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順開扮演的阿 Q。
文 / 丁正如意
上周,中國 " 喜劇大師 " 嚴順開去世。隨之一起遠離的,還有一代老藝術傢的風范以及近年失落的滑稽戲。
其實,現在一說起哪個地方最有喜感,大部分人壓根都不會想到上海滑稽戲,而是常常會想到京津的相聲。在北方的語言文化為主流的語境下,有這種印象很正常。京津因為有相聲,其傳統的搞笑首善之區的地位不可動搖,無需贅述。但你要知道,以中國之大,幽默的人多瞭去瞭。
粵語區有棟篤笑,吳語區有滑稽戲,四川有散打評書,南京是相聲發源地之一 …… 各地以 " 說 " 為主要手段、以 " 笑 " 為主要目的的喜劇形式百花齊放,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段子手更是層出不窮,但一個地方的幽默感,卻不是人人都能聽得懂。
上海
矛盾自嘲冷幽默
現實生活的小市民智慧
上海滑稽戲藝人吳雙藝與王雙慶。
在大傢印象中,精明的上海人仿佛和 " 幽默 " 是絕緣的。沒有北方人會 " 侃 ",沒有廣東人識 " 吹水 ",但這片土壤誕生瞭一種海派幽默文化——滑稽戲," 在嘲笑和插科打諢中,揭露自相矛盾之處,達到批評和諷刺 "。
滑稽戲極具社會意義,不但貼近生活、雅俗共賞、與時俱進,而且極為包容,吸取瞭各種曲藝流派,混雜瞭各地甚至外國語言,方言笑點層出不窮。
除瞭《阿 Q 正傳》《三毛學生意》等思想性極為深刻的劇目之外,最具滑稽戲精髓的還要數三教九流齊聚、南腔北調共存的《七十二傢房客》。
《新 72 傢房客》(1997)由嚴順開主演。
這部滑稽戲呈現瞭太多被誤解、被遮蔽的城市底色——上海不止梧桐、旗袍、咖啡香,也不止魔性、時尚、色與戒;上海的石庫門裡,還擠著小寧波、老山東、皮匠、舞女 …… 而房東與租客的鬥智鬥勇,廟堂與江湖的各逞其能,鮮活熱燙,是一座城市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滑稽戲中有一種叫 " 出噱頭 "(類似相聲的 " 抖包袱 ")的喜劇手法——表面冷漠實則搞笑,人稱 " 冷面滑稽 ",和英國人鐘情的 " 冷幽默 " 非常相似。
上海人的為人處世深受這 " 冷面滑稽 " 影響,非常喜歡自嘲。不管是土著之間聚會—— " 我女兒嘛,混得馬馬虎虎,也就 500 強做個經理吧 ",還是和外地朋友聊天—— " 我幫你講呀,上海嘛,麼甚好白相的,吃麼廣東吃得好,玩沒北京玩得多 ",他們總會這麼說。
合拍片《股瘋》(1994)是一部滬語片,群眾演員也都是上海觀眾熟悉的滑稽戲演員。
你分明能感到,這自嘲中亦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驕傲,不過也請別多心瞭,他們不是故意炫耀的,而是在這種自嘲文化中習慣瞭。如果哪一天,聽到上海人和你這麼說話,千萬別搭腔 " 是 "" 是 ",他們會不開心的;也別瞎捧—— " 你們已經很好瞭 ",他們會更來勁。
最好的辦法就是——就這麼靜靜地聽著,千萬別附和,讓他唱 " 獨角戲 " 就好瞭。
東北
豪爽厚黑弄潮兒
笑點擔當,舍我其誰
2005 年 2 月 6 日,央視錄備的除夕之夜春節晚會節目。圖 / 視覺中國
要說哪裡人最具幽默感,很多人心中的答案還是——東北人。
東北人不僅個個都是活雷鋒,還個個都是開心果。從 1990 年趙本山登臺春晚起,東北地區就持續為春晚輸送大量的喜劇人才:高秀敏、鞏漢林、潘長江、范偉、小沈陽 …… 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通過詼諧的語言、出色的表演,用實力得到瞭大傢的喜愛。
據統計,1983 — 2013 年三十年間,來自東北以及反映東北生活的作品幾乎占據六成以上。許多觀眾都是從春晚小品才開始知道 " 二人轉 "" 大忽悠 "" 白雲黑土 " 等東北風物名詞,逐漸領教東北人一身的 " 藝術細菌 "。
《東北一傢人》(2001)劇照。
幽默的東北人,是時代的弄潮兒。無論你是不是東北人,你都會在某個假期看著電視裡一放 N 集的《東北一傢人》,學著裡面的角色有模有樣地說幾句大碴子味的東北話;不管你有沒有真的看過 " 神劇 "《鄉村愛情故事》,你都知道那裡有座象牙山,住著劉能、趙四、謝大腳 …… 而近兩年,年輕人沒有幾個趙四、宋小寶的表情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懂 " 亞文化 "!
