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遼寧大學畢業生的光環,卻放棄即將進入試用期的優厚工作,偏偏選擇街頭的那一抹橙色,成瞭一名 " 城市美容師 "。她叫劉菲,4 年前,在母親的影響下毅然決然地選擇瞭屬於自己的 " 掃帚人生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來自一個名副其實的環衛世傢,三代人中有 6 人都幹環衛," 總環齡 " 達到驚人的 113 年。而從人力車、三輪車、卡車,再到專業的清掃車,56 年來,這個平凡傢庭見證瞭環衛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以及城市的變遷。
大學生改行當起瞭 " 環三代 "
當天上午,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在和平區三好街城管環衛所見到瞭劉菲。劉菲告訴記者,她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 " 環三代 ",從根兒上論,她的姥姥和姥爺在上世紀 60 年代就走上瞭環衛崗位,從此以後,這個平凡傢庭就與環衛有瞭不解之緣,算上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自己和丈夫,56 年來,三代人中先後有 6 個人在環衛系統工作,成為沈陽屈指可數的三代環衛世傢。
說起為何與環衛結緣,劉菲告訴記者,她大專念的是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畢業後,她原本打算到中國聯通工作,當時也參加瞭聯通公司的崗前培訓,經過一個月的培訓,眼看準備就業,媽媽的一通電話讓她與這一抹橙色結緣。
" 媽媽打電話告訴我,現在環衛系統特別缺少像我這樣的年輕人,而且我還會開車,正好可以駕駛清掃車,就來幹環衛吧!" 劉菲說,事實上,之所以能放棄優厚的工作選擇當環衛工,很大程度源於她從小就對環衛工作有著深刻的體會和難以割舍的情懷,何況她從未覺得大學生當環衛工丟人。
一傢人再苦再累也有甜
"2007 年 3 月 4 日,沈陽遭受瞭 50 年不遇的罕見大雪,當時曾有媒體把這比作‘一座特大城市與暴雪的戰爭’,而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就在全市各條馬路上,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全市 11560 名環衛工人同時出現在沈陽市各條主幹道上,他們配合著一千二百餘臺除雪機清掃積雪。當時,我的媽媽就是其中一員,我清楚地記得,直到 3 月 6 日的凌晨,滿身疲憊的媽媽才回到傢,我為她倒上洗腳水,看到媽媽凍得又紅又腫的雙腳,一剎那,我驚呆瞭,心裡特別不得勁。隨後,我轉身穿上媽媽的工作服,對媽媽說‘我知道,清雪工作不能停,媽,你歇著,我替你去幹’!"
劉菲告訴記者,那一年她 19 歲,一幹就是半宿,清雪行動連續 9 天 9 夜,媽媽累瞭,女兒上,女兒回來瞭,爸爸又換上衣服去替班,就連退休的姥姥也跑來支援,一傢人抱成一團,再苦再累也有甜。
開上清掃車回頭率那叫一個高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把掃帚和一件橙色馬甲是環衛工人的 " 標配 "。不過,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瞭。
劉菲說,現如今的環衛工作早已不像姥姥、媽媽那會兒一把掃帚掃到底,環衛管理模式正逐步從粗獷式工作方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各種功能強大的機械設備紛紛亮相。
劉菲得意地告訴記者,她上崗後就開上瞭德國進口的小型清掃車,這車在和平區隻有三輛,在路面上清掃作業時,回頭率老高瞭,過往市民們都對著車拍照,開起來心裡美滋滋的。
而堪稱 " 掃街神器 " 的肩背式環衛吹風作業機,劉菲用起來也是得心應手。風從如同 " 象鼻子 " 一樣的吹風管吹出,輕易就能把綠化帶中難以清掃的樹葉、浮灰、紙片等吹到一處。它的清掃速度和程度,毫不誇張地說,可以頂 20 個人工。
工作背後藏著太多辛苦
小時候,劉菲最常說的話就是," 我媽媽隻要工作不要我 ",尤其是冬天,一遇到下雪天,傢裡根本看不到人。而真正成為一名環衛工時,劉菲也更深刻地體會到父輩們的不易和心酸。" 環衛工人被稱作‘城市美容師’,但這個浪漫名字的背後卻藏著太多辛苦,因為環衛工幹的是城市中最臟、最累的活兒,這種不易,如果你不親身經歷的話,根本體會不瞭。" 劉菲告訴記者,盡管她目前已不在一線,從事環衛所的內勤工作,但到瞭冬天全員上陣時,還是會開上熟悉的清運車,投身於除雪工作中。
" 開清運車並不輕松,永遠是第一個出去最後一個回來的,隻要是握住方向盤,就得一直繃緊神經,我曾經連續奮戰在除雪一線 36 小時,吃飯也都在車上對付,當放開方向盤時,感覺腿都軟瞭。還有一次凌晨完成除雪任務後,緊接著就幫單位處理開工資的事兒,在公交車上睡著瞭,差點坐過站。" 劉菲坦言,這種苦是很多年輕人吃不瞭的,因為嫌遭罪、待遇低,身邊不少年輕人都打瞭退堂鼓。
她的心裡話
期待得到
更多理解和尊重
利用這難得的發聲機會,劉菲也想為環衛工人們說點兒心裡話。作為一名環衛工,她盼望社會更多的理解,廣大市民對環衛工人多份尊重,自覺愛護身邊環境,讓城市更潔、更美。尤其是在冬季除雪作業時,有車一族們面對過往的除雪車輛能給予更多的方便,或者謙讓一下除雪車輛,環衛工人們就能早一點兒回傢睡覺。
劉菲的姥姥曾說過的話一直深深地印在一傢三代環衛工作者的心裡," 做環衛工人隻要勤快,沒有掃不幹凈的街道。" 就是這麼一句樸實的話,推動著這個環衛世傢, 每個人都懷揣著這樣的態度,一直堅守著,默默地在這個城市裡工作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