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瞭,準備去吃什麼早餐呢?

11-25

據說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但並非所有國傢都以同樣的食物開始新的一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盤點世界各地的經典早餐,從新加坡的咖椰吐司到越南的湯,每個國傢都不太一樣。

新加坡 --- 在咖椰吐司的香氣裡醒來

咖椰吐司是新加坡人最喜愛的早餐美食,幾片薄薄的炭火烘烤的吐司,夾上咖椰醬和黃油,再配上兩個半熟雞蛋和一杯濃咖啡,就是一份美味的新加坡早餐。

咖椰醬味道濃鬱香甜,搭配黃油,一起夾在酥酥脆脆的吐司裡,咬下去,濃鬱的味道立刻在嘴裡擴散開來,把醬油和胡椒淋在半熟蛋上,用湯匙打散,用吐司蘸著吃,味道更加香濃,又增加瞭溫潤順滑的口感,最後再喝上一口濃咖啡,一天的美好都會從咖椰吐司早餐開始。

老撾 一天從一碗 " 湯 " 開始

" 湯 "(soup),一種簡單不過的餐食,被老撾人賦予瞭豐富的內涵。 透明的米粉,白色的米線,配以豬肉,雞肉,經過熱湯澆煮,撒些許嫩綠的薄荷葉不僅會使入口的 " 湯 " 更加清涼,也使得上桌後的 " 湯 " 更具視覺效果,再配以岡豆和時令蔬菜搭配多種粘醬,老撾人的一天就是從這樣的一碗 " 湯 " 開始的。

澳大利亞 最怪口味的早餐伴侶 Vegemite

澳洲人有多愛 Vegemite?據說每十戶傢庭中有九戶傢中都有 Vegemite,很多澳洲小孩幾乎是吃著塗抹 Vegemite 的面包長大的。這種口感 " 類似肉類混合谷物的死咸味 " 的澳洲食物醬是用啤酒渣渣做的,澳洲人每天早上都喜歡塗在三明治 / 烤面包 / 烤面餅 / 蘇打餅上食用。

英國 要想吃的好就該一天三頓英式早餐

雖然英國美食經常被黑,但是英式早餐還是非常受歡迎的。一份標準的英式早餐一般包括培根、煎蛋、炸番茄、煎肉腸、茄汁黃豆,再配以面包、紅茶或者咖啡,不同城市在此基礎上還會添加其他的食物,比如英格蘭人早餐桌上經常出現的暗黑料理 " 黑佈丁 "(其實是血腸!);蘇格蘭人則喜歡在早餐裡來一份蘇打面包。

巴西 為黑豆飯的菜譜掐架

巴西人的早餐比較硬,一盤火腿、奶酪和面包拼盤,外加一杯濃咖啡或者牛奶,這是年輕人比較喜歡的早餐形式。傳統的巴西人還喜歡加上黑豆飯——比巴西烤肉更受歡迎的巴西國菜。中午基本是必備的,不過早上也有供應。黑豆飯的做法多樣,一個餐桌上的巴西人經常能因為黑豆飯菜譜掐起來。

法國 早餐可以不吃發型不能亂

周一到周五的早餐,巴黎的上班族有時候還帶著前一晚在酒吧狂歡後的宿醉,睡眼惺忪的按下咖啡機的開關,用一杯黑咖啡開始分秒必爭的早晨。如果時間比較富裕,最多也就是棍子面包塗抹黃油或者果醬,早上大動煙火做飯,弄的渾身油煙,真不是法國人的風格。到瞭周末,早餐質量會有所改善,法國人在自然醒之後,步行到離傢最近的面包店帶回一個可頌面包,搭配咖啡,慵懶啟動一天。

意大利 早餐館比夜晚的華爾街還熱鬧

意大利人的早餐很多是在 bar 裡吃的。這裡的 bar 並不是酒吧,它是類似於咖啡館的早餐廳。意大利早上的 bar 總是異常忙碌,人們圍繞著吧臺點咖啡或者要面包——通常是卡佈奇諾或者意式濃縮,和一個塞滿果醬或者巧克力的羊角面包組成——和朋友邊交談變吃早飯。在意大利,最大分的咖啡也就是咖啡杯那樣,而且要坐在 bar 裡喝完再走。所以像我們這樣拿著超大 size 的星巴克咖啡走在路上的情景,在意大利基本看不到。

日本 元氣滿滿的早餐

日本傳統早餐最基本的幾個元素有味噌湯、魚 / 雞蛋 / 豆腐等蛋白質滿滿的食物、米飯 / 粥、漬物、茶。在日式旅館裡每種食物的做法都會有所變化,但是基本元素不會變。傢庭版的日式早餐則分為日式和洋式。日式最簡單的也肯定有飯團和味增湯。洋式的早餐就是面包果醬、沙拉、水果、咖啡、酸奶等。

俄羅斯 用甜蜜抵禦冰冷的清晨

俄羅斯人的早餐都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幾片黑面包,再來一杯酸牛奶就是他們的一頓早餐瞭。如果招待客人,他們會多花點時間做奶酪煎餅(syrniki)和油炸餡餅(oladie)。用奶酪、面包和面粉混合揉好,放入煎鍋煎成餅幹大小,有時候也會加入一些胡蘿卜末、蘋果、杏幹、堅果等增加口感。煎好後淋上酸奶油,配著果醬、蜂蜜、水果泥或者糖漿,總之來說,熱量滿格!

土耳其 放滿整個桌子 + 無限續杯熱紅茶

土耳其早餐的宗旨是 " 放滿整個餐桌 " 和 " 無限續杯的熱紅茶 "。他們喜歡用大大小小的碟子裝不同食物,看著滿滿當當的桌子有一種特別的滿足感。番茄、小黃瓜和橄欖、還有蛋、馬鈴薯、奶油、蜂蜜、果幹、季節性水果、各式口味果醬、數不清種類的氣死、臘腸與火腿等等,豐富的選擇令人胃口大開。當然,這些食物還得搭配吃到飽的 " 面包 " 和喝到飽的 " 茶 " 一起,才稱得上是地道的土耳其早餐。

今天吃瞭油條喝豆漿的小編我表示,受到瞭一萬點傷害

晚安,手機邊的你~

-EN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