費革命早已被洞悉和實踐,東傢 APP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7 月 22 日,由東傢 APP 承辦的首屆中國匠人大會在杭州開幕,大會以 " 以匠心 · 致未來 " 為主題,匯聚瞭來自全國各地、各門類的上千名優秀匠人。在這場文化名流匯聚的頂級盛會上,在場嘉賓就「手藝的現代傳承」進行瞭趣味分享,堪稱一場東方美學的視聽盛宴。

中國匠人大會的誕生,與當下 " 去品牌化 "、" 重新定義奢侈品 " 的大勢不謀而合,而這不是此次大會的核心價值所在。

匠人大會上,前央視主持人、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說:" 關於手藝保護,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東傢 APP 創始人兼 CEO 俞海華也表示,要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力量把 " 傳承 " 這件事進行到底。

作為 " 互聯網 + 匠人 " 產業探索的示范,東傢 APP 要探索的是 " 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態圈 ",而這迎合的不隻是當下凸顯態度、滿足個性需求的消費潮流,更重要的是:如何讓 " 守藝人 " 不再閉門造車,通過 " 買賣 " 與 " 使用 ",讓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的激蕩中雀躍前進。

" 東傢 " 來瞭,一場新的消費革命也即將到來。

丟掉品牌的外衣

方見 " 奢侈 " 的本真

2015 年以來,奢侈品行業的關店潮席卷全球。在中國市場,LV、Prada、Dior 等品牌都匆匆關掉瞭部分門店。因此,Colette 的告別,似乎並不意外。

根據貝恩公司的統計,去年 2016 年奢侈品消費跌出 2009 年以來新低,中國消費者對全球奢侈品的消費額貢獻更是首次出現瞭 1% 的回落。

當國際一流奢侈品牌正人人自危的時候,國內一個電商平臺正在悄然興起。

在 " 東傢 APP" 上,展示的各類物品精美得令人贊嘆:首飾、茶器、傢居、食品,完全是手工之城,跟東方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這裡,沒有我們在普通電商平臺上常見的品牌營銷,有的隻是一個個有溫度的人,和有溫度的器物。每一件物品,都對應一位匠人,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一個手工的杯子是如何燒制而成的?一塊古法綠豆糕是如何做出來的?在這裡,消費者和器物之間,有瞭微妙的連結。

當一件商品,忘記品牌名字、品牌口號、品牌定位、品牌傳播等諸多會讓你分心的花拳繡腿,而切實回歸到做產品本身,那它可能能夠達到無招勝有招的最高境界,成為真正意義上凸顯態度的、滿足個性需求的商品。

東傢 APP 的初心即在此——回歸生活的本真,用獨具東方美學的態度來生活。

這種 " 去品牌化 " 的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奢侈。去年 3 月,就有研究報告指出,作為奢侈品消費大國,奢侈品已經在中國普及,因此,奢侈品便不再 " 個性化 "。一股消費升級的逆向之風吹來:消費者不僅要求去 LOGO,還要求去品牌化,以此來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

正如在剛結束的匠人大會上,東傢 CEO 俞海華所說的:" 去品牌化將是未來商品發展的趨勢所在。大型的‘品牌’終將被擊碎,取而代之的則是以‘人’為單位的終極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商業模式。"

從 " 品牌 " 到 " 人牌 "。俞海華的東傢,正在順著去品牌化的浪潮前進,同時推動著小而美的 " 人牌 " 不斷閃光。

詮釋手造之美

尋找新時代的 " 守藝人 "

怎麼打好這張 " 人牌 " 呢?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東傢懂匠人,也愛匠人。

" 最難啃的骨頭,也是決定這個平臺與其他手工藝垂直電商的差異性的,就是‘東傢’的匠人們。" 俞海華說,說服匠人入駐平臺並不容易,很多匠人早知道東傢,但他們不會主動入駐。因為,和匠人打交道並不簡單,尤其是熟練掌握瞭一門手藝的老匠人。他們對於工藝有自己的偏執,不輕易接受創新,信任感也不算太強。如何讓他們把好的工藝變成和時代結合的作品,是一項需要耗費巨大心力的工程。

從零開始,到擁有 4000 餘名匠人,是 " 東傢 " 團隊深入雲貴川江浙滬皖等地走訪、挖掘,並通過內部自建瞭的審核委員會換來的。而對於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匠人," 東傢 " 一直把自己擺在 " 長工 " 的位置,給予其足夠的尊重。

