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我捉瞭一隻蟋蟀,賣瞭 13600 元。"9 月 4 日,在山東寧津蟋蟀市場裡,農民高東說起自己的收獲掩飾不住地興奮。每年 8 月初至 9 月中旬,寧津像高東一樣的村民都會去玉米地裡捉蟋蟀,一個月的時間裡,賣蟋蟀的收入保守估計超過 3 萬元。全國各地的客商來到寧津縣,收購或者捉蟋蟀,吃喝玩樂購,他們每年為寧津帶來數以億計的財富。
高東是當地數以萬計的捉蟋蟀人中的佼佼者,他能捉到售價超過萬元的蟋蟀,依靠的是十幾年的經驗。高東說賣出一萬多元的蟋蟀是一隻白牙青,當時他一眼就看出能賣高價,最終以 13600 元的價格成交。
每年立秋到白露期間是捉蟋蟀、收蟋蟀的黃金時節,寧津享有 " 中華蟋蟀第一縣 " 之稱,每年這個時候,賣蟋蟀的、買蟋蟀的,來自上海、天津等全國十幾個大城市的 " 蟲迷 " 都會集聚寧津。
據說,歷史上寧津蟋蟀聞名北方,為歷代帝王鬥蟋的進貢名產地。如今,當地更是形成瞭 6 個大型交易市場,80 多個 " 蟋蟀 " 專業村,從事蟋蟀及相關產業的人不下十萬,僅蟋蟀產業每年就能給寧津帶來四億元的收入。
蟋蟀產業已經成瞭當地百姓的致富捷徑,每到立秋,在外打工的寧津人都會回到傢鄉,父子搭檔、夫妻搭檔深入田野、樹林、溝壑、村頭空地、村內宅院,甚至農傢屋內捕捉蟋蟀,然後再拿到市場上賣給外地客商。
在寧津的蟋蟀市場上還活躍著一批經紀人,由於長期接觸蟋蟀他們辨別能力極強,對於能鬥出名氣的蟋蟀通過他們可以賣出高價。
" 玩蛐蛐的最高境界就是玩人,比的是人的眼力高低。" 作為寧津縣蟋蟀市場最出名的蟋蟀經濟人,程先生對蟋蟀有著自己的感悟。粗粗算來,他從事經紀人這個職業已經三十年瞭。
關於蟋蟀暴富的故事,程先生說在工人工資隻有幾十元的 1994 年,在別人挑剩下的蟋蟀中,他看中一隻,出價 1 元買到手裡。這隻看似普通的蟋蟀經過程先生的喂養,又以 1000 元的價格賣給外地客商。如今,一隻好的蟋蟀轉手賣出,甚至能獲得兩三萬元的收入,這樣一夜暴富的故事在當地不斷上演,也成瞭人們口中的談資。
當地玩蟋蟀的行傢說,評價一隻蟋蟀的好壞,首先要看它的頭,頭要大,顏色要正;其次是眼要有神;再次是牙齒要幹亮。民間有 " 五不選 " 之說:戰須短而細不選;翅色油滑不選;背空、肋細、腰硬不選;扁薄竄溜不選;色不正不選。說白瞭就是要選擇健壯、威猛、健康、靈活、色正的蟋蟀。
據說,蟋蟀品相好壞行傢一瞅便知,平時人們所說的好蟋蟀都是野生的,人工飼養的蟋蟀長得再好看也沒人要,甚至許多真正的蟋蟀市場直接不允許人工飼養的品種入場。不過,面對巨大的經濟誘惑,寧津當地有人開始養殖俗稱 " 白蟲 " 的蟋蟀,引發業內人士擔憂。圖為晚上捉蟋蟀白天銷售蟋蟀的商販累的睡在攤位上。攝影 | 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