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形象是什麼時候變“壞”的?

01-18

計劃經濟時代終結,共和國長子形象轟然倒地,趙本山作為東北地方文化的代表開始崛起,很多人印象中的東北變成農村和鄉土。

盡管東北沒有那麼多黑社會,但東北卻有 " 社會人 " 文化——假裝自己是混社會的,並以此為榮。

對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的無視,也是很多人 " 黑東北 " 的理由。

近日,網曝東北雪鄉女導遊讓遊客購買 1680 元遊樂項目,直言雪鄉 " 九個月磨刀,三個月宰羊,大傢都是羊 "。2018 年開年以來,有關東北的負面新聞不斷,輿論對於東北的討論也愈發激烈。東北,這個曾經被譽為 " 共和國長子 " 的地區,在網絡上的形象為何變得越來越差?

從共和國長子到鄉土形象

在過去的一百年時間裡,東北的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不斷發生變化。民國前後,東北一直被認為是落後地區、匪患橫行。就連曾經掌握東北軍政大權的張作霖也是靠土匪起傢。那時的東北在關內人的心目中是一個貧困落後、土匪橫行、野蠻粗俗的地方,所以才會產生 " 闖關東 " 這樣的說法。而在 1949 年後,東北成為瞭 " 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被譽為 " 共和國長子 "。這段時期東北的形象是健康向上、充滿前途的。

可以說,東北地區無論是工業還是文化曾經都是非常發達的,城鎮化水平也非常的高。據 2016 年國傢統計局統計,遼寧的城鎮化率排在全國第五位,僅次於滬、京、津三個直轄市以及廣東省,黑龍江和吉林的城鎮化率也在全國中上遊水平。

東北的衰落,不隻是一個區域的衰落,而是舊的經濟地理關系的終結


即便如此,現在一提到東北,很多人腦子裡第一時間冒出來的卻是農民、鄉土、落後 …… 曾經發達的 " 共和國長子 " 為什麼會給人留下這種印象?這與東北近二三十年的境遇以及一個人的走紅密切相關。

以前,東北所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都是建立在計劃經濟工業體系上的,當國營工廠在市場化改革中陷入困境,東北開始地方化和邊緣化," 共和國長子 " 形象也轟然倒地,而趙本山作為東北地方文化的代表開始崛起。

很多人對東北的印象就是農村、土炕和冰天雪地大花襖


趙本山在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紅遍中國,與此同時,東北經濟在市場化過程中急劇衰落。這時候,東北需要一個新的形象代表,這個代表就是在全國最火的東北人——趙本山。以至於遼寧省一些地方政府到外省市去招商,都要帶著趙本山,因為全國人民對他更熟悉。而趙本山為東北構建瞭一種具有樸實品質的農村形象,這也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東北印象。

不僅是趙本山,有學者分析瞭 1983 年 -2013 年三十年間春晚語言類節目中口音和人物形象,發現其中東北口音使用最多,且扮演最多的就是農民和都市工人角色。除瞭春晚,諸如《鄉村愛情》這樣影視作品,也在強化人們對東北的印象。

"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 " 的形象是怎樣形成的?

到瞭 21 世紀初,東北的形象除瞭 " 農民 " 和 " 鄉土 " 以外,又多瞭一頂 " 黑社會 " 的帽子。

好勇鬥狠,是這一時期形成的東北人形象。百度貼吧曾經流行過一個網絡熱詞——來信砍,原意就是 " 來東北信不信我砍你 "。除此之外,流行的網絡詞句還有:" 在東北,能動手就別吵吵 ";" 你愁啥?瞅你咋地!"

進入新世紀瞭,為啥東北人卻給全國人留下瞭這樣的印象?

據統計,東北地區有組織犯罪其實並不高


這與當時東北糟糕的經濟狀況不無關系,本地工作難找,人口外流。高學歷、高技能的還好,憑借自己的知識或者能力找到工作。而那些在城市中長大,隻接受過高中甚至初中教育的群體,去其他城市能找到什麼工作呢?

城市的生長環境決定瞭,他們不會像剛進城的農民工一樣做建築工人、清潔工人,但又沒有一技之長,所以隻能從事一些服務業,例如物流、房產中介、拆遷 …… 在這些那時剛剛生長,甚至稱得上 " 野蠻 " 的行業裡,流落到全國各地的東北人,直接影響瞭人們對東北人的看法。

海南三亞因為生活著大量東北人而被稱為 " 東北第四省 "


" 根據上級部門亞運村派出所的具體工作安排,由於目前連續發生重大治安惡性案件,為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維護地區穩定,自 6 月 13 日至 16 日由房東對自己的出租房屋進行檢查,凡是居住東北人的一律清除(不分男女),不準租住。6 月 17 日開始,由派出所、綜治辦等部門進行聯合大清查,如在檢查中發現還有將房出租給東北人居住的,將受到加倍處罰,取消出租權利。"

這是 2002 年 6 月 19 日《京華時報》的報道。隨後,千龍網進行瞭跟蹤報道,在當地村民的描述中," 壞事兒都是東北人惹出來的 "。

電視劇《馬大帥》劇照,裝社會人是一種 " 時尚 "


網絡傳言也加劇瞭東北遍地黑社會的印象。在網絡傳言中,喬四在東北橫行多年,劉湧則怒扇某香港天王巨星的嘴巴子。但這些細節都是以訛傳訛,無論是喬四還是劉湧,雖然心狠手辣,但其實能量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

