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秋源俊二
大概今年年初,小米曝出以 2000 億美金估值上市的新聞;不久後迅速改口,聲稱已選定 IPO 承銷商,估值為 1000 億美金;而最近新聞報道又改口瞭,估值調整為 800 億美金~1000 億美金。
毫無疑問,此類種種,行調整估值之名,實打造上市之勢,公關套路的成分居多。而我想知道的是:這傢公司到底值多少錢?如何科學地給予一個大概的估值?結合最近一年的學習和思考,我盡可能通俗地還原自己對小米估值的認識。
在進行今天的估值前,我們先思考這三個與估值相關的問題:
如何分別給一斤蔬菜、魚肉、雞肉、豬肉和牛肉定價(估值)?
假如你要買一套商品房,你如何確定你願意出多少錢買這套商品房?
假如學校對面開瞭一傢餐廳,你作為投資人,願意對這傢餐廳給予多大的估值,並合夥入股呢?估值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都知道食品的大致價值區間。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認為,蔬菜<魚肉<豬肉<牛肉。由於心中有一個價值的秤,我們很少有被騙的時候,買東西也是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此外,還有一個特點,你去菜市場或者超市看看,價格每天都會變化。因此短期的需求供給,會影響價格。
在第一個問題中,大傢可以明白,大部分商品都有一個內在價值,也就是你心中對這些食品,都自然而然地有一桿衡量其價值的秤。
準確來說,你不會以豬肉價格,買一斤白菜;也不會以牛肉價格,買一斤豬肉。如果你發現魚肉的價格,低於白菜,你會買上一些。價值的秤,自然會觸發你接下來的行為:買入或者不買入。
但我們觀察到,食品價格每天都會波動,這又源自短期的需求供給、人的情緒波動等等。我想表達的就是小米的內在價值,並不一個確定數,就如同薛定諤的貓,真實存在,你能感受到,而且是波動的。
此外我想強調一點是,大眾對蔬菜肉類,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所以我們能夠對它們有一個大致的估值(定價)。但小米由於是這種初級模型的復雜化,平時大傢也很少思考企業價值是多少,所以我們評估企業價值的這桿秤,是非常模糊的。
但是我們一定能夠確定,小米再怎麼估值,也不可能高過阿裡騰訊,同樣也不會低過魅族錘子。這就如同一般魚肉的價格不會高過牛肉的價格,也不會低過白菜的價格。
二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買房子的時候,不會去計算這房子的絕對價值(從購地成本、土地稅金、建築材料、人工成本、營銷費用等來核算),而是更多地去參考同地區的房價。當然,也會考慮是否學區、交通便利程度、附近商場購物便利性、戶型、朝向、物業、開發商等等因素。這就引發瞭我們第二個問題:如何進行相對估值法。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估價都是看同一地區、類似地段、相同批次房子的價格,尤其是最近成交價格。其中的參考因素包括是否學區、戶型、朝向、物業等。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是你對大的宏觀環境、市場景氣程度等等的分析,這些也是變量因素。
在這個過程中,你是通過相似對比的方式,給予一套房的估價。現在回歸到小米身上,我們顯然也會進行相似對比估值,比如以蘋果公司、格力、美的和聯想等公司,進行相似對比。
因此,假如你用互聯網估值方式給小米估值,就好像給北京通州地區房價估價的時候,卻對比瞭北京二環的房價,這是極其不恰當的。即便這套房在通州市政府門口、離地鐵也就在三百米外,但以這個方式估價,誤差極大。把小米作為電器制造業或者商品零售行業估值,才是比較恰當的。即便不合適,也不過是北京東二環和西二環的比較而已。
這個環,就是一個標桿秤計量單位,錯不得。
三
第三個問題,如何給一傢餐廳估值?這是一個絕對估值的問題瞭,你需要知道這傢餐館最近一年、每個季度的收入情況、成本費用情況,然後大概知道每個季度掙多少錢。
由於我是學財會出身,以前對於這類問題,總是按照理想化模型估值。比如這樣的:
這就是一般財務人員或者券商投行人士的收入預估圖吧。反正一般收入預測,是沒有向下的。但如果翻一翻最近幾年的企業的實際收入情況或者利潤情況,自己都會笑,理想和實際的差距太大,非常滑稽。
想想過去的我,也是這麼幹的,比如它今年增長 40%,明年也是 40%,後年也是大概如此。當然,現在我不這麼想瞭。現在我的估值思路,以學校門口的餐廳為例,基本流程是這樣的:
1. 學校處在幾線城市,學生的平均消費水平如何,每個月在餐飲消費支出多少?
