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麼?炸雞排,芋圓,還是 …… 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麼誘人,但對於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裡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瞭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 永和 " 原來不是一個品牌名,而是一個地名?而永和豆漿的誕生,居然還跟上海有些淵源。
" 永和大王 " 與 " 永和豆漿 ",原來不是一傢人?而臺灣最有名的永和豆漿老店,居然也不叫 " 永和豆漿 "?
看完這篇,你就明白瞭。
1 | 永和,原來是一個地名?
在晚上十點的臺北,從頂溪捷運站出來,你會看到騎樓下的食肆店傢燈火通明,殷勤的小販沿街兜售各種貨品,而街上騎著機車的年輕人正尋找著吃宵夜的好去處。再走上一小段路,就能看到 " 世界豆漿大王 " 氣派的大字招牌。
這裡,就是永和。
是的," 永和 " 原本並不是一個品牌,而是臺灣新北市的一個區,隔一條新店溪與臺北相鄰。因為房租便宜,生活機能好,不少臺灣北上打拼的年輕人,都會住在這裡。就像豆漿一樣,這裡與許多人的清晨和夜晚緊密相連。
可是,這個小地方,究竟為什麼會以 " 豆漿 " 出名?
2 | 上海 - 臺北:豆漿雙城記
其實,在臺灣光復(1945)以前,稀飯和米漿才是本地人的早餐標配;豆漿油條是 1949 年後,遷居此地的外省人帶來的飲食習慣。
50 年代,大批外省軍政人員的眷屬移居到永和。一來想念傢鄉味道,二來為解決生計問題,他們開始在街邊賣起豆漿、燒餅和油條——這就是永和豆漿最早的模樣。
但永和豆漿的崛起,卻與上海有關。
1949 年,上海豆漿公司在臺北開設分公司,並在臺北的廈門街成立瞭上海豆漿工廠,供應 " 清豆漿 " 和 " 甜豆漿 "。這座臺灣的第一傢豆漿配送工廠,與永和僅一橋之隔。60 年代,永和頂溪地區因地利之便,成為進出臺北市區最重要的轉運樞紐,人潮迅速聚集,許多豆漿店也紛紛出現。
每日清晨,工廠生產的新鮮豆漿,會先送到頂溪中轉,再配送到這些小店。因為生意越來越好,精明的店傢在早餐之外,還賣起瞭宵夜,成為瞭許多臺灣人的深夜食堂。
因為名氣響亮,如今不隻在永和,你幾乎可以在臺灣任何一個街區巷弄裡,找到永和豆漿的招牌,密度之高可以媲美沙縣小吃。可是,就這麼一個小地方的早餐店,為什麼會開遍臺灣?
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有人說是因為 60 年代臺灣的中華少年棒球隊在美國比賽打得精彩,人們熬夜看完比賽會相約去吃早點,當時隻有永和豆漿最早開門,於是借著這波勢頭,名聲大噪。
也有人說,當年修建中正橋時,工人們會在橋頭的永和豆漿吃早餐,後來各自回鄉,卻忘不瞭早餐的滋味,永和豆漿的名聲於是漸漸傳開。
不論如何,永和豆漿早已在臺灣遍地開花,賣的東西大同小異,最初卻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大多是約定俗成。這些店不少是傢庭經營,取名 " 永和 " 純粹是因為永和出產的豆漿非常有名。
然而,六十年代那些開豆漿店的外省老兵,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在這漂泊的小城裡賣的豆漿,有一天竟然會成為熱門的餐飲品牌,還帶著他們的記憶,回到瞭大陸。
3 | 永和大王跟永和豆漿,原來不是一傢人?
身處大陸的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連鎖經營的 " 永和豆漿 " 和 " 永和大王 "。你也一定好奇過,這兩傢到底有什麼關系?