" 我印象中有一個小夥伴和我們的匠人講話的時候不太註重分寸,後來我們的處理方法是直接把他開除瞭,我覺得這一直以來就是我們東傢的態度。我們是服務匠人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俞海華說。

在東傢,這些精挑細選的匠人找到瞭自己的價值。手工包 · 姥姥團隊的設計師描述道,在他們的團隊裡,年輕的設計師帶著六旬老太太一起,回到山西傢鄉一起做手工包,力求打造中國的愛馬仕。將年輕人的現代審美,同老年人的傳統針線手藝相融合。這種奇妙地搭配,讓這些包有瞭來自全世界的訂單,讓東方手工制作的包走向瞭世界。

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的王璽,是龢盒首飾創始人,這個做珠寶設計的姑娘,曾經在一年半之內隻賣出瞭三件作品,挫敗感讓她一度迷茫。後來在 " 東傢 " 所做的一次拍賣給瞭她信心,讓她明白好的作品是可以打動人的、好的設計也是能夠實現其價值的——隻要找到合適的地方、合適的人。

在東傢的幫助下,原屬冷門的潮州手拉壺,僅在 2017 上半年就累計成交超 300 萬;王臻篆刻不到一年累計成交 200 萬,最高客單價 29w;90 後匠人上九的所有作品一經上線即被搶購一空,客單均價達 2500 元 ……

如今,在 4000 餘匠人的集聚效應下," 東傢 " 已經擁有 150 萬高購買力的用戶,月銷售額達 3500 萬元。

創新傳承與保護

讓匠心之物在互聯網上 " 活起來 "

雖然成交量有不俗的表現,但 " 東傢 " 背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積極意義,才是遠超交易數值的價值所在。

在中國匠人大會現場,俞海華反復提及瞭趙普的觀點:"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東傢 APP 投資人之一、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也說:" 東傢將匠人和消費者無縫連接,打造出更多能夠運用於日常生活的匠心制造。這個事兒將變得特別有社會意義。"

俞海華直言:東傢的第一個身份就是匠人的 " 長工 ",臟活累活盡管拋來;第二個身份是 " 搭臺 ",建一個匠人和用戶的交互平臺;第三個身份是一個匠人到哪兒東傢到哪兒的貼身管傢。

圍繞這三個身份,以 " 讓美學走進生活,讓傳承成為潮流 " 為終極目標,東傢密集創新瞭一系列匠人服務措施:

除瞭服務好常規的線上成交和拍賣 " 直播 ",東傢著力探索的是讓匠人從幕後走到臺前的方式——平均每周推出兩三個匠人的故事,做成視頻,寫成文字,成為 " 匠人志 "。例如景德鎮一個做孔雀釉陶瓷的姑娘,用三年的時間打磨一件極致的器皿,其間經歷二十七次窯的失敗,聽起來是不是很任性?俞海華說,正是這種 " 工匠精神 " 打動瞭數萬用戶,也讓上千元的孔雀釉單杯在 " 東傢 " 找到瞭知音。

" 匠人志 " 的方式大獲成功,此後," 東傢 " 不僅把鏡頭對準匠人雙手、直播匠作制作過程,為瞭讓用戶更能切身體會匠人、匠心,甚至邀請用戶參與匠人的制作,來透過匠人們的雙手親眼看到藝術品產生的全過程:怎樣來泡一壺中國茶,怎樣佈置茶席,怎樣來做一隻嘉興肉粽,這些無形的文化知識都可以通過線下的方式來體驗、感受。

那麼,買瞭一副精致的茶具,怎麼用?東傢就打造 " 文化網紅 " 來教泡茶,教抄經。這些 " 文化網紅 " 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網紅,而是東傢用心尋找的有才氣的文化達人,通過他們來延伸服務,來傳播、引導東方生活美學。

此外,在北京,東傢在千年文脈綿延地國子監為中國匠人搭建瞭自己的藝術空間 " 東傢客廳 ",在天津,東傢打造瞭一個 1000 平方米的線下體驗空間,它們可以讓用戶有機會親身體驗中國頂尖匠人的精美造物,並可在現場同匠人零距離接觸和互動。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空間還將擴展至北上廣深杭,形成一個線下、線上完全互動的和用戶見面的平臺。

" 未來的東傢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商業體。因為大品牌終將被擊碎成為一個個匠人,這是一個回歸、解放、升級的過程。而我們正是要將分散的個人組成一個匠人生態圈。" 俞海華這樣描述未來的東傢。

如何理解匠人生態圈?可以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用戶寄來傢鄉的泥土,匠人為你做一個隻屬於你的杯子,這,可能就是對匠人生態圈最恰當地解讀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