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為什麼喜歡換省會?

11-08

在中國,很難找到一個省份的省會確定之困難如安徽一般。放在歷史上看,能參與安徽省會競爭的城市甚眾。安慶、蕪湖、蚌埠、當塗、歙縣等縣市都有過參選的機會,而且安徽省會在歷史上也確實幾易其手,直到合肥成為最終贏傢。

長江一線是安徽省的軸心

安徽主要城市亦沿江分佈

盡管近年來合肥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瞭增長最迅猛的省會城市之一,但安徽內部仍然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大傢似乎都在吐槽被 " 霸都 " 支配的恐懼。

安徽省在選擇省會的歷史上究竟發生瞭什麼?今天的文章帶你一探究竟。

精神分裂的省政府

安徽設省是比較晚近的歷史事件,在歷史上安徽經常和吳地合並管理,直到康熙年間(1667)才從江南省從形式上分離瞭出來。一旦建省,就需要一個新的省會城市安置省領導班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安徽的省會選擇困難癥就開始犯瞭。

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

更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范圍

包括瞭長江黃河之間的眾多省份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清朝的省級大員主要的有四名:巡撫、按察使、佈政使、學政。安徽設省之後,前兩位的府衙都遷到瞭當時安徽公認的中心安慶,但佈政使司留在江蘇省的省府江寧,學政則由江蘇省代管。

清代的行省設置就與當代頗為相似瞭

然而南京和安慶

誰才是真正的 " 徽京 "

盡管清代的佈政使作用已經比明代減弱很多,但仍然是掌管一方稅賦的大員。學政更是掌管教育和科舉的重要官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相當於安徽的省長和政法委書記已經到位,但常務副省長卻常駐南京,主管教育和人事的副省長更是江蘇副省長兼任。

這其實就已經暴露瞭安徽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省份,難以找到合適中心的難題。安慶在名義上是安徽的省府,而且在歷史文化和水運經濟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安慶其實是

長江中遊與長江下遊

之間的關鍵樞紐

但是它在當時的缺陷也很明顯:由於太靠西南,對皖北的控制力嚴重不足。

從安慶到皖北,要坐船到浦口,再轉津浦鐵路到滁縣、蚌埠、宿州等地,有時還要從蚌埠坐船沿淮河到霍邱、阜陽等地,來回非十數日不可,相對成本太高。

假如安慶是安徽省會

如何通向全省各處?

安徽是一個南北差異巨大的省份,指望皖北侉子聽大老遠過來的皖南蠻子的指揮,總是有點障礙。一直到現在,皖北似乎還是和河南更親密一些。

將一半的省府班子留在南京,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安慶交通不便的難題,讓皖北和皖南的資金物流輸送更流暢一些。但這樣的分治不是長久之計,終於到瞭乾隆年間,清政府開始正式考慮安徽的省府問題。

備選的方案有四個:安慶、當塗、歙縣、合肥。

安慶、當塗、歙縣、合肥、南京

清代安徽四傑?怎麼是五個?

當塗在當時被稱為太平府,從雍正年間開始成為瞭安徽學政的駐地。這裡的優勢也是水網密佈、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不過這也帶來瞭一個相對的劣勢:城市難以在水澤中擴張,容易受到洪澇影響。再加上距離南京過近,容易讓安徽政府失去自主性,也影響瞭當塗的競爭力。

南京的光芒還是很強勁的

歙縣是著名的徽州中心,人傑地靈,是一個在文化聲望和經濟實力上很強勢的競爭者。徽商群體在安徽省府選擇過程中為歙縣著力甚多。但是地處皖南大山深處的歙縣交通非常不便,對皖北更是毫無控制力。

歙縣以及徽州事實上是

連接安徽、江西、浙江的樞紐

而在安徽省內

位置就顯得很偏遠瞭

合肥(廬州)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位置中心,也是安徽最好的農業平原。但是合肥有兩個巨大的缺點:無險可守和城市太小。

尤其是平原上的合肥沒有軍事價值,一旦有叛亂爆發朝廷很難在合肥失陷前馳援,對於安徽這樣的中部省份來說可能是致命的缺點。而當時仍然是一個小縣城的廬州,也沒有承載省府功能的城市規模。

由於其他競爭者問題都不小,安慶這個並非完美的選擇才被定為瞭安徽省府所在地。1760 年,三司衙門齊聚安慶,開啟瞭安慶作為省府的歷史。

各有千秋的覬覦者

很可惜,安慶的省府歷史很快又被打斷瞭。天平天國在長江沿線勢如破竹的攻勢,很快就燒到瞭安慶,省府被迫遷到瞭更居中心位置的合肥。但以合肥為基地始終讓人提心吊膽,原因正是因為它易攻難守。因此曾國藩一旦攻下安慶,就上表請求把省府仍然遷回安慶。

來勢洶洶

事實上

皖中、皖南都曾盡數淪陷

朝廷準奏,但是合肥也不是毫無收獲。從合肥走出來的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初露頭角,讓合肥一時間名聲大噪。臨時作為省府的歷史,也讓合肥證明瞭自己具有足夠的競爭實力。這對於後來合肥在和平時期的角色反轉非常重要。