故事要從頭說起。
1980 年代,在臺灣從事房屋中介的林炳生,買下瞭一傢破破爛爛的小豆漿鋪,和連帶轉讓的 " 永和豆漿 " 註冊商標。為瞭擴大銷量,他開始向社區、便利店銷售瓶裝豆漿,又自己設計打包豆漿的半自動化設備,把名氣越做越響。1987 年,永和豆漿廠成立。90 年代中期,它已經成瞭臺灣各大連鎖超市的供應商。
但島內市場畢竟不大,競爭也激烈,林氏兄弟決定進軍經濟剛起飛的大陸市場。1995 年,林炳生創辦的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在上海註冊瞭 " 永和豆漿 " 的商標和稻草人 Logo,註冊在第 30 類(豆漿等)商品中,隨後逐漸開瞭多傢門店,生意紅火。
上海人熟悉的一碗豆漿,漂洋過海去到臺灣,又以這種方式,換瞭一副面孔重歸上海。
沒想到,1996 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成立,並在次年,將名稱相似的 " 永和大王 " 註冊在瞭第 42 類餐廳服務類中。
也就是說,這兩傢店不但沒有親緣關系,還是十足十的競爭對手。
不論裝修風格還是菜單,永和大王都與永和豆漿極其相像。隻不過,永和豆漿的小吃更多,且全天供應;而永和大王隻在早上供應蛋餅油條飯團,日常菜單則主打套餐。
自傢名字被挪用還加瞭個 " 大王 ",永和豆漿當然不服。他們跟永和大王打過好幾次官司,但永和大王合法地將商標註冊在瞭不同分類,如今也過瞭五年的爭議期,永和豆漿要再扭轉局面,大概也不容易。
撇開 " 山寨 " 之爭,單論口味,這兩傢都隻能算是聊以果腹的簡餐。往年永和豆漿似乎比永和大王高出一截,但如今永和豆漿每況愈下,豆漿喝起來稀薄單調,蛋餅也煎得口感僵硬。
永和大王略微好些,豆漿喝起來更濃稠,紮足的糯米飯團包瞭鹵蛋和油條,口感也算豐富。不能說多好吃,但路過隨便填填肚子,還算經濟實惠。
那麼問題來瞭——連鎖店的這些小吃豆漿,真的來自於永和當地嗎?那傳說中的 " 正宗 " 永和豆漿,吃起來究竟怎麼樣呢?
4 | 資歷最老的永和豆漿,卻不叫 " 永和 "
從招牌、店面到經營方式,臺灣的永和豆漿都與我們熟悉的連鎖店很不一樣。
簡單又顯眼的紅白大字招牌,入口處開放式的灶臺四周擺滿各色燒餅、飯團和糕點。菜單與價格貼在墻上,顧客要麼自己填菜單,要麼排隊在灶臺前跟老板點菜:" 一份原味蛋餅,一份小籠包,一杯冰豆漿。" 付好錢,食物隨即奉上。
早年,永和一帶聚集著來自天南地北的異鄉人,這些豆漿店的特點,也就以江浙口味為基底,容納全國各地的早點風味,又融入瞭臺灣本土的改良。
除瞭最初的 " 清豆漿 " 和 " 甜豆漿 " 以外,來自江浙的外省老兵還賣 " 咸豆漿 ",而北方人則加入瞭 " 燒餅夾油條 " 和 " 蛋餅 "。再後來,上海小籠包、粵式蘿卜糕、臺式飯團,也紛紛進入菜單。
如今在永和,現存的豆漿店裡資歷最久、江湖地位最高的,要數中正橋頭的 " 世界豆漿大王 " ——從名字到招牌,都可以說是很浮誇瞭。
但這氣勢可不是隨便擺的,這傢永和豆漿的鼻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已經開瞭五十多年,人潮依舊,風華不改,店面越做越大。
這麼神奇的一間店,到底好不好吃呢?
