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又稱萬裡長城,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昔日虎踞龍盤的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保境安民的軍事性工程,今日長城首要的軍事防禦功能逐漸淡出瞭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成為瞭各地的旅遊景點供人們攬勝懷古。
萬裡長城究竟有多長?
長城之長,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中國北方,近日,在國傢文物局在公佈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裡,首次曬出瞭長城的 " 傢底兒 " ——墻壕遺存總長度為 21196.18 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等 15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 個縣(市、區)。長城有多長知道瞭,可長城十三關指的是哪十三關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萬裡長城十三關,你知道哪幾關?
第一關:山海關
▼
▲ 秦皇島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 " 榆關 ",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 15 公裡,1381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這裡遂成為瞭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 " 天下第一關 " 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傢蕭顯所書。
第二關:黃崖關
▲ 薊縣小雁門關
黃崖關又稱 " 小雁門關 ",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位於薊縣最北端 30 公裡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
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 " 晚照黃崖 " 之稱,遊覽區包括 " 黃崖夕照 "、" 二龍戲珠 " 和 " 雲海煙波 " 三大奇觀,具有雄、險、秀、古四大特色。
▲ 黃崖關蔚為壯觀的夜色
第三關:居庸關
▲ " 天下第一雄關 " 居庸關
居庸關有 " 天下第一雄關 " 之稱,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 " 南口 ",北稱 " 居庸關 "。
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口建於明洪武年間。
▲ " 天下第一雄關 " 居庸關
第四關:紫荊關
▲ 河北省易縣城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 45 公裡的紫荊嶺上,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一向被稱為 " 畿南第一雄關 ",它南面以十八盤道為險阻,北面近以浮圖隘口為門戶,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於外,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 " 一夫當關,萬夫莫前 " 之險。
▲ 河北省易縣城紫荊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 140 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西元 1213 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蒙古軍破紫荊關逼近北京。
第五關:倒馬關
▲ 河北省唐縣倒馬關,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
位於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 60 公裡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三關。
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北門亦在早年被拆,關城城墻僅西面城墻大體斷續殘存,可辨外側為青磚包砌,內側為卵石砌築,其餘三面均被拆毀,隻局部可略辨殘跡。
▲ 河北省唐縣倒馬關
第六關:平型關
▲ 山西省平型關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
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 900 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
▲ 山西省平型關
平型關又因發生瞭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1937 年 9 月 25 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瞭林彪元帥率領的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毀敵汽車 100 輛,大車 200 輛,繳獲步槍 1000 多支,輕重機槍 20 多挺,戰馬 53 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
▲ 平型關戰役 老照片
第七關:偏頭關
▲ 偏關縣偏頭關
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傢爭奪重地。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 " 三關 ",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
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築,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第八關:雁門關
▲ " 中華第一關 " 雁門關
雁門關,以 " 險 " 著稱,被譽為 " 中華第一關 ",有 "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 之說。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 20 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 " 外三關 "。
▲ " 中華第一關 " 雁門關
雁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 " 天險 "、" 地利 " 二匾。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傢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雁門關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傢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第九關:娘子關
▲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 " 葦澤關 ",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 " 娘子軍 ",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有萬裡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
▲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
第十關:殺虎口關
▲ 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殺虎口關出入
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第十一關:嘉峪關
▲ 甘肅省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 5 公裡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 " 絲綢之路 " 的交通要沖。
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 168 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裡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 甘肅省嘉峪關
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 8 公裡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 7 公裡,接天下第一墩,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第十二關:陽關
▲ 甘肅陽關故址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第十三關:玉門關
▲ 玉門關遺址
說起玉門關 ,大傢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的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又稱小方盤城,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城墻高達 10 米,上寬 3 米,下寬 5 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
▲ 夜色中的玉門關遺址
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