文藝作品的影響也依然存在。2004 年哈爾濱歌手陳旭創作《東北人都是黑社會》,取代此前紅極一時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使東北人形象陡然轉變。而《東北往事》(又名《黑道風雲二十年》),這部通俗小說 2008 年以網絡連載形式爆紅,2009 年出版後連續十八周位列圖書暢銷榜,也影響瞭很多人對東北的印象。

" 社會人 " 標準打扮,圖片來源:知乎


此外,"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 " 的印象與很多東北人的打扮也有很大關系。盡管東北沒有那麼多黑社會,但東北卻有 " 社會人 " 文化——假裝自己是混社會的,並以此為榮。

在東北,經常能看見打扮像混社會的人物,其規范形象為牛高馬大,或許瘦成魚刺。發型通常為炮子頭(半寸、圓寸、蓋兒頭、禿頭),頸部有飾物多為金鏈子(分外粗大的那種)、佛珠、玉墜等,臂膀上帶著紋身。仔細一打聽,很多人並不是真正的混混,就是喜歡裝 " 社會人 "。

社交網絡時代," 黑東北 " 成為風潮


無論是農村、鄉土還是黑社會,互聯網上對東北更多的是一種調侃。然而最近幾年,東北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再次發生變化,東北成瞭落後、保守、沒有規則的代名詞," 投資不出關 " 的語句在互聯網上流傳,東北成為中國最招黑的地區。

說起來,也很難完全歸咎於 " 無腦黑 ",東北最近幾年也出瞭不少令人無語的事件。2014-2015 賽季 CBA 總決賽第 6 場,比賽開始前兩天,遼寧男籃突然宣佈門票漲價,而對於已經售出去的票作廢退款;2016 年春節,哈爾濱 " 天價魚 " 事件,劇情幾度反轉,最終認定店傢違規;而 2018 年元旦至今,黑龍江雪鄉屢次爆出負面新聞。

電影《鋼的琴》劇照,在東北轉型過程中,有不少季哥這種 " 亦黑亦白 " 的社會大哥


商業孕育文明,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建立規則意識、契約精神。而東北頻繁曝出的負面新聞,一再無視規則、契約的存在,反而對體制有極強的依賴性,再結合經濟衰退的現實,自然招黑。

東北很多人對契約和規則的漠視原因有二:一是東北地區的商業文明在最近幾十年來確實不夠發達;二是經歷瞭轉折時代的上一代東北人發現,很多發傢致富的人,並沒有 " 遵守國企時代 " 的規則,守規矩的到最後反而最吃虧。

於是國企時代的潛規則盛行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愈演愈烈。辦事要托關系,上學要托關系,辦婚宴要托關系,晉升要托關系,住院要托關系,幾乎生老病死都要托關系。

年輕人離開東北成為一種潮流

托關系盛行的後果就是 " 逆淘汰 "。也正因為如此,東北創業環境退化,東北人才和富裕退休人員加速南下,不僅成為人口凈流出地區,生育率也長期在低谷徘徊。

另外,經濟增速的下降,也給瞭很多人黑東北的理由。最近幾年,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長率一直處在全國倒數幾位,遼寧省甚至出現瞭經濟負增長。而經濟水平的強弱,往往會影響社會其他群體對它的評價。

喊麥是很多人對東北的最新印象

法國社會學傢哈佈瓦赫指出瞭人們經常的看法:" 與富裕聯系在一起的常常是勤勞與直率,而與貧窮相關的則是懶惰與粗俗,富裕就意味著積極向上的形象,而貧窮則意味著庸懶無為的形象。"

今天,東北的經濟狀況發生瞭變化," 共和國長子 " 的形象已然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地淡卻,取而代之進入人們記憶與話語的,是那些與貧窮相關的言語:懶惰、粗俗、奴性等等。

東北衰落是因為東北人懶惰、保守和不思進取嗎?


現在的互聯網上流行一種觀點:認為東北人當年保守、不思進取,隻想躺在自己的 " 既得利益 " 裡,從而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很多人認同這種說法,尤其是那些通過努力奮鬥過上還不錯生活的城市白領,他們認為努力是可以改變一切的。

東北人的性格當然是造成今天局面的部分原因,但也不應該完全歸責於他們。作傢賈行傢在 " 一席 " 演講時就說:" 每到瞭轉折的時代,總會有這樣一群失落者。就像今天在大城市裡的精英階層一樣,他們相信自己有資本,有智慧,有能量,相信自己完全能夠 Hold 住這種生活,永遠不會是輸傢。他們也相信這個世界已經合理瞭,已經足夠合理,任何失敗者不是愚蠢的就是懶惰的。其實這也和三十年前這些下崗的工人想的差不多。在這種轉折裡,有的人註定會被送到風口,送到浪尖;有的人會被送去水底,甚至在石頭上撞得粉碎。這一次失落的不知道是誰,是不是我,有沒有各位?"

把東北的問題完全歸結於所謂 " 劣根性 ",是一種思維懶惰

人們喜歡以成敗論英雄。人總是願意以為今日的成就,一定代表永恒的價值,今日的衰敗,必然源於過去的罪過。而東北的問題,遠不隻是人性或是官僚體制的問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