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相走向共識,這便是我們談論兒童性侵的出發點:在向魔鬼全面宣戰之前,我們先來打破沉默,看清它的面目。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向兒童性侵說 " 不 "」
至少到目前為止,兒童性侵依然是一個微妙的話題,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自己身邊會發生這件事。那些參與到兒童防性侵教育、法律維權、心理幹預、深度救助的工作者一開始也同樣如此,直到他們投身這個領域,被一個又一個蜂擁而至的案例淹沒。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 2003 年就發現,兒童性侵案件跟普通人想象不同,熟人居多,包括傢庭成員、老師,受害人通常沒有受到暴力和脅迫。但極不相稱的是,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的龍迪 2002 年左右試圖研究中國大陸的兒童性侵,卻發現自己幾乎找不到一個采訪對象。那還是一個談性侵色變的時代。
插圖 / 范薇
2006 年,深圳的隋雙戈想要做一個關於性侵受害者心理關於的公益項目,有的機構願意為他提供活動場地,但開完會,對方領導立刻悄悄給他打電話,囑咐他不要對外聲張。他開辦的網站一開始名叫 " 中國性侵害預防網 ",因為找不到合作對象,隻能改名叫含糊的春風網。
2013 年,佟麗華再次為全國婦聯出具統計報告,發現 " 作案人和受害者的基本特點都沒有變化,熟人作案的比例依然在七成左右。" 但北京源眾性別發展中心主任李瑩,已經發現新苗頭:校園霸凌中開始有瞭兒童性侵的影子。她正在代理一起滿洲裡的案件,一名企業老板性侵瞭 3 名初中女生。3 名女生被 5 名年紀更大的女生強迫乃至毆打,為成年人提供性服務。傢長們還在猶豫,對孩子的性教育是否太早,但施害者對孩子的年齡要求卻越來越小瞭。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蔡小川 攝)
但普遍的沉默隻會使情況惡化,就連受害者本人,通常也很難意識到在我們的社會中,兒童性侵的發生到底有多廣泛。26 歲的葉梓(化名)7 歲時受到鄰居和表哥多次性侵,她一度以為隻有自己遇到瞭如此糟糕的事情, 10 多年後,經過謹慎確認,她在身邊的朋友裡又發現瞭 5 名受害者,其中包括男生。除瞭在這些受害者自己的脆弱聯盟裡,他們從來沒有對外說起過自己遭遇的事情。
對受害者的身心救助也極為缺乏,在過去的 4 年時間裡,李梓琨一直在陪伴一個名叫思思(化名)的女孩。2013 年裡,媒體曝出思思被同村老頭性侵,隨後為瞭指認施害者,在思思父親的主張下,思思生下孩子,當時思思 12 歲。就在李梓琨介入過程中,思思再次被騙到深圳,遭到性侵,生下第 2 個孩子。沒有先例可以借鑒,李梓琨過分寵溺過思思,氣憤過,在思想上經歷瞭天翻地覆的變化,並最終發現,做這份工作 " 並不是因為她有多可愛,也不是因為自己多善良,把這些放下後,面對問題會更冷靜,工作做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真愛兒童社工服務項目負責人李梓琨(蔡小川 攝)
直到目前,中國依然沒有關於兒童性侵的權威數據,但在 2017 年 4 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兒童保護制度建設研究:目標、策略與路徑》一書中,研究者根據中國數次局部調查的綜合分析,認為中國受到多種形式性侵犯的未成年人在為 10% 以上,其中插入式性侵犯約 1%,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這意味著中國每 10 個未成年人中就至少有一人受到過性侵犯。
