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外相再提日美印澳合作,對抗中國“一帶一路”

10-27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 25 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專訪時表示,日本將提議美國、印度、澳洲進行首腦級別戰略對話,以抗衡中國 " 一帶一路 " 政策下的勢力擴張。

日本經濟新聞 10 月 26 日報道稱,河野太郎的這一構想,以亞洲的南海經印度洋至非洲這一地帶為中心,由四國共同推動自由貿易,兼顧防衛合作,與提出 " 一帶一路 " 廣域經濟區構想和加強海洋戰略的中國相抗衡。

河野太郎 9 月 28 日出席中國國慶 68 周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 45 周年招待會

河野在專訪中表示," 我們正身處一個時代,日本也必須戰略性地描繪一個大的藍圖,並進行外交努力,從而維持海洋的自由與開放,經濟與安全當然也會是討論主題。"

河野強調:" 從亞洲到非洲將推進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投資 "。這似乎是在考慮透過主導制定貿易規則的主導權,對抗資金豐富的中國。河野說:" 不僅是政府開發援助(ODA),民間企業的活力也很有必要 "。

河野談到防衛合作時表示," 維護海洋航行自由是安全保障上的重要話題,自由開放的海洋對中國來講也是‘一帶一路’的前提,有必要讓中國按照開放、透明的國際標準進行基礎設施投資 "。

河野太郎提出,四國首先應從局長級對話開始,明年逐步創造環境提升到外長級、首腦級。

報道稱,河野今年 8 月在菲律賓馬尼拉與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進行會談時,就四國戰略對話交換瞭意見,並且還向英、法兩國外長探詢瞭合作意向。在預定 11 月 6 日舉行的美日首腦會談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準備提起四國戰略對話,希望得到特朗普的認可。報道還指出,安倍晉三在 2016 年提出瞭 " 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河野提出的四國首腦戰略對話是對此的推進。

" 四國戰略 " 與 " 自由繁榮之弧 " 舊話重提

《解放日報》10 月 27 日註意到,日本這次試圖拉攏美印澳三國,隻是繼續貫徹瞭他第一任期以來的執政思路,報道安倍 2006 年首次當選首相時,就提出日美澳印 " 價值觀同盟 " 和 " 自由與繁榮之弧 " 的安保戰略構想,試圖包圍、遏制中國。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所謂 " 不穩定之弧 " 可能是美國 2002 年國防報告最早提出的,當時該報告稱,東亞到中東是一條 " 不穩定的弧形地帶,該地區恐怖組織網絡密佈;朝鮮、伊朗、伊拉克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今後有可能出現擁有豐富資源基礎的軍事競爭對手。而安倍第一任期期間的外相麻生太郎提出 " 自由繁榮之弧 ",與美國所謂的 " 不穩定之弧 " 地理方位基本一致,戰略考慮相通。

安倍 " 自由繁榮之弧 " 示意圖(外媒地圖僅供參考,不代表觀察者網立場)

2006 年 12 月,安倍計劃通過與印度時任總理辛格的會談,實現有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參加的戰略對話。不過,鑒於當時日本政府內部有人擔心,四國戰略對話可能制造 " 中國包圍網 " 的印象,同時,美方並未明確表態,印度也持慎重態度,四國戰略對話就此擱置。

到 2012 年二度拜相後提出的 " 民主安全菱形 "(又稱 " 鉆石構想 ",包含日美澳印四國),以及去年出臺的《防衛白皮書》寫入強化日美澳印多邊合作,安倍始終未放棄打造日美澳印四國聯盟,而舉行四國首腦戰略對話是實現這一同盟的重要前奏。分析人士指出,安倍的一整套戰略設計都隱含 " 包圍 " 中國、遏制中國的色彩。

日本 " 民主安全菱形 " 示意圖(外媒地圖僅供參考,不代表觀察者網立場)

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認為,安倍在 2012 年提出 " 民主安全菱形 " 構想與東亞形勢演變有關——中國 GDP 超過日本成世界第二,奧巴馬政府推 " 亞太再平衡 " 戰略。此次重拾四國戰略對話,也與東亞形勢出現新的變化密不可分。中國提出的 " 一帶一路 " 倡議在歐亞、印度洋地區逐步擴大影響,同時中國在切實采取行動捍衛南海領土主權,日本對此感到焦慮;中印之間發生地緣政治摩擦,印度也在加快向美靠攏,這為日本拉攏印度、整合四國關系帶來契機。

" 在新形勢下,安倍並未改變其戰略初衷,即以中國為假想敵,通過加強與海洋國傢結盟,構築針對中國的安全菱形包圍圈,從而防范、孤立乃至對抗中國。" 王少普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劉鳴指出,安倍重提四國戰略對話針對中國的意圖毋庸置疑,同時令其憂慮的是,美國在亞太不再積極作為。在安倍看來,和前總統奧巴馬相比,特朗普對亞太地區的關註度明顯下降。對於亞太地區,特朗普重視的無非是朝鮮核問題和對華貿易問題,而東海、南海問題已遠離他的視線中心。為此,日本期望加快推動四國戰略關系,由此促使美國在亞太加強存在,提升戰略投入,從而對華施加戰略壓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