安慶之戰

合肥老城

太平天國之後直到抗日戰爭,安慶的法定省府地位都沒有發生變化,但實際地位卻越來越低。安徽其他城市的突然崛起嚴重動搖瞭安慶的老大地位。

率先發難的是蕪湖。這座城市 1876 年成為瞭通商口岸,也是安徽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在傳統的水路之外,新的鐵路也對蕪湖經濟幫助頗大。

江南鐵路和淮南鐵路的先後修建和運營,串聯起瞭長江沿線從鎮到漢口、重慶的陸路,途徑的蕪湖就成為瞭口岸和腹地的超級轉運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民國時期蕪湖就成為瞭中國外貿額排名前 15 的城市,經濟地位很高。

1876 年中英《煙臺條約》

把蕪湖辟為通商口岸

同時代的安慶,則已經顯出疲態," 商業不盛,市面冷落 ",完全沒有一個省會大哥的樣子。因此 1929 年初開始,安徽國民政府就已經開始籌備遷省會的工作。可惜主持工作的省主席方振武後來得罪蔣介石被解職,搬遷工作也就隻能半途而廢。

另一個突然崛起的省府競爭者是蚌埠這個鐵路城市。

對蚌埠影響最大的近代歷史人物當屬軍閥倪嗣沖,這位安徽督軍在任上集中精力發展瞭蚌埠的鐵路交通和軍工產業,讓蚌埠在省內的位置躥升很快。

倪嗣沖

對於軍閥來說,保障軍隊的快速集結和機動能力是很重要的,占據蚌埠這樣的南北鐵路樞紐就能快速響應全國的戰事變化。後來他也確實利用穿過蚌埠的鐵路北上征討張勛,樹立瞭聲望。

在保留安慶名義省府的情況下,倪嗣沖把大量省府辦公機構和人員遷到蚌埠,方便管理。他的這個傳統被後來的歷屆軍閥政府所繼承,讓蚌埠成為軍閥內戰時期的事實省府。不過蚌埠畢竟歷史底蘊太差,沒有能夠最終取代安慶的合法地位。

合肥一錘定音

取走安慶省府寶座的最後嘗試,由潛伏瞭近 300 年的合肥發起。契機,則是抗日戰爭。

抗戰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沿長江一線迅速推進。和當年的太平天國時代一樣,安慶很快失陷。國民安徽省政府隻得避其鋒芒,遷到瞭立煌(今金寨)。

當時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就已經動瞭此後啟用合肥的念頭:" 合肥歷史悠久,人文代興,賢才輩出,勝利後,我們要將安徽省會遷往合肥。"

由於日寇的肆虐,此前安徽的幾座重鎮安慶、蕪湖、蚌埠都已經破敗凋零,經濟糜爛。在全省經濟整體倒退的情況下,合肥的地理優勢反而就凸顯出來瞭。合肥雖然隻是一個小城,但城市保留得較為完好,而且平原的交通優勢也會讓省府的重建工作事半功倍。

由合肥出發,政令輻射全省也比較快捷合理。合肥處於安慶、蕪湖、蚌埠三個重鎮的中心,與三地距離均為一百多公裡,自古就有驛道和水道相通。

1935 年淮南鐵路的修建,讓合肥的交通更為便利。人們可以直接坐火車到裕溪口,再渡江到蕪湖;或直接坐火車到田傢庵,再坐淮河輪船到蚌埠,連接瞭整個安徽的交通線路。

因此 1945 年 8 月,安徽省府就遷到瞭合肥,安慶的省府歷史就此終結。這讓安慶人民至今都感到不服氣,畢竟 " 安徽 " 兩字的 " 安 ",就是指安慶。可歷史的輝煌並不能掩蓋位置和城市地緣帶來的劣勢,在交通和工商業越來越重要的近代化歷程中,安慶逐漸失勢無可避免。

安慶舊照

等到瞭新中國建立之後,合肥的省會地位被進一步確立。和西安、武漢、成都這樣毋庸置疑的歷史省會比起來,合肥的省會歷史並不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肥坐擁安徽幾何中心的地利已經讓人們非常習慣於它的省會身份瞭。

這座城市無論在經濟勢力、政治聲望、交通便捷性、文化感召力等方面都已經遠遠超過瞭自己在省內的老對手。甚至中部其他的省會也都要對合肥高看一眼。

合肥群像

而安慶、蚌埠、徽州地區這些隻有單一競爭優勢的城市,則逐漸被甩開瞭距離,失去瞭繼續競爭安徽省會的資格。

唯一還能和合肥叫板的,隻剩下由於靠近長三角而經濟發展迅猛的蕪湖。可蕪湖雖強,過於偏東南的位置和相對薄弱的歷史底蘊是它永遠的痛。若非特別的契機,蕪湖的上位希望非常渺茫。

省會之難選,有時候未必是一件壞事。眾多城市都有參選資格,說明這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比較平均,沒有形成巨大的地區落差。

總被其他安徽人吐槽的合肥大 " 霸都 ",可能還是要多讓讓利,繼承這筆歷史遺產,帶著小弟們協同發展共同致富。

EN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