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傳統節日來臨,飯館都會忙的更加不可開交。類似 "XX 人爆滿,堂食外賣皆火爆 " 的新聞標題套用在 " 餃子 "、" 春餅 " 等美食上的現象屢見不鮮。
但現在的人才不管 " 過年要吃餃子 "、" 立春要吃春餅 " 這種說法,因為平時也能吃的到啊,為什麼非要在並不想吃的那一天去呢?
所以立春那天我沒去吃春餅,而是前幾天憑著 " 特別想吃春餅 " 的欲望去拔草瞭一傢。
春餅傢常菜在雍和宮地鐵附近,店內有兩層,裝修比較簡約(一看就是傢常菜館的裝修套路),來吃飯的基本是附近的上班族。
翻開菜單發現可選的菜品很多,來這裡即便不吃春餅,也有小炒或工作日受歡迎的快餐,總之基本川湘京味菜都能在這裡找到。
點菜需要自己手寫菜名給服務員,看瞭一圈點瞭春餅和想卷著吃的合菜蓋帽、醬肘花、京醬肉絲,想瞭想,既然來瞭就再體驗下春餅之外的菜吧,又加瞭風味茄子、鍋仔酸菜白肉和疙瘩湯。
把點菜單交給服務員的時候,他的表情順時充滿瞭疑惑:
" 你們幾個人?"
" 就我們 3 個 "
" 我傢菜量挺大的。"
" 沒事兒,吃不瞭我們打包。"
等到菜被逐一端上的時候,我們發現服務員說的 " 菜量大 " 確實誠不欺我,仿佛我們來的是以份量大著稱的東北菜館,而點的菜如果沒有 6、7 人一同分享,恐怕要連吃兩天 " 剩菜 " 才能響應光盤行動。
這裡的春餅是 " 烙 " 出來的,而不是一般飯館用的 " 荷葉餅 " 或 " 筋餅 ",如果吃荷葉餅要 4-6 張,那在這裡 3 張就飽飽的瞭,而且一例春餅有 20 張之多!
春餅吃 " 烙 " 出來的,也是北京春餅的特色,大小比荷葉餅要大一號,可以卷更多菜,吃起來更過癮。
春餅兩面都烙的微黃,一次烙成兩張餅,吃的時候若能輕輕從中間分開,裹菜不破,則是烙的比較成功的春餅。
春餅大、夾的菜也多,這就更加考驗春餅的韌性,嘗試在春餅裡裹瞭很多菜,餅沒有破,看來還是挺成功的。
餅摸著油、口感軟硬適中,雖不像筋餅那般薄到整個透光,卻真是的感覺這才是傢常春餅該有的模樣啊,不是在吃 " 翻版烤鴨卷餅 "。
合菜蓋帽就是炒合菜上面蓋著攤雞蛋,這道菜看似普通,但對火候和炒菜的先後順序都很講究,稍有偏差都會影響口感。這裡的合菜蓋帽微咸,火候掌握的較好,吃起來脆嫩。
京醬肉絲甜咸適中,不油膩。吃春餅總要點上一道偏甜口的菜才覺得味道更豐富。
醬肘花的量也很足,肥瘦相間、不柴不膩,蘸上調制好的蘸料吃,醬香四溢。
和其他春餅店一樣,感覺每樣菜口感都比吃炒菜米飯略重一些,但將合菜、京醬肉絲和醬肘花一同裹緊春餅裡,咬下一口就會覺得它們彼此間的甜咸味道中和瞭起來。
有甜有咸,菜肉搭配,即便吃的滿嘴油光、變得十指油膩,也要把手裡的春餅吃完。
鍋仔酸菜白肉是東北菜,和其他菜比起來鍋仔應該可以清口用,整體口感很清淡,五花肉軟嫩香滑、酸菜比較清爽,酸味不重。
翻開傢常菜館的菜單,十有八九都能點到疙瘩湯,但每傢的用料比例都不太一樣,每個人的偏好也不同。這傢疙瘩湯放的疙瘩比較多,味道中規中矩,我還是喜歡菜放多一些的。
風味茄子是最後一道上的菜,盡管大傢都覺得什麼也吃不下瞭,但這道菜的賣相和口感都不錯,紛紛又拿起瞭筷子。
茄條炸得外焦裡嫩,甜中帶辣。夾起一塊能感覺到油光發亮,也許是剛做得得緣故,吃起來並不覺得油膩,反而感到鮮香可口。
吃到最後有 3 點感受和大傢分享:
1. 不要想當然,適當還是要聽從服務員的建議(尤其是他認為菜點多瞭的時候)
2. 菜量大、價格親民,這樣的館子不多瞭,且吃且珍惜
3. 每個人都有關於吃春餅的記憶、偏愛的口感和餐館,但每次都吃一樣的,人生豈不是少瞭幾分樂趣?
餐廳名稱
春餅傢常菜
餐廳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青龍胡同 10 號 ( 歌華大廈南門西側 )
人均消費
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