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送餐上百年!有種精準叫做印度“達巴拉瓦”

11-08

雨季孟買,一朵雲飄來,就是一場不期而至的淅瀝。

狹長如柳葉的城市南端,雨滴從英殖民時期建築繁復的巴洛克雕飾邊成串滾落。

“教堂門”城鐵終點站門口的人潮一下子失瞭型,四散到那些年逾百歲的石簷之下。

然而一群身著素衣、頭戴白帽的工人依舊停在原地,時不時地抹去臉上掛著的水珠。

他們或坐或立,互相談笑,目光卻統一指向幾十米外的城軌站臺。

每個人的腳邊,都臥著一張兩米多長,半米見寬的木制擱板,周匝箍著一掌高的鐵圍欄;稍遠點,是他們的自行車和手推車,橫七豎八地地列著,掛滿晶亮的水珠。

他們是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一列城鐵吱呀著駛進站臺。

城鐵還沒完全停穩,同樣素衣白帽的工人閃身從泛著光的金屬車廂跳下;同樣的木制擱板,擠滿瞭同樣泛著光的金屬飯盒,被推車載著,或頭頂撐著,朝著近處這些期待已久的工人而來。

本就繁忙的站臺一下子沸騰瞭。

兩股工人一下子融成一堆,快速分辨著每個飯盒上如密碼般的彩色字樣;也就兩三分鐘的光景,所有的飯盒在幾十雙手的傳遞下換瞭“新傢”。

變得沉重的木擱板被架上推車,或是舉過頭頂,隨著車輪和腳步流向自己的終點。

雨還沒停,不過小瞭很多。雖然看不到飯盒裡裝著什麼菜肴,但獨特的咖喱香味混著被熱飯盒蒸起的霧氣,化在氤氳裡慢慢散去。

這樣獨特的一幕,在孟買這個兩千多萬人口的繁忙城市裡逐天上演。

無數居傢妻子烹飪的午飯,被這些白衣素帽的工人,日復一日地遞到正為生活打拼的丈夫手中。

時間久瞭,人們就給這些工人取瞭名字。波斯語中,Dabba 意為罐盒,Wala 則代表著從事某項工作的人。

前後合起來,便有瞭“達巴瓦拉”這樣的名字,譯作“送飯盒的人”。

源起百年:時代變革的證人

1890 年,來自鄰近小鎮浦那的年輕人馬哈德奧在孟買召集瞭 100 多名同伴,為城市居民提供午飯遞送服務。這被認為是“達巴瓦拉”這一行當的正式起源。

在彼時人口已近百萬的孟買,這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反映的,卻是城市形態進化和勞動方式變革的時代大背景。

早在 17 世紀,孟買就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總部駐地。隨後兩百年間,城區人口隨著殖民勢力的擴張快速增加。

1817 年開始的霍恩比填海工程在近 30 年間將彼此獨立的孟買七島連接成一片廣袤的陸地,城市面積因此大幅增加。

1853 年,印度首班客運列車駛入孟買,源源不斷的勞動力隨之而來。

1869 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拉近瞭孟買與歐洲的距離,使之成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瞭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也催生瞭銀行、證券、保險等商業形態。

隨著大量企業在孟買南部集聚,如何解決午飯問題成為困擾上班族的一大難題。這就為達巴瓦拉的誕生提供瞭充足的合理性和市場空間。

歷史的腳步未曾停息,不停增長的經濟引來越來越多的人口,達巴瓦拉的群體也日漸壯大。

時至今日,孟買約有 5000 到 6000 人從事這一行業,每天遞送的餐食數量超過 20 萬份。

如果把貫穿南北的三條市內鐵路比作城市的主動脈,達巴瓦拉,則像是血管中湧動的紅細胞,為在這個繁榮都會裡打拼的人們帶來飽肚的食糧。

神奇密碼:效率奇跡的秘訣

對於任何一傢物流企業來說,速度和精準都是最為重要的運營指標。

放眼世界,無論是海外的 UPS、DHL 還是咱本土的“四通一豐一達”,都借助先進的電子技術實現瞭貨品的全程跟蹤掃描。

但即便如此,對於快遞丟包和延誤的抱怨仍然不在少數。

但在孟買,最多每兩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關於午餐錯配的投訴。這意味著,在達巴瓦拉體系中,配送的錯誤率小於千萬分之一。