當然,東北人幽默指數高也不是沒有來由。想想東北的冬天,天寒地凍,晝短夜長,大傢除瞭窩在傢裡、坐在炕上嘮嗑,還能幹些啥子?世間萬變不離 " 熟能生巧 ",嘮得多瞭自然就能侃,侃多瞭自然就金句頻出。
加上東北人天生豪爽,社會上對 " 厚黑學 " 比較推崇,朋友之間開個玩笑簡直是傢常便飯。沒有 " 笑對人生 " 的態度,可在東北三省混不下去!何況,東北話和普通話接近,好聽好懂,爽朗接地氣,連 " 你瞅啥 " 都自帶喜劇效果,聽著就親切。
《羞羞的鐵拳》呈現的是東北風格的喜劇。
近年來,隨著東北籍藝人的增多,東北人的幽默也不僅僅局限於春晚小品以及《鄉村愛情故事》之類的本山出品,最近熱映的電影《羞羞的鐵拳》《縫紉機樂隊》,也是東北話滿屏。
東北話儼然已經成為瞭一部高能喜劇的 " 笑點擔當 "。一部北方喜劇如果沒有瞭東北話,就如菜裡少放瞭鹽,還真不是滋味。
川渝
火辣搞笑節奏感
仿佛天生為嘻哈而生
李伯清。圖 /sohu
1994 年,民間評書藝人李伯清自創瞭一個叫做 " 散打評書 " 的名詞,為自己的表演形式命名。" 李伯清評書現象 " 在 1994 年當年即被評為四川年度十大新聞之一,其後多年,他的 " 散打評書 " 常演不衰。
不過比起 " 散打評書 ",川渝話已經成瞭新的寵兒,甚至有直追東北話的趨勢。川渝方言,就如日本的 " 關西腔 "、大不列顛的 " 蘇格蘭口音 ",天生蘊含著搞笑的基因,而這還得多虧瞭電影。
《手機》劇照。
早在 2003 年,著名演員張國立在電影《手機》裡有一句頗為風趣的四川話對白:" 做人要厚道。" 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個字,卻在當時風靡一時,成瞭很多人的口頭禪。
之後,無論是《讓子彈飛》《殺生》裡的四川話,還是《瘋狂的石頭》《火鍋英雄》的重慶話,川渝的方言在各路風格的電影中被運用得一發不可收拾。用川渝方言插科打諢簡直就是自帶魔性,不是讓人控制不住地笑個不停,就是盡展一股混搭著豁達又神秘的黑色幽默。
《瘋狂的石頭》帶有強烈的重慶元素。
當然還有很多人認為,川渝方言裡有超級多的疊字、兒化音以及大量奇形怪狀的助詞,所以極富節奏感——隨意說句話,就像在說唱。聽聽四川話 hip-hop《老子明天不上班》,你一定會忍不住唱出來。
在《中國有嘻哈》熱播期間,Nike 集結瞭 5 名選手創作瞭一支廣告,讓各選手都用自己的傢鄉話說唱,看完你就會發現——重慶話仿佛就是天生為嘻哈而生!
廣東
犀利豁達無厘頭
不懂粵語別說你懂廣東
《破壞之王》劇照,周星馳扮演咸蛋超人。
" 廣東人 get 不到春晚的笑點 " 的老梗,宛如月經帖,不時被拿出來說,甚至在許多人眼裡,廣東人還被簡單粗暴地貼上 " 沒有幽默感 " 的標簽。
一個人是否幽默,當然要看個人的性格、口才和學養,無法一概而論;但要是說廣東人沒有幽默感,隻有一種可能——你不懂粵語。
首先,廣東人的幽默很大程度上基於語言,粵語中的梗隻有懂粵語的人才能懂。粵語中有大量俏皮詼諧、言簡意賅的俚語,而諧音、雙關的用法,更有一種冷幽默的效果,常常令人啞然失笑。老廣說起粵語俚語信手拈來,隨口而出,但又句句在理,和現在的網絡段子相比,幽默程度 " 有過之而無不及 "。
張學友最經典劇照。
其次,南北笑點不同。趙本山的笑點戳不中廣東人的肋骨,廣東人卻有自己的喜劇明星。除瞭一眾港產喜劇片的笑星,黃子華的棟篤笑在粵語區一帶也極為流行。
隻見被稱為 " 子華神 " 的黃生,一人拿支話筒在臺上,沒有任何講稿,對著臺下觀眾口若懸河幾個小時,從社會時事到明星軼聞無所不聊;他往往還一人身兼多個角色,無論是市井無賴、惶恐小職員、發嗲女、咸濕佬 …… 他都切換自如,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樂不可支。
黃子華的電視劇、棟篤笑總是金句不斷。圖 /《男親女愛》
或許由於黃生是哲學系畢業,他的棟篤笑也非常哲學、非常有內涵:每場棟篤笑主題鮮明,話題之間的銜接也都經過精心設計,並且隨著話題步步推進,絕不會冷場和生硬。談論一個話題,黃生總是能夠打破定勢思維,從特別的角度出發,辛辣豁達,犀利機智,讓人笑完陷入深深的思考,無賴賤格的他全身都充滿著大智慧的氣質。
據坊間消息,如今毀譽參半的周立波在創立海派清口前,也專程去觀摩學習過黃子華的棟篤笑。不過,他顯然連皮毛都沒學到。粵語區人的笑點,真的是要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才真正覺得 " 盞鬼 "。
你覺得最幽默的是哪裡人?
試試用傢鄉話留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