既然是世界豆漿大王,豆漿自然不能錯過。
不愧是豆漿大王,各種口味豆漿幾乎占瞭菜單的三分之一!這裡的豆漿其實大有來頭,當年宋美齡還給它題過詞,誇它 " 玉液瓊漿,甘如密酪 "。
最神奇的是,豆漿能喝出一股明顯的焦味,卻不是燒壞瞭,反而特別香。不但不會破壞原本的美味,還與甘甜的漿汁和濃鬱的豆香相輔相成,恰好抵消瞭甜漿的粘膩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制漿的老師傅告訴我們,選取質量上乘的黃豆,做出來的漿汁底子就好。多加黃豆,也使漿汁更加濃鬱,更容易產生焦味。如此,才能提煉出這麼迷人的焦香。
除瞭甜豆漿,江浙人民也能在這裡看到咸豆漿的熟面孔。
濃鬱漿汁加入蝦米和蔥花,調入一點點醋和醬油,咸酸可口,給人豐沛的飽足感。
有趣的是,這兒的熱豆漿和咸豆漿都可以加蛋,尤其是甜豆漿與蛋的搭配更是一絕,讓豆漿多瞭一層柔滑口感。
世界豆漿大王在豆漿上所發揮的創意不止於此,這幾年推出的豆漿豆花、豆漿雪花冰都相當有特色。
豆漿豆花
豆花用的是傳統石磨制法,綿密厚實,搭配焦香的豆漿,香氣更為復雜濃鬱,甜甜紅豆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師傅們說,當初豆漿豆花研發出來的時候,幾乎沒辦法賣——倒不是因為乏人問津,而是太過好吃,他們自己忍不住把豆花都吃光瞭。
喝豆漿自然也不能少瞭點心。
永和豆漿的主力部隊是小籠包、蝦肉蒸餃、鍋貼和肉包組成的 " 皮包肉 " 軍團,鮮肉餡香而不膩,紮實又美味,不論是皮薄汁多的小籠包還是表皮煎至香酥的鍋貼,又或是紮實的肉包子,配上這肉餡,都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美味。
老師傅告訴我們,這些餡料看似相同,其實別有巧思。比如鍋貼的餡中混入少量韭黃和高麗菜(卷心菜)以豐富口感,包子餡裡則加瞭大量的蔥提香。而這裡的小籠包也在肉餡裡加瞭蔥,香氣更明顯,據說這最初是南京小籠湯包的配方,流傳到臺灣後,經過瞭本土的改良。
世界豆漿大王的 " 蘿卜絲蛋餅 ",幾乎每到必點。厚實餅皮包裹著滿滿爽脆的蘿卜絲,最妙的是外層煎至金黃的蛋皮,酥軟綿柔,又咸脆可口。
椒鹽飯團也是一員大將,半甜半咸的獨特口味,奧妙之處在於飯團裡加入瞭白砂糖,一點點甜味,就一筆點活瞭單調飯團。
飯團用的是糯米,有 " 功夫飯團 " 之譽,因為隻用手工壓制,卻比機器做的還要密實緊致,同時,中間的油條還能保持酥脆口感,足見老師傅內功深厚。
和臺灣大部分豆漿店一樣,這裡也少不瞭燒餅油條的組合,不過這傢店有個另類吃法,在燒餅油條中裹入滿滿酸菜,最後撒上含糖的花生粉,咸香中帶著酸甜,是改良自臺灣本土風味的做法(臺灣小吃 " 刈包 " 也是相似的調味)。
跟其他花樣百出的臺灣小吃相比,這些豆漿、燒餅、肉包,在我們看來也許不算新奇。但喝著碗裡溫熱的豆漿,想起那些人們曾漂洋過海,一生輾轉崎嶇,尋常食物裡的冷暖人情,總是飲食中,最柔軟動人的部分。
文 | Yuqing、Dokelung
編輯 | 丁小穗
攝影 | Dokelung、Greyson
設計 | P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