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中國有多少座山爭當正牌的 " 花果山 "
就有更多的地方爭當正牌的 " 桃花源 "
究竟有多少個呢?
有人統計說
中國竟然有大大小小 36 個地方
說自己才是真正的 " 桃花源 "!
其中,我們來盤點一下有據可考的其中 10 個
不得不說,它們真的是風景秀麗悠然
頗有原作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的韻味
但 " 世外桃源 " 本就是烏托邦
《桃花源記》也不過陶淵明虛構出來
用以批判當時黑暗社會的一個理想境界
一個個景區頻繁隔空的口水戰
反而讓這桃源多瞭商業的味道
少瞭原本該有的寧靜恬適
01
湖南常德桃源縣桃花源
這裡南臨沅江,北倚武陵群峰,早在陶淵明之前,黃閔所著《太平禦覽》中的《武陵記》就記載:" 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尋水,號桃花源。" 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到北宋而極盛,歷代詩人詞傢紛紛潑墨於墻,一時香火旺盛,成為我國道教聖地之一。這裡還有瀟湘第一閣水府閣,江南第一宮桃川宮,華夏第一院天寧碑院等。
當今湖南常德桃源縣的桃花源,分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桃仙嶺 4 個景區,圍繞桃花山、秦人村,有桃花山牌坊、桃樹林、桃花溪、菊圃、秦人古洞、方竹亭、水源亭、集賢祠等 70 餘處景點。
02
河北盤山桃花源
盤山之水自古有名。在古代,漳河水大都源於盤山。清泉秀水,是盤山一絕。酈道元《水經註》雲:" 盤山水,水出山上 …… 去山三十裡,望山上水可高二十裡,素湍浩然,頹波歷谷,沿流而下。"
相傳三國時的田疇曾在這裡避難並曾經建立過特殊形式的社會,陶淵明慕其為人,曾來過這裡,尋訪其事跡。王瑤先生在編註《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註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傢。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托。" 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 " 桃花源 "。
03
湖北竹山縣桃花源
據《竹山縣志》記載,在歷史上曾經稱為武陵縣的有兩個:一個在湖南的常德市,一個在湖北的竹山縣。但《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 " 武陵縣 " 的則隻有一個,那就是竹山。
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谷至今仍叫 " 武陵峽 "。據歷史線索顯示,《桃花源記》中的 " 武陵人 ",確實很難弄清是武陵縣人,還是武陵郡人。
04
江西康王谷桃花源
江西省星子縣桃花源,又稱康王谷,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 , 全長約 15 華裡,有一萬多畝的面積,是廬山第一長峽谷 , 素有 " 世外桃源 " 的美稱。
據宋《南康軍圖記 · 記遊集》記載:秦滅六國後,楚康王熊繹被秦國大將王翦追殺,逃進谷中,頓時雷雨大作,阻斷追兵,康王才得以逃脫。從此深居谷中。此說與《桃花源記》中 " 先世避秦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 描述的基本事實相同。
05
重慶大酉洞桃花源
大酉洞是石灰巖溶洞。洞門高處,鐫刻著 " 大酉洞 " 的行楷和 " 桃花源 " 鬥大的隸書。洞內鐘乳懸掛,溪水淙淙。穿洞而過,是一完整的溶鬥。底部有泉眼,終年流水不斷。桃花溪匯泉而成,出洞為酉陽河。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 " 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
據《酉陽州志》載 : 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絕句一首 "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幹。" 這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酷似。
06
安徽黟縣赤嶺村桃花源
安徽黟縣 " 桃花源 " 的所在地赤嶺村的地理環境與《桃花源記》中的描寫極為相似。比如要進入村子,人們必須沿著一條溪流到漁亭,穿過絕壁下桃源洞,方能達到盆地。而且,內中情景,也多與《桃花源記》中描寫的相似。
另外,赤嶺村還是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後一脈的遷居地,陶氏一脈已在此地悠閑自在、安寧恬靜地生活瞭千年之久。
07
河南南陽青杠樹村桃花源
據史料記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創作原型是晉代北方戰亂時期,避入山區的難民聚居之地。河南南陽青杠樹村坐落於寶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地勢險峻,居民純樸,夜不閉戶。
現今河南南陽青杠樹村桃花源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組成,有 " 天鵝湖 "" 鴛鴦橋 "" 鴛鴦湖 "" 南天門 "" 珍珠潭 "" 綠芳潭 "" 一線天 "" 天門瀑 " 等景點多處。聯合國中國代表團前秘書長王海中來此考察後題詞:" 人間仙景,勝似仙境 "。
08
雲南壩美村桃花源
雲南壩美村方圓 30 平方公裡,四周群山環繞,地勢險要,村中人員進出大多選擇村頭和村尾的兩個水洞。這裡的自然環境很像《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09
江蘇連雲港宿城高公島桃花源
陶淵明《飲酒》詩雲:"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據地方史籍載,這裡的 " 東海隅 ",就是指宿城的高公島。陶淵明在任鎮軍劉牢之的參軍期間,曾參加高公島之戰。陶淵明目睹高公島附近桃林夾岸、芳草鮮美的漁村,產生覓求桃花源的心理也就很自然。
1836 年,兩江總督陶澍向道光帝講述高公島、宿城一帶的 " 太平景象 " 時,道光帝曾問道:" 此境與桃花源何異 ?" 由於皇帝說這裡像桃花源,於是陶澍就在宿城法起寺旁建瞭 " 晉鎮軍參軍陶靖節先生祠堂 ",在祠堂門前種下瞭五株柳樹,並栽桃花。他還為陶祠題寫瞭對聯 :" 此間亦有南山,看雲歸欲夕,鳥倦歸還,風景何殊栗裡;在昔曾遊東海,憶芳草緣溪,林花夾岸,煙村別出桃源。"
10
貴州銅仁桃花源
在原作中,發現桃花源的那個 " 打漁的 " 是武陵人,而銅仁恰恰位於武陵山腹地。武陵山腹地峰巒疊障,溝壑縱橫,許多地方不為外人所知。尤其是以梵凈山、佛頂山為中心的銅仁中部地區,山高谷深,是最理想的逃荒避難之所。
王維的 "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陸遊的 " 清曉長歌何處去,武陵溪上看桃花 ",李白的 "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 等詩句,也都將桃花源和武陵緊密關聯,那麼,銅仁會不會就是桃花源真正的原型呢?
你的傢鄉有個叫 " 桃花源 " 的地方嗎?
如果有,那就毫不猶豫地去吧!
管它是否 " 正牌 "
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何來高下之分
真正的桃花源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