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第一風尚自媒體 |
范主說:認清自己,欲壑難填才有意義
(文 | 林安,授權商務范發佈授權商務范發佈)
如果不是因為最近北京的房價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我大概也不會去看去年冬季的一部小眾日劇《公主小屋》。
這部劇講述瞭一個在東京獨自生活的打工女沼越幸,在拼命攢錢買房的過程中遇到的各類人和事。它們折射出瞭生活在東京這座大都市下不同階層的人們,和房子交織在一起的復雜人生。
看完你會發現,原來買房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話題,不論居住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都逃不掉買房與否的困擾。
想起房子的話題討論最熱時,平均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 4-5 條買房相關的狀態,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抒發自己對於年齡和房價的焦慮。
自古以來,人們對房子似乎就有某種與生俱來的執念。房子作為一項冰冷的不動產,卻常常與 " 傢 "" 歸屬 "" 根 " 等這類溫暖詞匯聯系在一起。
然而近幾年,隨著大城市人口密集化的不斷加劇,和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控,房子除瞭提供居住價值外,開始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復雜含義:奮鬥成功的象征,財富自由的前提,老有所依的保障,一項回報率不斷飆升的投資 ...
當一間房屋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承載傢庭的容器時,它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又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是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北京的房價,除瞭打敗瞭數不盡的經濟學常識以外,還在一步步逼近著人們心中越來越高的心理防線。
也許,在買房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一定要買房?我想買什麼樣的房子?買瞭房以後呢,會幸福嗎?
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日劇《公主小屋》嘗試著幫你做出瞭假設。
一,你為什麼一定要買房?
" 為什麼,要把自己買的房子賣掉或租出去呢?我想買的,是能永遠居住下去的房子。"
——沼越幸,居酒屋服務員
《公主小屋》的女主角沼越幸,是一個高中畢業後就獨自一人到東京生活的打工妹,26 歲的她單身、獨居、父母雙亡,居住在東京相對便宜偏遠的群居公寓區,房屋不是漏水就是洗衣機崩壞,就連到這裡發售樓傳單的小弟都要暗暗吐槽:" 住在這裡的人,怎麼可能買得起公寓嘛。"
沼越在東京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居酒屋的服務員,一做就是 8 年。這樣的女主角,當身邊人聽說她要在東京買房時,第一反映都是 " 也就是隨便說說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為瞭買房,她全年無休地拼命打工,同一傢店的店員都稱她為 " 換班之神 "。
傢裡的洗衣機壞掉瞭也不肯花錢修,一定要用到壞掉為止。
作為一個在東京生活的現代人,居然沒有手機。
平時總顯木訥笨拙,面無表情的她,唯一能在她臉上看到微笑的瞬間,是在看到存折上的錢又多瞭一點的時候,和幻想有瞭屬於自己的房子後的幸福生活時。
當她踏出買房的第一步,去售樓中心看房時,在眾多衣著光鮮的白領間一副學生扮相、穿著樸素的沼越總是能引起售樓中心幾個員工的註意。一開始他們都懷疑沼越買房的決心。
面對除瞭想買房以外,對買房的各項政策和準備工作一無所知的沼越,高橋(沒錯!就是你們的益生菌腦公)扮演的售樓小哥伊達是這樣告訴她的:
那麼,沼越買房的目的是什麼呢?在一次售樓會上,面對買房顧問分享的 " 買房前要綜合考慮房屋的地段、增值空間和租出成本等問題 " 這一觀點時,平時安靜少語的沼越第一次提出瞭疑問:
在沼越的觀念中,買房是為瞭自己居住,將好不容易買到的房子賣出去或租出去,在她看來,十分不解。
售樓部的顧問和銷售們自然一臉懵逼,沒想到現在還有想法這麼單純的女孩子。她們也曾不止一次揣摩:" 所謂能永遠居住下去的房子,指的是什麼呢?"
在和沼越不斷深入接觸後,他們才漸漸明白," 房子 " 對於失去雙親後,被迫離開自己原本在東京的傢,搬去鄉下親戚傢過 " 寄人籬下 " 般生活的沼越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大多數人把房子作為一項投資理財的產品時,房子在沼越心中,依舊是最古老的 " 傢 " 的象征,它代表著 " 不再流離失所的生活 ",代表著心安。
之前在網上做過的一份與房子有關的問卷調查,在問題 " 你買房是為瞭什麼?" 中,排名第一的選項是:" 安全感和歸屬感,買瞭房才有在一座城市紮根的感覺 "。
(樣本數量:115,平均年齡:25-30 歲,集中坐標: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可見,房子在絕大部分現代人生活中的意義,和房子對沼越的意義相似:某種 " 安全感 " 的象征。
就像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將 " 年輕時的奮鬥 " 作為規避未來風險的保障一樣," 房子 " 在那些極度渴望在一座城市紮根、被一座城市接納的異鄉人心中,也是為未來降低生存風險的一項保障,或者心靈上的某種寄托。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房價一次次突破人們可承受范圍的底限時,還是有很多人即使四處借錢、傾盡幾輩人全部資產、背上幾十年房貸壓力,仍要在大城市買房的原因。
然而,在越來越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國一線城市,房價的離譜漲幅已經使房子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從 " 生存必需品 " 的清單中剔除。
當房價在絕大多數人觸手可及的位置時,買房看上去天經地義。但是當房價被置於大多數人即使跳起來也觸及不到的位置時,房子在某些人的概念裡就成瞭一個可有可無的 " 身外之物 "。
畢竟 " 想買房 " 和 " 能買房 " 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所以,當你受外界輿論幹擾,為瞭買房而焦慮不安時,是否應該先靜下來想想:我為什麼要買房?買房在我的人生規劃中是一件必需品嗎?
