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慘的消費電子產品品類瞭,不光是各傢 PC 大廠之間競爭激烈,常年把利潤率壓到警戒線,還要面臨每年出貨量下滑的逆境,現在可好,連 iPad 都表示,PC 的市場我有興趣來占領一下,即便 iPad 以及它背後的平板電腦市場衰退的速度比 PC 市場衰退得更快。
從微軟的 Lumia 950 開始,做手機的開始夢想把手機連上顯示器變身桌面模式,進而取代常規 PC 的位置。本來是微軟的一盤大棋,但是無奈微軟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現在 Windows Phone 也沒瞭動靜。這一切都在說,PC 已經這麼慘,你們再欺負它肯定沒有好報。
iPad Pro 系列更適合坐在辦公室回郵件 " 已閱 " 的老板一族,但是對於我這種每天都要在鍵盤上打幾千字的人來說,用 iPad Pro 實在是一種生產力大倒退。至於用 Lumia 950 接拓展塢再接顯示器的人,可能是要和 Office 相伴終生的節奏,畢竟 Continuum 模式下能支持的應用少得可憐。
今年發佈的三星旗艦機 S8 能夠外接不少的配件,其中有一款就是能將 S8 變身為桌面模式的 Dex 拓展塢,將手機拓展塢和顯示器以及外設連接到一起之後,用戶就能拿手機當 PC 一樣使用,享受桌面體驗。
不體驗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本篇文章完全是在三星 S8 加 Dex 拓展塢的環境下寫出的。
硬件和基本操作邏輯
Dex 拓展塢並不大,整體跟小朋友吃飯的碗差不多大,滑開上蓋可以看到和手機連接的 USB Type-C 型插頭,背後則是一圈 USB Type-C 型插口(用於連接電源),HDMI 插口插口(用於連接顯示器),以太網接口插口(用於聯網,但手機本身可以連接無線網絡),以及兩個 USB 接口插頭(用於連接鍵盤鼠標等外設)。
外形上這東西可說的不多,屬於那種放桌面上沒人會註意的東西,沒有什麼入侵感,也不像很多迷你電腦那樣追求設計感。
外設支持方面,我的鍵盤和鼠標都是即插即用,不過鍵盤鼠標在 PC 上的各種設置就不能使用瞭,我隻能調一下鼠標指針速度而已,至於它們本來的宏鍵設置和燈效基本就別想瞭。
在連接體驗上,Dex 做得不錯,各項插口連接正確,顯示器輸入選擇 HDMI 之後就能使用瞭。在進入到桌面模式之後,隻要是用慣瞭 Windows 系統的人一般不會出現什麼使用障礙。基本的操作邏輯很類似:單擊選定,雙擊打開應用,右鍵更多選項。一些 Windows 上的常用快捷鍵也能無縫移植,比如 Ctrl+C Ctrl+V 復制粘貼,Win+Tab 開啟多任務窗口,Shift+Space 輸入法中英文語言切換等等。
在整個界面上,Dex 模式下的桌面底部依然是任務欄,從左至右分別是:應用抽屜鍵,多任務視窗鍵和 Home 鍵,當前任務欄,狀態欄,它們分佈的邏輯和 Windows 也基本類似。按下 Win 鍵也可以呼出應用抽屜,拖拽應用就能放到桌面。有一點點割裂的地方是,大部分的 Android 應用並不支持橫屏和全屏,所以它們呈現在桌面上的狀態就是一個個的手機界面。比如優酷視頻就隻能以一個小窗口播放,想要看全屏視頻就得切換到三星自帶的視頻應用。而微信看起來就和 PC 上的 QQ 有些類似,到瞭具體應用的體驗層面,就像拿著鼠標代替手指頭點按一樣。
能夠支持橫屏和全屏的應用目前並不多,三星自帶的郵件,瀏覽器,視頻等大部分應用都可以,還有應用商店裡的 Dex 專區也有幾個應用支持,主要是 Office 相關的幾個生產力應用,其中有正版的來自微軟的 Office N 件套的(需要有正版訂閱才能完全使用)和來自韓國開發者商 hancom 提供的 Hancom Office(相當於中國的 WPS,可免費完全使用)。
典型應用場景
瀏覽器
在 PC 上,我使用得最多的其實就是瀏覽器。一旦變身 Dex 模式之後,三星的默認瀏覽器就成瞭桌面模式,外觀和使用邏輯跟 Chrome 也沒什麼區別,不過因為我常年使用 Chrome 的原因不僅是它輕快,更是因為這裡面存瞭我大量的書簽和拓展程序,不用我重復錄入很多東西,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獲得快捷的體驗。
然而,在三星默認瀏覽器上,我同步不瞭 Chrome 的書簽,也沒有什麼拓展程序。
當我去下載 Chrome 的時候,又陷入瞭尷尬的死循環。雖然 Chrome 也有桌面模式,不過當我想登錄我的 Google 賬號的時候,設備提醒我需要更新 Google 框架服務,當我點擊更新的時候,設備又提醒我 Google 框架服務僅為觸屏設備服務,不支持 Dex 模式。所以一個不能登入賬號的 Chrome 的體驗,還不如三星默認的瀏覽器呢。
除瞭以上兩個槽點之外,從零開始的默認瀏覽器體驗就沒什麼可吐槽的瞭,畢竟我在我們的後臺寫文章寫到這裡也沒遇到什麼岔子,穩定性看起來比 Chrome 還好些。
微信
作為每日使用時常最高的應用,微信在 Dex 上可以說是比 Windows 端還要強大。手機端的微信是全功能的,能發紅包能搶紅包,還能刷朋友圈發朋友圈,也能用小程序。
至於 Windows 或者 Mac 端的微信,更像是一個溝通工具。