這是在瞭解行業發展階段、行業發展水平和前景。比如 2000 年左右的 PC 互聯網行業 VS 2010 年左右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行業;十年前的電腦行業 VS 現在的智能手機行業。
不同的階段,對應著不同的行業前景。在行業爆發期,會吸引著很多淘金者。例如熟悉的智能手機行業,先不列舉早起的參與者和國際廠商,當時單單國內就有小米、魅族、聯想、華為、中興、TCL、海爾、OV、錘子、一加、酷派、樂視、360 等等;而現階段呢,國內就剩華為、小米和 OV 這三傢瞭。智能手機產業紅利期,已經沒瞭,因此分析結果會有所不同。
需求程度、競爭程度,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收入及利潤的變化情況(在北京五道口金融學院門口的餐廳,與三線城市的學校門口餐廳,收入、費用等區別很大)。
2. 學校門口的這條街,大致有多少傢餐廳?
這是在分析行業競爭格局。
就像上面分析那樣,當行業遍地都是參與者時,井噴爆發期,有人掙錢,有人跑馬圈地,有人想順勢撈一把,有人想建立事業。競爭的強度,直接影響收益。
比如學校門口就兩傢餐廳和學校門口二十傢餐廳,生意好做程度,截然不同。
3. 這傢餐廳具體目標客戶是誰?或者說它定位是什麼檔次的餐廳?
這是在分析這傢公司的定位情況,分析經營是否符合消費特點。
比如在學校門口,開商務高級餐廳,明顯是不符合大趨勢的。這類似於國內新零售,非要去搞 Amazon Go 那種新零售無人商店,技術不成熟、社會文化也沒達到一定高度。學校門口,開學生定位的,可能更合適。
更明顯的案例是在 2005 年左右,盛大的陳天橋要做 " 盛大盒子 ",也就是類似今天的機頂盒。小米最早靠的是智能手機,定位是一二線城市註重性價比的發燒用戶。但從一二線過渡到三四線的時候,還是沿用原來那套,當然打不過 OV。一二線物流配送、信息傳遞比三四五線城市,高效發達多瞭。因此在 2017 年,小米在線下必須進行渠道變革,把低成本戰略貫徹到三四線。
錢德勒在其戰略與組織結構理論中,強調瞭戰略往往領先組織,組織變革滯後的理論。由於小米的戰略和組織中的分銷渠道失去匹配,所以在 2015 年~2016 年的發展遇到瓶頸,部分解釋瞭這一情況。
4. 這條街上,同樣定位的餐廳有幾傢,各傢經營情況如何?
這是明確細分定位和戰略選擇。
小米早期定位是一二線城市的發燒友,執行的是低成本戰略,選擇的渠道是線上渠道。現在小米仍然選擇低成本戰略。
華為早期選擇也是低成本戰略,選擇的渠道是運營商捆綁銷售渠道,這也是從通信運營商起傢的核心競爭優勢的自然延伸。現階段則是走高端、研發路線,兼顧中低檔,開發出新品牌榮耀。由於華為擁有二十年通信行業技術積累,所以從低成本路線,走上研發差異化路線,是非常合理的,畢竟有一定研發技術的經驗。
小米如果走上研發差異化路線,就如同無米之炊的巧婦,沒有技術沉淀,甚至說文化都沒有,因此會比較艱難。它選瞭多元化和商品流通渠道的變革,也即小米生態鏈產品和新零售。
也就是說,後期小米通過手機行業低成本制造戰略,同時進行品類擴張,先活下去,後期可能有瞭現金牛後,再進行研發差異化。就如同華為,始終有通信行業霸主地位的現金流支撐,幫助手機行業進行大規模研發。
因此,小米的手機業務,後期可能是低成本制造,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渠道變革。也就是小米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制造不出高端高價產品),更有可能是先進的生產關系(低成本、渠道變革)。
以 PC 為例,我更認為小米是新時代的戴爾,發力在營銷渠道等方面,對應的並不是產品質的提升,而是成本的降低,流通渠道的減少;說白瞭,小米的勝利,更可能是生產關系的勝利。
生產關系更為高效,領先同時代競爭對手,分銷成本低,分銷渠道廣泛多元,互聯網也擁有巨額流量,這是傳統廠商無法比擬的。
就好比戰場,當傳統還是遊兵散勇、烏合之眾時,小米已經組成瞭軍事化組織,有章法,勝算自然高。但小米的武器(研發產品等)並不領先。當華為、OV 等學會瞭線上渠道組織和先進的生產關系(部隊編制),小米自然就在競爭中慢慢喪失瞭優勢。而蘋果,由於是先進的武器(產品更好)與優秀的組織(分銷渠道),優勢始終很大,因而不受其他廠商威脅。
OV 則是從開始,就采取集中差異化路線,一方面產品定位差異化,女性、音樂、拍照等等;另一方面,渠道也是差異化的,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主。此外,在營銷方面,也是最早大規模投放廣告的廠商,這也和早些年段永平做小霸王學習機、步步高復讀機的營銷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OV 在謀略方面,是勝小米等一籌的。雖然說在部隊組織(線上營銷渠道)上開始是落後的,但是學習很快,人員編制、部隊組建,這些東西好學,因此 OV 也順利活下來瞭。
反觀早期和小米低成本戰略類似的公司,如樂視、酷派、錘子、魅族、360 等,死的死、殘的殘、傷的傷。其中錘子和 360 最近還傳出合並傳聞,這一點也不意外。它們渠道也不是第一,策略也是一般(樂視的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武器更是一般,如若合並真是一點都不意外。
低成本戰略下,目前就小米活瞭下來。
5. 這傢餐廳,有什麼獨特的競爭優勢?或者說當別的餐廳老板模仿它的時候,餐廳有什麼護城河,來防止別人入侵?
