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早晨吃燒麥的年輕人,晚上就鉆進蒙古酒吧

11-22

印象中的西北邊陲,滌蕩著唐詩宋詞的豪邁與浪漫,是都市人的精神流放地。其實除瞭匆匆過客,那裡還有一批年輕的原住民,他們正在用熱愛刷新著傢鄉的模樣。G7 公路的開通,讓我們更便捷地找到這些小城青年,去傾聽他們從荒原裡生長出來的樸素夢想。

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把這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呈現給你,願你向西北望的時候,會浮現出比大漠風光更動人的想象。

第四站,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北接陰山,南鄰黃河,草原文化和陸地文化在此交匯。我們和呼和浩特的年輕人度過瞭一天,從中發現瞭蒙漢文化融合的痕跡。我們還原瞭其中兩個片段,嘗試著為你呈現一個固有印象之外的呼和浩特。

在我們出發前,

有呼和浩特的粉絲強烈建議:

到瞭呼和浩特,

一定要去吃燒麥,

這是呼市最正宗的早餐。

長期混跡於南方的城君

常吃廣東的蟹子燒麥,

也嘗過江浙的糯米燒麥,

卻不曾想這一道看似很 " 南方 " 的

吃食來源於遙遠的北方。

正當我們抵達呼和浩特準備

遁入燒麥店一探其味時,

當地的朋友薛叔卻告訴我們,

現在已經很少年輕人會去吃燒麥瞭,

在那悠哉吃早餐的都是大叔大嬸。

這讓我們更加好奇,

這呼市的燒麥是不是像很多

傳統小吃一樣,

已經滿足不瞭年輕人的 " 刁嘴 " 瞭?

我們帶著諸多的想法和期待,

開始瞭呼和浩特尋味之旅。

早晨九點不到,

我們來到瞭老字號 " 老綏元 " 燒麥店。

不大的店面座無虛席,

每張桌上都摞著幾個蒸籠,

一股羊肉混合香醋的味道撲面而來。

旁邊三位阿姨正在熟練地包著燒麥,

右手攤開一張手絹似的薄皮,

左手往鐵盆裡撥一木片的餡

往皮裡一按,

右手輕輕一捏就成瞭個

俏皮的小 " 石榴 "。

阿姨介紹說,

他們店裡一天要包 8 萬隻燒麥,

每一隻都有講究。

皮是用河套平原的硬麥揉的,

餡用陰山以北的放養的綿羊肉

和上山東章丘大蔥,

再拌入胡麻油、安丘大薑調味,

幾樣材料缺一不可,

才能成就一隻合格的羊肉大蔥燒麥。

我們在點餐臺前站瞭一會兒,

發現菜單上的燒麥口味不下十種,

但幾乎所有人點的都是羊肉大蔥餡。

落座後,

我們往大廳裡掃視瞭一圈,

果然發現大半的桌子邊都是大叔大嬸,

而他們吃燒麥的步驟就像

商量過似的整齊劃一:

先呷一口濃濃的磚茶,

再往小碟裡倒上香醋舀上辣子,

筷子提溜起一個燒麥,

往碟裡來回一蘸,

熱氣騰騰地送進嘴裡,

光看著就覺得滿足。

正巧我們的羊肉燒麥也上瞭桌,

於是我們效仿著老饕們的步驟嘗瞭嘗。

薄皮裡兜著滿滿的羊肉餡,

輕輕咬開一個小口,

燒麥在口腔裡滋出一汪汁水,

這時香醋和辣子及時化開瞭這層油膩,

味道出落得濃鬱又酸爽。

那一刻我們遠道而來的風塵

都化作舌尖上的繞指柔瞭。

正當我們想著這樣需要細品的早餐

確實不適合快節奏的年輕人時,

四位打扮入時的年輕人踱瞭進來,

輕車熟路地點瞭餐入座。

我們上前一聊得知,

他們都是地道的呼市人,

這天幾個朋友約著出去辦事,

先來燒麥店填個肚子。

這傢店從小長輩就帶他們來吃,

早晨吃燒麥對他們來說是

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當我們好奇店裡並沒有太多年輕人時,

他們笑瞭笑說:

" 那是你們來太早瞭吧。"

我們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和南方喝早茶時,

清晨隻見老人傢、

不見年輕人是一個道理。

來之前我們做瞭功課,

知道一兩燒麥的 " 一兩 " 是指燒麥皮,

所以一兩燒麥就有八隻。

我們眼看著這桌陸續上瞭八兩燒麥,

兩位嬌小的女生吃起來也毫不扭捏,

心裡著實暗暗佩服。

見我們遠道而來,

他們給我們科普瞭燒麥的歷史。

原來燒麥起源於明末清初

歸化城的茶館,

就是現在呼和浩特的玉泉區一帶。

後來晉商通過茶馬古道傳到京津,

慢慢演變出瞭不同的地域風味。

因為這小吃起初是茶館 " 捎帶著賣 " 的,

久而久之就被喚作 " 燒麥 " 瞭。

我們聊天時不斷有年輕人進店,

看來這穿越瞭幾百年歷史的

傳統小吃到如今依然魅力不減。

一兩燒麥、一壺磚茶,

呼和浩特的早晨就

消散在一縷縷羊肉的香氣裡瞭。

離開燒麥店,

我們準備去尋找呼和浩特其它的味道。

在見到瞭在呼市念大學的巴圖後,

他告訴我們,

作為蒙古族學生,

他的一天不是從燒麥店開始的,

但通常是在蒙古酒吧裡結束的。

入夜,

他帶著我們潛進一棟大樓。

他略帶神秘地告訴我們,

這裡有傢酒吧很有蒙古族特色,

是個沒有太多人知道的好地方。

我們推開門的所見,

是迷幻的鐳射燈、蒙古紋飾的包廂

和舞臺上演唱著蒙語歌的樂隊。

我們驚喜不已,

這果然是從所未有的新奇體驗。

巴圖領我們在包廂坐下,

喝著清冽的蒙古族啤酒,

舞臺上流淌著我們

或熟悉或陌生的蒙古調子,

不時有客人伴著節奏跳起民族舞,

一切都奇妙得讓人疑心

這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見我們聽得興起,

巴圖順勢拉我們登上舞臺,

他用蒙語、我們用漢語,

一起合唱瞭一首《鴻雁》。

那一刻,

秋寒料峭的夜也要沉醉在

這溫暖悠揚的歌聲裡瞭。

我們匆匆掠過的呼和浩特,

像一位太平歲月裡的旅人,

泛舟於黃河水中,

又揚鞭在陰山腳下,

無聲地融匯著四方文化。

而這裡的年輕人,

始終大氣地包容著歷史

留給這篇土地的萬象,

他們將掌紋合進城市的脈絡,

在每一個日夜裡快意碾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