二,你想買什麼樣的房?
" 我不能買下這套房。這兒的風景,確實很美。但是我發現,有些東西,與我永遠無緣,我明白瞭有些事,就算努力也是辦不到的。"
當你已經想好要買房後,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可能是:我想買什麼樣的房子?
這個問題涉及房子的價格、大小、地段、支付方式等諸多選項。
對父母雙亡的沼越幸來說,買房是一件自己一個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當同事對她買房的想法產生質疑時,她曾說:
一開始她去看瞭自己理想中的房子:高樓層、可以俯瞰整個東京的夜景、帶有空中花園和休閑區,她在看房時不禁暢想自己在這裡生活的愜意。
然而她所看的那間房,其實早已被某個父親幫忙湊齊全款的女生預定。而且,以她的經濟能力,也支付不起那間公寓。
然而她還是在第一次看房後,和銷售預約瞭第二次看房,並穿上瞭全劇唯一一次比較正式的正裝和並不適應的高跟鞋。售樓中心的幾個朋友還在擔心她為瞭買房變得盲目,從此要背負超額負擔一輩子成為房奴。
小沼卻站在可以俯瞰東京的陽臺上第一次認清瞭現實,她終於知道: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也是辦不到的。
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經濟實力不足,但一心隻想看大城市裡面積大、地段好的房子的買房族們,在看房過程中逐漸認清的現實。
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
一半以上的人想在二三線城市買房,除此之外就是 " 哪種買得起買哪種 ",沒有選擇的餘地。
如果是在一線城市買房,相比市區,更多人會選擇靠近郊區地段的房子,原因自不必我多解釋。現在的北京,即使是距離國貿這種繁華地段 32 公裡,隸屬河北范圍的燕郊,房價都飆升至瞭 2 萬以上一平米的價格。
所以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實在無法兼顧房子的地段和大小。在金額有限的情況下,想買五環內的房子就得犧牲房子的大小,想買大一點的房子隻能去五環外買。
過去,還有些人會為瞭兼顧兩者采取 " 曲線救國 " 的道路,先從二線城市的房子買起,漲價後再換一線城市中心地帶的小房子,再慢慢換中心地段的大房子,比如下面這位豆瓣網友:
但今年北京的購房新政出來後,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提至 60% 以上,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的 1.1 倍。新政之下," 曲線救國 " 似乎也不太行得通瞭。
所以,買房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認清現實,在可承受的經濟范圍內買房,才不會讓房子成為自己一生的負擔,或奢望。
就像認清現實後的沼越,一掃失望情緒,對東京這座城市招招手,決定重新來過。
沼越重新踏上瞭看房路,這次她隻看自己買得起的房子,比如地段偏遠一點的二手房。
三,買瞭房以後呢?
" 我到底能不能一生都支撐著這個傢?"
——井川,知名漫畫傢
在很多人的想象裡,在大城市擁有一套房子的有房族一定比無房族幸福,事實真的如此嗎?
《公主小屋》中,三個有房族的獨身女性買房後的生活狀態,給我留下瞭很深的印象。
離開熟悉的傢人朋友,獨自到東京求學的女孩 A,靠父親湊錢買下瞭一間公寓,就是沼越之前去看過卻買不起的那間。
看上去她的生活充實有趣,和不同的男孩子約會,奔波於各種聯誼社交場合之間,卻在獨自一人走在繁華的街上時,說出瞭這樣一段話:
" 突然從建築的縫隙中看見星星 ",這種感覺就像突然從大城市光鮮亮麗的生活中驚醒,問自己究竟為什麼來到瞭這裡一樣。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瞭去年冬天的某個夜晚,獨自一人看完電影後走在回傢的路上時,看見遠處樓房縫隙間綻放的煙花,不知不覺就站在那裡看瞭很久。已經好久沒有在城市看過一場煙花瞭,那些閃爍的花火像某些已經離我而去的東西般,註定看不清全貌。
劇中,一次偶然,A 將手機落在瞭沼越打工的居酒屋,沼越去 A 的傢裡送手機時,驚奇地發現正坐在地板上吃外賣的 A 傢裡,除瞭一張床外,什麼傢具都沒有。就像看上去熱衷社交,內心卻很空虛的 A 一樣,這間房子影射著她在東京的真實生活:孤獨、空虛、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她雖然有房子,卻找不到東西將它填滿。
沼越問 A 為什麼買下瞭這間公寓,A 望著窗外的夜景出神地說:
這是雖然在東京有房,心靈卻極度空虛的 A 的故事。
另一個女性 B,是一位 40 多歲的單身白領,她在市區的繁華地段有一套人人都夢寐以求的房子,職場上給人一種女強人印象的她,被公司裡的年輕女性們稱作 " 單身之星 "。外人眼中的她,生活十分幸福。
現實情況卻是:她並不喜歡 " 單身之星 " 的稱號,幾十年如一日在大房子裡過著單身生活的她,看上去在職場中雷厲風行,生活中善解人意,生活作息健康規律:晚餐做沙拉,飯後練瑜伽,卻在夜深人靜入睡之際,幽幽地說出瞭一句:" 我什麼時候才能死呢?"