這是分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
目前的小米,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更早之前的聯想——手機的核心部件基本是外購的,自己貼個牌,組裝生產。
客觀來說,要求小米短期內研發出什麼頂尖水平的芯片、內存、攝像頭、屏幕、處理器、特殊材料,確實不太現實,這與華為存在一定區別。
因此小米要想發展好,最近五年在積累研發、技術方面的同時,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地方,應該就是通過低成本戰略,廣泛展開渠道戰略,變革生產關系,繼續占領市場。
一方面是線上和線下兩條並行走,在這個過程中,努力保證線下的利益,使得線下也有利可圖,同時產品也要觸手可得。
便得性是小米新零售的核心目標,類似可口可樂一樣,不管在魔都便利店還是祖國的邊疆鄉村,花三塊就可以買到。小米通過新零售開店的策略,讓手機、生態鏈產品隨處可買,改變早期隻註重一二線城市的毛病。隨著小米在四五線城市的開店或經銷商渠道的鋪開,小米的低成本戰略,在廣大鄉村及地級市是有強大的生命力的。
另一方面其他智能硬件產品,也搭配銷售,提升銷售收入,改變產品單一結構,收入單一的問題。當各種渠道鋪開後,銷售繼續提升,反過來又會進一步降低采購成本,壓低供應商采購價格。這種正向循環反饋一直會繼續下去,貫徹低成本戰略。
小米生態鏈,也是遵循小米低成本原則,比如小米手環、小米插線板、小米電池、小米凈化器、小米平衡車、小米拉桿箱等等,都是如出一轍的策略,收割一個未經互聯網改造的行業,然後把中間商全部砍掉。
這也是我認為小米最為強大的地方:改造傳統智能硬件、收割模式,流量扶持某傢廠商。
如果說戴爾在電腦行業,創造瞭直銷(去掉中間商)模式,那麼小米則是大規模生銷(生產直接銷售)模式,或者說是戴爾直銷模式的進一步深化。這種模式,在商超領域就是 Costco 模式,在日用品領域就是無印良品的形式。隻不過小米是在智能硬件方向,而且配合著低成本戰略。
當下小米在線上已經成功證明瞭自己,現在主攻方向,是線下三四五線城市以及更為邊遠的地區。
因此就目前來說,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領先對手的生銷模式和低成本戰略,配合著盡可能無處不在的分銷網絡。雖然這個網絡,目前還沒有完全形成,但小米在印度的崛起,則更進一步的印證瞭線上的可擴張性。
線下的可行性,則是接下來兩年最大的挑戰。
6. 這傢餐廳的員工、廚子、大堂經理等人員的水平,尤其是管理層和廚子的水平如何?
這是分析判斷管理層如何,也即是判斷騎師水平。
在 2016 年,小米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個案。低成本戰略,尤其是供應鏈和渠道擴張的難題同樣考驗著當時的樂視、酷派、錘子和 360,前兩者基本倒下瞭,現在後兩者目前可能正在考慮合並。
以小米內部擁有以雷軍為代表的管理層,算得上國內第一個抓住風口的手機生產商,也成為第一個扭轉頹勢的手機廠商。由於管理層的評級非常個人化、主觀化,我相信國內手機廠商的管理層如何,大傢心裡都有自己的判斷。
但是在具體業績方面,大傢還是可以看看管理層的所作所為。這個沒什麼主觀不主觀的。
在 2011 年~2015 年的順風局,或許是行業風起,豬飛上瞭天,先發優勢甚至說運氣成分居多,因此證明不瞭什麼。但在 2015 年~2017 年的逆風局,這個更多靠企業管理層如何審時度勢,具體精細化能力如何。
因此相對而言,作為手機行業的管理層,小米團隊算得上國內前三吧。
7. 這傢餐廳,隨著時間的流失、學生的變遷,會不會有什麼經營上的變化?或者說過幾年後,哪些地方需要一直註意留心?
