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匠紙筆不離身 已經出瞭一本文集

01-30

" 成長的腳印在濃濃的鄉音裡泡得酥軟而又清晰,更有一些俚語鑲嵌在記憶中,仿佛一件在圩鄉的溝壑裡漂過汗漬的衣服,一捋,就能捋出滴答答的水來。" 如果不是事先得知,很難想象這段文字的作者隻有初中學歷,當過瓦匠開過餐館,卻已經出版瞭一本文集,另一本文集也已交稿進入審校階段。

幾次因構思從手腳架上摔下

外表年齡並不大的張遵勇,經歷相當豐富,他打過工,當過瓦匠,帶過 20 多人的班。為瞭孩子學習,他毅然從上海回到合肥,租瞭一個小餐館經營。" 得失乃人生常事,該放下時就放下 " 這是他的感悟。然而,隻有一樣,不能放下,那就是文字,他愛看,更愛寫。

張遵勇出生於廬江縣泥河鎮天井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傢庭,1983 年,初中剛剛畢業,因父親病重、母親體弱,傢庭失去瞭經濟支撐,他忍痛割愛放棄讀高中的機會,回傢務農。在此期間,他常常寫寫文字,第一次寫的組詩《我是江淮一口圩》被用到縣裡一傢單位的文化墻上。後來,他開始筆耕不輟,寫的散文與詩歌陸續出現在省電臺、《巢湖日報》、《安徽人口報》上。

1997 年,父親病故,迫於生計,張遵勇像村裡其他人一樣,隻身闖蕩上海灘,這一去就是 17 年。從瓦匠小工慢慢幹起,直到後來鏡框逐漸好轉,慢慢幹倒管理崗位,偶爾也承包一些小工程自己做。期間足跡瞭上海、無錫、常州等地。現在回憶起那時候露宿街頭的辛酸,他還記憶猶新,啃大饃過日子,身邊卻始終帶著從舊書攤上淘來的文學書籍和一支筆。" 他幾次因構思文字從手腳架上摔下,最重的一次致一個月臥床不起,自此我不支持他寫作。" 他的妻子說。

合肥晚報大賽重燃其寫作激情

2005 年,因女兒在農村留守影響瞭學習,他毅然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 30 多人的帶班工作,回到傢鄉省城合肥經營起一傢小餐館,同時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1 年,他試著參加《合肥晚報》手機命題微小說大賽,並在讀者投票中獲得周冠軍,寫作激情被重新點燃,他開始在工作之餘,靜心創作,並陸續在省內外數十傢報刊上發表作品近 200 篇。2015 年元月份,在幾位文學老師的鼓勵下,他出版瞭文集《擦拭鄉音》。

《擦拭鄉音》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 22.75 個印章 39.6 萬字,多部分收錄的是一些公開發表之後的作品。目前,他的另一部廬江方言文化擷趣集子《醉美鄉音》已交稿進入審校階段,預計今年底能與讀者見面。(徐梅生 合肥晚報 ZAKER 合肥記者 王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