房子雖然滿足瞭她外在的虛榮,卻無法填補內心的寂寞。就像每談一個男友就會立馬同居的售樓前臺阿久津一樣,隻是為瞭彌補內心的寂寞罷瞭。
最後一個女性,是知名漫畫傢井川女士,她在繁華的街區買瞭一棟獨墅,當初因為看中瞭寬敞的院子而買下瞭對自己來說有些空曠的房子,這在售樓部的伊達心中一直是個心結。
因為井川女士是他成功簽約的第一個客戶,在長時間沒有業績的情況下,他在明知那套房子並不適合井川的情況下,仍推薦她買下瞭那套房,為此他擔心井川買下這套房子後並不幸福。
某次,沼越在路過這套房時,看見瞭坐瞭庭院的太陽傘下一邊喝咖啡一邊休息的井川老師,不禁感慨 " 我要努力到什麼程度,才能住進這樣的房子啊 "。
她把這件事情告訴瞭伊達,伊達卻告訴她:
也正是因為這次對話,伊達再也無法忍受心中的那份自責,在某天晚上,跑到井川老師的傢門前略帶哭腔地問:" 買瞭這套房子後,您幸福嗎?"
雖然漫畫傢回答自己很幸福,但老年獨居,靠畫漫畫生存的她,也隻能一刻不停地畫著漫畫,才能維持自己住在那間大房子裡的生活。
想住什麼樣的房子,就必須付出對等的努力,承擔更大的壓力。從買房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容不得你任性,房子帶來安定和幸福的同時,也會犧牲另一種生活。
想起我在上海的某個朋友,去年和男友在上海市區買瞭一套房,全額 600 萬,首付 300 萬,剩下的 300 多萬要靠每月 1-2 萬,20 年還清。
當我說 " 多好啊,你在上海終於可以定下來瞭 " 時,她卻搖頭說,買房後,花錢沒以前那麼隨便瞭,現在出去買東西都要看標簽價格。由於她自己開店做生意,店裡生意不好的時候也會夜夜擔心得睡不著,害怕下個月的房貸沒有著落。
" 隻要一想到我要還 20 年房貸,等還完房貸我都 40 多歲瞭,就好可怕。" 朋友說。
這和劇中沼越的某個孕婦鄰居,因為買房後的還貸問題憂心忡忡情況類似。
所以,買房雖能帶來一定安全感,但如若過於逞能,還貸壓力太大,反而會降低幸福度。況且,買房並不代表人生奮鬥的終結,很多時候,真正的奮鬥,反而是心儀的東西到手之後才真正開始的。
問卷中,在 " 現在買的房子需要多少年還清貸款?" 和 " 房貸占每個月工資的多少?" 兩個問題中,還貸 20-30 年,每個月貸款小於工資的三分之一是主流:
在貸款年限和還款金額尚可承受的情況下,因為買房而不幸福的人占少數,絕大多數有房一族表示 " 買房後感覺差別不大 ",或者 " 幸福,有瞭安全感 "。
《公主小屋》的最後,雖然沼越仍然沒找到心儀的房子,但她仍在努力攢錢,積極看房的路上。
縱觀中國社會,正在因買房而上演著一出出人間奇觀:為瞭買房而假結婚的男男女女,利用假結婚賺錢的房產中介,因為一套學區房在有房一族前抬不起頭的清華博士 ...
有時我們作為觀眾對這一幕幕奇觀冷嘲熱諷,有時我們又迫於現實不得不成為奇觀中的一員。買瞭房的人看著日漸飆升的房價洋洋自喜,沒買房的人用有房族們 " 房奴 " 的身份安慰自己至少來去自由。
漸漸的,越來越多人在買房的焦慮和爭論聲中遺失瞭初心,他們越來越不明白:拼瞭命在大城市買房,究竟是為瞭什麼?
其實,無論你抱著怎樣的初衷買房,無論你為買房付出瞭什麼,亦或你壓根就不想買房,都不是一件值得上升到價值觀去爭論的事情,人活一世,自己開心就好。
最後用《公主小屋》中的一段話結尾 :
無論有房無房,都希望你活得幸福、自在。
ps: 房子自然離不開生活好物,范主之前寫過一篇《我出行必帶的 30 件物品,少帶一件就覺得缺瞭什麼》。在商務范公號的對話框裡,回復 "好物" 就可以查看啦。
(本文經授權商務范發佈 | 來源:微信公眾號 : 土土土槽 ; 公眾號 ID: xtutux6,都市青年生活記錄 ,偶聊日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