這是分析企業是否存在長期威脅或者潛在風險。
回到小米身上,我比較擔心四個問題:
一是小米的線下渠道和現實渠道,是否能夠很好融合。
當下我們看到的是小米在搞零售店,接下來,很可能會有加盟店的加入,尤其是四五線城市,渠道的擴張,必須分一杯羹給經銷商。但是如此又破壞瞭原來統一的線上價格策略,而且和小米的根本戰略是低成本戰略,是砍掉中間商,兩者是相違背的。包括對自營產品和非自營產品的支持力度等等,這一塊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慢活。
其中成敗,直接決定未來小米的營收增速情況,尤其是四五線城市渠道的鋪開、線上線下是否融合。如果融合沒問題,小米下一個兩年,業績是有保障的。
二是如何在一個存量市場中,盡可能搶走市場份額,比如在大陸市場,奪走蘋果、華為、OV 的市場份額。
如果按照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手機行業與十年前的 PC 行業類似,基本已經是存量市場、已經圈地完畢瞭。在一個存量市場中,是你死我亡的競爭,小米的低成本戰略,或許能夠搶走華為一部分低端市場,也能搶走 OV 廠妹市場,但是這個難度有多大?如果真的搶走,憑什麼呢?賣一臺小米手機掙的錢遠少於 OV,那經銷商為什麼要賣呢?
三是小米是否能夠找到足夠多的智能硬件品種進行擴張。
小米目前的智能硬件有手環、電池、體重器、筆記本、耳機、凈化器等等,可以進行小米式擴張的智能硬件品種還有多少,對應市場空間有多大?是否足以改變小米過於依賴單一品種的結構?此外這些問題也涉及小米新零售戰略,SKU 究竟多少合適?太少瞭不行,太多瞭也不可以。
四是如何完成類似早期聯想 " 貿工技 " 和華為 " 技工貿 " 的難題。
說白瞭,小米如果隻是單單改變營銷渠道,實行低成本戰略,我很懷疑,小米或將成為下一個聯想。
電子產品,並非同質化、標準化產品,因此註定會被下一輪新產品取代。產品快速迭代,就註定瞭產品一定需要有 " 技 " 的支撐。小米早期說自己在技術上有多少 " 黑科技 ",大傢聽聽也就好瞭,一個初創低成本戰略生產商,是不可能研發差異化的,差異化一定是匹配高毛利的。隻有蘋果這種,才做到瞭低成本和差異的平衡,以及相互正反饋。
這對小米而言,其磨練無疑是從 " 猿猴 " 到 " 人 " 進化的過程。這也是小米成為受人尊敬企業的必由之路。否則不過是智能手機時代聯想的翻版而已。
8. 具體看看這傢餐廳,每個季度的財報,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情況。檢驗一下,過去這傢餐廳的財務數據,是否與歷史相符合,並大概給予一個估值。
這大概才是財會人員的工作瞭吧,分析報表,檢查企業前些年發展狀態,分析企業可能的改進空間,對行業進行比率比較,最後進行經營預測,估算企業價值。
現在我看到的數據,大概是手機業務估值 800 億美金~900 億美金,小米其他業務,估值在 200 億美金左右,利潤方面在 15 億美金左右。
由於缺乏更詳盡數據,具體估值我也拿不準,因此隻能采取相對估值。以蘋果的市盈率做比較,大概在 18 倍左右,基礎估值為 270 億美金;但考慮到小米像是新時代的戴爾(大規模生產直銷),有更先進的生產關系,具有顛覆傳統硬件廠商的可能,那麼市盈率翻倍,也就是 36 倍。
這其中,已經包含瞭增長潛力和持續性,也就是說截止 2017 年底,我給的估值為 540 億美金,不超過 600 億美金。但是三個季度後,如果小米一切順利,維持 40%以上增速,那麼等到上市的時候給出 800 億美金~900 億美金的估值,也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說一下,由於缺乏公開的數據,上面的分析定性成分居多,分析多為行業前景、市場格局、核心競爭力與護城河分析,也沒有嚴謹的市場統計調查。研究小米估值的話題,是自我學習估值、理解估值的過程,如果未來小米招股說明書出來瞭,或許會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思考與看法。
作者秋源俊二微信公眾號 QYJEQY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