所以我在 Dex 上用到瞭完全版的微信之後,就完全不用拿起手機搶紅包刷朋友圈瞭,聊天溝通的效率也沒有什麼下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快捷鍵,在 PC 上我們可以通過 Ctrl+Enter 或者其他快捷鍵來發送消息。但是這招在 Dex 上就不靈瞭,我每次發送消息就隻能用鼠標點一下那個綠色的 " 發送 " 按鈕。
另一個意外之喜是,微信小程序居然在 Dex 下可以多開窗口,同時在好幾個小程序之間切換使用。好吧,這其實是個並沒有什麼 x 用的彩蛋功能。
Office,其實隻有 Word
上面說瞭我們在 Dex 模式下有正版 Office 和韓國版 WPS 可以選擇,事實上這個名為 Hancom Office 中的 Word 體驗簡直就是一泡污:幾乎沒有可用的中文字體,字體渲染像馬賽克,復制粘貼出現格式錯誤。
需要正版訂閱的 Office 在 Dex 上的體驗就好得多瞭,字體支持,字體渲染,復制粘貼的體驗都相當不錯,可以滿足基本的文檔編輯需求。
(從左至右:原文件,WPS,Word Android 版)
雖然三星沒有推薦 WPS,不過我還是好奇心作祟下載試瞭下,發現它居然支持橫屏和全屏,並且能夠達到可用的狀態。不好的一點就是字體支持不全。同事發我一份包含有五種字體和顏色的 Word 文檔,最終的結果是,Hancom Office 打開什麼是一篇空白;WPS 則全都統一成瞭某種黑體;正版的 Office 則能支持常規的字體,至於有些么蛾子字體還是不支持。
所以,如果文檔對字體沒什麼要求的話,WPS 是可用的,但是有更高需求的話,花錢訂閱 Office 365 吧。
音樂 & 視頻
當 S8 插在 Dex 底座的時候,耳機插口也被擋住瞭,因此想要聽音樂又不擾民的話,就隻能用藍牙耳機瞭。
我測試瞭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和 QQ 音樂三個比較常用的音樂應用,均可正常使用。
到瞭看視頻的時候問題就來瞭,目前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網頁版基本上都還是在用在 flash player,但是 Android 系統早已經不在再支持這個破玩意兒,所以在瀏覽器上我們是看不瞭這些網站的視頻的。甚至我在下瞭幾個所謂 flash player 播放器和瀏覽器插件之後,還是播放不瞭。
而像是 Bilibili 這樣已經支持 HTML5 播放器的網站就能很無縫地觀看視頻,從體驗和安全角度來看,早日支持 HTML5 播放器應該被各大視頻網站列上日程。不過再次讓人不解的是,許多 B 站視頻點開後不能緩沖,或者緩沖後變成瞭 15 秒的結束動畫。
(左側為三星自帶視頻應用;右側為優酷應用,不可縮放)
想要看視頻的話,體驗最好的還是三星自帶的視頻應用(應該是用的愛奇藝的資源庫),可橫屏可全屏。
另外一個遺憾就是,S8 在 Dex 模式下,目測僅支持 1080p 及以下的分辨率,我的 4K 屏幕隻能被強制壓成 1080p,所以其實小窗口看視頻的效果也很一般。
遊戲
曾經,一度,剛接上 Dex 的時候,我以為我能用鍵盤和鼠標玩《王者榮耀》瞭。
這種感覺在我聽到熟悉的過場動畫聲尤其強烈,然而,最後我連登錄都點不進去。
接著我試《陰陽師》的時候,它連過場動畫都不給看就說無法運行。
再接著我試《死亡巨石》,這下終於可以進入遊戲,不過這個遊戲操作的核心是利用陀螺儀,我又不可能捧著底座加手機來玩,所以很快這個遊戲就 game over 瞭。
沒有再接著瞭,測試遊戲部分純屬僥幸心理,畢竟 Android 上絕大部分遊戲都是為觸屏設計的,還會用到陀螺儀加速計之類的傳感器,所以大傢還是斷瞭在 Dex 上玩遊戲的念想吧。
體驗超過及格線,但場景在哪裡?
總結一下,Dex 在承繼 Windows 體驗上做得非常不錯,操作邏輯合理順暢,和 Android 區得很清楚,相比於 iPad Pro,它具有更先進的桌面形態和多任務系統。
在大系統的前提下,就是 Android 應用割裂瞭桌面和移動的體驗的問題。大多數時候,Dex 是可用的,能夠達到 Windows 八成的體驗,時不時地會有些頓挫感;即使某些場景不能使用某個功能,也有相應的替換方案。不過這麼多的八成體驗綜合起來,就不是整體八成的體驗瞭。
對於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S8 和 Dex 的組合是夠用的,起碼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過中途放棄換電腦的沖動。
對於一個隻是聽聽音樂看看劇的人來說,這個組合也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
相比於 Lumia 950 的桌面模式,Dex 勝在應用豐富,聊微信刷微博聽歌點外賣等等等都可以。相比於 iPad Pro,Dex 勝在能接外設,輸入輸出效率高出不少,缺點則是應用體驗不那麼統一,也沒有移動性可言,需要另配顯示器和鍵鼠。
那麼,在使用瞭 Dex 這麼長時間之後,我就在思考,誰會用這樣的產品呢?是 PC 用戶的 Plan B,還是對 PC 輕需求用戶的替換選擇?亦或是最先窺見未來設備形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