但當我們試圖深入討論兒童性侵議題時,發現首要難題竟然是,當我們在討論兒童性侵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在中國當前的法律體系裡,並沒有針對兒童性侵的專門罪名。在司法領域,性侵兒童涉及的罪名分為 " 猥褻兒童 " 和 " 強奸 " 兩種。普遍存在的批評是:這種劃分方式並不能全面覆蓋兒童可能遭遇的性侵害。例如,強奸罪的犯罪對象僅為女性,並不包括在兒童性侵行為中也會受到傷害的男性兒童。
插圖 / 范薇
在公眾討論中,兒童性侵的概念更為模糊。南京南站猥褻一案在網上曝光後,除瞭群情激憤,網絡上亦不乏有關段某某的行為是否無傷大雅的爭論。而段某某被逮捕後,爭議仍舊持續。" 不能容忍 " 的網友們在養父的網絡空間破解瞭加密相冊,質疑其中為何會有女童裸露下體的照片。另一些人則以 " 習以為常 " 回應他們的 " 大驚小怪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位涉事傢庭的鄰居表示:這個傢庭 " 其樂融融 "," 他們傢就是那樣,平時也沒太註意 ……" 滑縣宣傳部門則指責:" 媒體把未成年人置身到輿論的漩渦當中,在這個事件中,小女孩的身心已經受到瞭傷害。"
南京南站事件展現瞭一幅圖景:在兒童性侵的議題上,從司法到公眾,我們全方位地缺乏基本共識。於是,在兒童性安全遭受威脅時,不能容忍與習以為常,皆以成人個人的道德、知識為尺度,並未將兒童利益放於中心位置。
進一步的,我們為何缺乏共識?其根本原因或在於:我們尚未能夠直面兒童性侵的事實真相。
1977 年,美國兒科權威亨利 • 坎普(Henry Kempe)在一次演講中呼籲兒科醫生們在知識和情感上,向兒童性虐待這一 " 最後的禁忌 " 發起挑戰。" 禁忌 " 的存在不僅因為性與傢庭生活的私密,更是因為無知:40 年前,即使在專業領域,人們仍相信,兒童性侵的發生率為不足百萬分之一,兒童不會在性行為中受到多大傷害,性行為的發生是因為他們樂於接受。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的十年,在兒童性侵問題上,美國社會發生瞭巨大的意識轉變:重量級的研究報告揭露瞭兒童性侵現象的普遍性和它們對兒童產生的身心傷害。醫學和心理方面的專業研究,為何種行為構成侵犯提供瞭界定的科學依據。包括娛樂明星、政治傢在內的大量成年受害者勇敢的站出來,以個人經歷教育公眾認識性侵真相。真相中誕生的社會共識成為推動美國采取行動,建立兒童與社區教育項目、改進立法、司法和執法體系最大推動力。其結果是:從 1990 年到 2013 年,美國兒童性侵案件的發生率下降瞭 64%。
美國兒童虐待問題研究專傢,新罕佈什爾大學社會學戴維 • 芬克爾霍(David Finkelhor)認為,一個地區對性虐待問題的回應從落後到先進至少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和關註不夠 , 存在著忽略和某種程度的否定。第二階段,即認識階段,人們高度警覺。擁護團體傾向於強調這個問題的廣泛性和嚴重後果,研究傾向於關註發生率和影響,通過運用常規模式和生動案例教育人們。第三階段,人們開始著手解決問題。"
今天的中國或還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型之時。佟麗華指出,普通民眾對強奸和猥褻的認知往往還是一個陌生壯漢在夜黑風高裡撲倒受害人,但兒童性侵的施害者多為傢庭成員、老師或者熟悉的人,受害人一般年齡較小,多是在沒有受到暴力和脅迫的情況下被侵害的。心理創傷援助公益平臺春風網創始人隋雙戈遇到很多傢長,即使收到瞭孩子的求助,依然選擇瞭忽略或拒絕相信。還有高檔社區的居民告訴他:"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這裡不存在 "。但實際情況是,兒童性侵的發生會出現在各個階層各個地區各種傢庭背景之下。
從真相走向共識,這便是我們談論兒童性侵的出發點:在向魔鬼全面宣戰之前,我們先來打破沉默,看清它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