更堪稱奇跡的是,大部分的達巴瓦拉都是受教育程度極低的底層市民。

統計顯示,這一行業從業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小學 5 年級,這意味著電子化的跟蹤監控在這裡毫無用武之地。

多年來經驗造就的“密碼系統”成為保證運送效率的關鍵。

如果細細觀察,堆在板條箱上的每個餐盒都附有一個金屬材質的標簽,寥寥幾筆不同顏色的字母符號,就把始發車站、抵達車站和收貨地點乃至樓層標識的一清二楚。

這些外人完全不明就裡的神奇符號,正是每個達巴瓦拉都需要牢記的“通信協議”。

如同現代物流業為每個包裹貼上的條形碼,這些不起眼的金屬標簽,保證瞭每個餐盒總能沿著正確的路徑,抵達屬於自己的目的地。

至於運送速度,從 10 點上門取餐到 1 點前後送達,每天留給達巴瓦拉的時間隻有短短的 3 個小時。

以至於有報道稱,2003 年英國王儲查爾斯在孟買訪問時想約見達巴瓦拉代表。查爾斯被告知隻能在中午 11:20-11:40 達巴瓦拉們短暫的休息時間出現,否則“恕不接待”。

想象一下,在繁如牛毛住宅區穿梭收貨,悶頭擠出細如發絲的街巷,將小山一樣的餐盒裝進車廂,再經由如毛細血管一樣密集的道路抵達終點。

每一分,餐食的溫度都在下降;每一秒,都可能導致下一環更大的延誤。

所以孟買人時常打趣說,除瞭街上遊蕩的“神牛”,沒有什麼能停下達巴瓦拉們奔走的腳步。

擁抱時代:老行當的新變革

光陰流轉,時代變遷。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達巴瓦拉,也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目光中有瞭點滴的改變。

在孟買人眼中,達巴瓦拉一直是“可靠”和“信任”的象征。不少客戶會在餐盒中塞入信件、票據甚至情書順帶遞送。

想象一下,打開還冒著熱氣的飯盒,精心準備的菜肴旁邊是傢人充滿愛意的隻言片語,有什麼比這個場景更浪漫、更暖心的呢?

以達巴瓦拉為主題的印度電影《午餐盒》

而這也為達巴瓦拉們帶來新的思路和商機 —— 現在,部分城區的市民已經可以通過達巴瓦拉寄送小件包裹。

相較效率低下的印度郵政體系,近乎“及時達”的快遞方式不啻於一場“物流革命”。這項孟買獨享的“福利”,就像“江浙滬包郵”一樣讓其他都會市民眼紅不已。

另一方面,隨著在線訂餐的流行,達巴瓦拉也開始與遍佈城內的餐廳和訂餐網站展開合作,化身“外賣騎士”上門送餐。

百歲高齡的老行當,就這樣趕上瞭互聯網浪潮,成為 O2O 模式中的重要角色,顯示出年輕的活力與朝氣。

聲名鵲起的達巴瓦拉組織,也成為商界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企業、商學院、NGO 等組織紛紛出手,邀請管理層上門開講,傳授悠久歷史裡的豐厚經驗。

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 · 佈蘭森與達巴瓦拉代表

達巴瓦拉組織也意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結合孟買豐厚的城市旅遊資源,開展達巴瓦拉體驗行程,吸引瞭不少好奇的遊客。

顯然,百年歷史對於達巴瓦拉來說,尚屬年輕。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孟買街頭還將穿行著這些身著素衣頭戴白帽的身影。

遞送午餐的同時,傳遞著無數個傢庭的溫暖,在整個城市裡播撒著人情五味。

-END-

監制:李大偉

文字:畢曉洋(前駐新德裡記者)

編輯:林晶 杜健

視頻:陳壯迪(實習)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