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很多單位都組織瞭年會或者晚會,讓員工上臺表演。近日,一段某團體演繹的《黃河大合唱》視頻在網絡流傳。
視頻中,這首抗戰歌曲,被表演者以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全程“惡搞”,引得臺下哄笑不斷。這幾年,以另類形式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目,甚至還曾被搬上電視熒幕,有網友調侃,這首歌被“玩壞瞭”。
惡搞《黃河大合唱》
對此,《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後人表達瞭他們的憤怒和不滿,認為惡搞歌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呼呼有關單位停止這樣的演出,並要求限制相關視頻的傳播。也有許多網友看過此類視頻之後,氣憤表示這分明是對革命先烈的褻瀆,惡搞別的曲子不好麼?為什麼偏偏用革命歌曲來體現娛樂精神?
《黃河大合唱》創作者後人直斥“忘本”
據悉,上文提及的那段視頻被人命名為“精神病醫院合唱團演繹黃河大合唱”,1 月 25 號被上傳到某網絡平臺上。“ 90 後”聲樂教師趙一菲的微信裡,也有朋友轉發給她。
趙一菲表示,朋友之所以把這視頻發給她,是因為朋友覺得這是一件搞笑的事,她特別不理解,因為這首歌是一個 83 年的人發的,比她還大,但她看到這個視頻,絕對笑不出來。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時期的 1939 年 3 月,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一共分為八個樂章,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遭到惡搞的部分是第七樂章的《保衛黃河》。
冼星海的女兒
這段視頻也被轉到瞭一個叫做“我愛《黃河大合唱》”的微信群裡,裡面包括瞭作品創作者的後人以及諸多海內外著名歌唱傢、合唱指揮傢以及超級粉絲。
作曲傢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看到後氣得一晚上沒睡,她認為這種表現形式是對原作品的一種侮辱。
“
冼妮娜直言:“我是很反對的,我父親是用血和淚來寫的這部作品,代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嚴肅的音樂可以這樣的來調侃,他們來惡搞,我覺得是忘本。”
”
詞作者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也表示,他難以接這種以娛樂大眾為目的惡搞行為,並且不可原諒:
“
“我特別憤慨那些主辦這些節目的人,他們自己的年紀不小,他們會對抗戰文化有印象,但是他們卻沒有感覺、是麻木的,還在以一種廉價娛樂大眾的這種情緒下來組織,那我覺得難以接受或者不可原諒。”
”
這樣改《黃河大合唱》到底是惡搞還是“藝術創新”?
近幾年,《黃河大合唱》的惡搞版成瞭非常火熱的晚會節目,原本的合唱歌曲似乎成瞭小品表演,演出單位除瞭一些企業,還包括幼兒園、中學、大學等教育機構。僅過去一個多月內,記者就搜到瞭十多段相關惡搞視頻。
某中學的元旦晚會
某酒店的新春聯歡會
……
更有甚者,在一段 2017 年上傳的“熊貓明歷險記劇組”新年晚會視頻裡,《黃河大合唱》被篡改成瞭“年終獎”版,歌詞低俗,表演者帶著熊貓圖案的帽子唱到:“年終獎,年終獎,我們在嚎叫,我們在嚎叫,員工激情極度高 … ”。
雖然類似視頻,也被網友大量轉發。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說,他不怪年輕受眾,因為很多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瞭解不夠深刻,但他無法接受有人為瞭嘩眾取寵、賺取點擊率而對原作進行惡搞。
不論何時《黃河大合唱》都在震撼人心,它是精神食糧
“ 90 後”聲樂教師趙一菲,曾在法國參加這部作品的百人合唱演出。她說, 在國外的華人圈中,《黃河大合唱》有著極高的地位。不論在哪裡,響起這個旋律,都令人心潮澎湃。而在音樂演出中,這首歌一般也是壓軸曲目。
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抗戰歌曲,的確沒有老一代人體會那麼深,但如果能現場完整的聆聽這部作品,還是非常震撼心靈。
“
“這首歌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而且它是四二拍的,就有一種進行曲的感覺,然後聽著一般隻要對這個音樂有感覺的人都會被調動起來。
我回國也兩年瞭,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在國傢大劇院,是在結尾的時候唱瞭保衛黃河,全場觀眾都跟著在唱,唱到最後也是哭瞭,就是那種感覺不光是那首歌曲的意義,而且還有那種現場的氣勢磅礴的感覺,好像就真的是黃河在怒吼啊在奔騰啊那種氣勢。”
”
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
經典作品,傳承下來的是“魂”與“神”。武漢抗戰研究文化學者陳勇說,那個特殊年代誕生的旋律,在和平年代依然回響。
陳勇表示,這些歌曲是時代的一個吼聲,是民族之聲,救亡之聲。我們要確確實實正視這個問題,反思優秀的抗戰作品,並且用更多方式來傳播,讓這些優秀作品在我們的時代依然起到精神糧食、精神支柱的作用。我們要有我們的自信,把這些歌曲在活動中不僅要大聲地唱出來,更要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