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公裡,4 次轉車,26 小時路程,夫婦倆隻帶瞭 4 根玉米當飯 …… 聽說住院治療的孫子病重,江西贛州一對住在山區的老夫婦,為給正在治病的孫子省下救命錢,在從贛州到北京的路上,餓瞭隻是簡單地啃上幾口玉米 ……
今年 52 歲的劉流慶是江西瑞金市萬田鄉人,如果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他應該過著讓村裡人羨慕的生活。多年來,劉流慶老漢一直在廣東的一傢服裝廠打工,每個月拿著 2000 多元的工資,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經結婚成傢。兒子劉惠東大學畢業後,找瞭一份穩定的工作,並於 2015 年結婚成傢。圖為 7 月 27 日,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經過多次轉車後,坐上瞭 Z108 深圳發往北京西的列車上,前往千公裡外的醫院看望病重孫子小宇軒。
" 平時都是愛人和媳婦在傢照看孫子小宇軒,我和兒子常年在外,收入雖然不多,但一傢人衣食無憂,過得也很幸福美滿。" 劉老漢說,今年 3 月份,隻有 1 歲多的孫子小宇軒突然接連發起瞭高燒。在廠裡打工的劉老漢聽說後,趕緊請假返回。圖為 7 月 27 日,在 Z108 深圳發往北京西的列車上,劉流慶展示手機中保存著的小孫子小宇軒可愛照片。
" 孫子小宇軒十分可愛,聰明、懂事。左鄰右舍的老少爺們見瞭沒有不誇的。" 劉老漢說,在當地醫院治療沒有明顯效果,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一傢人帶著孫子小宇軒來到瞭上海兒童醫院,經過專傢檢查,孫子被確診為:確診為 EB 病毒相關嗜血細胞綜合癥。"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當時就暈倒瞭。我活瞭幾十年,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還有這麼一種病。" 劉老漢說,孫子小宇軒的病如同晴天霹靂,一下子把原本幸福美滿的傢庭推向瞭痛苦的邊緣。
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治療瞭一個多月,見孫子病情沒有得到緩解,兒子和媳婦便帶著孫子小宇軒轉院到瞭北京京都兒童醫院。7 月 25 日下午,接到孫子病重的電話後,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焦急萬分,26 日下午兩人從傢裡出發,坐摩托、轉公交、換火車,終於在贛州趕上瞭 Z108 次列車上。鄧小紅說,在離傢時,她 74 歲的母親特意給煮瞭 4 個自傢種的玉米棒。為瞭省錢,夫婦倆一路上,餓瞭就啃玉米,渴瞭,就喝自帶的白開水。
7 月 27 日下午 1:25 分,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輾轉坐瞭近 24 小時的車後,終於到瞭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距離孫子治療所在的兒童醫院還要轉上三次地鐵。雖然在出發前,已經收到瞭兒子發來的地鐵轉換線站點信息,但對於極少坐過地鐵的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來說,如同地下迷宮一般的換乘線站,還是讓夫妻倆走瞭不少冤枉和錯路。
地鐵裡人來人往,大城市裡的人各自為著生活奔波,沒有人會註意到老兩口此刻心中正承受著怎樣的煎熬。圖為 7 月 27 日下午 14:57 分,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夫婦在北京地鐵內趕往醫院的情景。
一路上的艱辛奔波,加之饑餓,讓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夫婦感到十分疲憊。圖為 7 月 27 日下午,在地鐵上,劉老漢就這樣站著睡瞭。
下午 15:30 分,走出地鐵回龍觀東大街站幾分鐘後,孫子小宇軒治療所在的兒童醫院出現在眼前。望著馬路對面的兒童醫院,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的心情莫名地緊張瞭起來。圖為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在路邊焦急地等著綠燈。
在經過 26 個多小時的辛苦顛簸,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夫婦隻能在無菌倉外看一眼日思夜想的孫子小宇軒。因為擔心受怕,鄧小紅已經無法站立,隻好雙手拉著丈夫劉流慶胳膊,幾乎是整個人靠在丈夫的身上在看望無菌倉內孫子小宇軒和在無菌倉內陪護、忙碌的媳婦。
" 孫子在傢的時候,離著老遠就會喊‘爺爺、奶奶’,嘴巴特別甜。" 劉老漢說,他和愛人一路餓著肚子,辛苦奔波 1000 多公裡路,沒想到隻能隔著無菌倉看孫子一眼,而且一句話也沒有說上。圖為 7 月 27 日,看到無菌倉內孫子小宇軒後,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夫婦轉過臉後,忍不住落淚。據瞭解,從 4 月份入院以來,小宇軒做瞭骨髓、造血幹細胞、臍血三種結合移植。
" 除瞭臍血是北京庫找的,骨髓和造血幹細胞都是抽他媽媽的。" 小宇軒的父親劉惠東介紹," 第一次移植是成功的。但在移植後的第 16 天,出現巨細胞病毒後高燒不退導致血象掉下來瞭。我爸、我媽和親戚都說隻要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所以,我準備抽我的骨髓和造血幹細胞給孩子進行第二次移植。" 圖為給小宇軒治病的費用清單。劉惠東說,僅在北京移植倉裡,他們就已經花去 40 餘萬元。
離開醫院後,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來到兒子在醫院附近租住的出租房。" 這邊的房租也較貴,這樣的一室一廳一個月就要 3700 塊錢。" 放下手中的行李後,鄧小紅也顧不上休息,邊說邊忙著給媳婦和孫子洗、涼衣服。
直到晚上 17 點多,劉流慶和愛人鄧小紅夫婦倆才在出租房裡煮瞭兩碗水餃,這是兩人在離傢 27 小時後吃的第一頓飯。劉老漢把路上沒有吃完的玉米又拿瞭出來,夫婦倆一人一半,可是當鄧小紅把玉米拿在手裡後,卻怎麼也沒有瞭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