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屢遭暴力侵害 這種局面該改變瞭!

09-11

華哥說

最近一段時間,屢屢傳來海外華人遇害的消息,殺害章瑩穎的兇手剛剛落網不久,中國在日本的多名研修生又慘遭殺害。而近日中國女教師危秋潔在日本離奇溺亡的消息再次為海外華人敲響瞭警鐘。

其實,華人在海外遭遇的暴力事件不勝枚舉,僅在歐洲發生的事件就足夠觸目驚心!

在西方社會看來,華人有著雙重身份:談論到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時,華人是遊離於社會邊緣的移民群體;而談論到社會融入的問題時,他們又成為瞭少數族裔成功融入的典范。

這種不公正的狀況必須改變瞭!

雖然北美也有華人遭到暴力襲擊,但是,歐洲情況似乎更加嚴重。為什麼?

海外華人頻繁遭遇暴力傷害

羅馬,鮮花與蠟燭圍繞著張瑤的遺照

無論是就業歧視,還是身體傷害,都說明生存在夾縫中的海外華人越來越艱難。

僅去年一年,華人遭遇的暴力事件不勝枚舉,沒過多久就會聽到海外華人在當地遭受暴力傷害的消息。

僅在歐洲發生的事件就足夠觸目驚心!

*5 月 11 日晚,在德國德紹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學習建築設計的李洋潔出門夜跑後失蹤。警方發現她生前被強奸,死因是頭部遭暴力襲擊;

*6 月 29 日,意大利佛羅倫薩警方進入當地一華人工廠進行檢查時,與當地華人發生沖突,引發大批華人與警方對峙,事件造成兩名意大利警員和 4 名華人受傷;

*8 月 7 日下午,法國華人張朝林在巴黎北郊歐拜赫維利耶市(以下簡稱 " 歐市 ")遭到三名歹徒搶劫並毆打,身受重傷,於 12 日不幸離世;

*11 月 16 日下午,一名在德國的中國女留學生稱在回宿舍的路上,被難民拖到灌木叢並受到嚴重侵害;

*12 月 5 日,在羅馬留學的中國女留學生張瑤在去往移民總局辦理居留的路上遭遇搶劫,此後就失去聯系。幾天後,她的屍體被發現,已是血跡斑斑,眼睛還沒有閉上。

去年,在其他地區,海外華人也遭遇瞭多起暴力襲擊事件:

特朗普勝選後華人遇襲、女留學生在日本東京慘遭殺害、成都女孩在悉尼被刺 20 多刀致命傷 ……

痛失愛女,張瑤的父親痛不欲生

這些均引起瞭世界各地華人的強烈關註和譴責。

暴力事件呈現兩大新特點

華人在海外遭遇暴力事件並不是史無前例。單從數量上看,這兩年與往年相差並不多。

最近之所以在華人圈子內引起廣泛關註,是因為這些暴力事件呈現出瞭兩大新特點。

首先,最近兩年華人遭遇的暴力襲擊性質非常惡劣。

以歐洲為例,當地華人常被看作是 " 移動的提款機 ",他們隨身攜帶現金和貴重物品的習慣,讓劫匪時常有 " 驚喜 ",從而淪為劫匪的重要目標。

在華人張朝林遇襲的巴黎北郊, " 出門被搶 " 早已是生活的日常,有的華人甚至說 " 出瞭傢門,就是地獄 "。

當地華人介紹,每天至少有兩起事件發生,多則六七起;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四五歲的孩童都是搶劫對象。

而以巴黎北郊歐拜赫維利埃市為焦點向四周輻射開的巴黎東部和北部地區,也已成為犯罪分子的樂園和中國遊客的夢魘,幾乎每周都有社交媒體報道的華人被偷、搶的新聞。

被搶、被打是一回事,被毆打致死則是另一回事。

最近兩年華人遭遇的暴力襲擊,已經不僅僅停留在 " 皮肉傷 " 的基礎上瞭,而是 " 鬧出瞭人命 "。遇害者親人絕望的哭喊聲讓當地華人感到揪心。

其次,今年多起華人遇襲事件帶有明顯種族色彩。

張朝林在華人街區遇襲自然不必多說,歐市市長都已公開承認這起搶劫是具有種族色彩的暴力事件。

據《巴黎人報》數據,僅僅在去年上半年,該市有據可查的遭受暴力搶劫的華人就從 2015 年的 35 起上升到 105 起。

所有搶劫事件中,專門針對華人的比例從去年的 7% 上升到瞭 16%。

美國大選結束後,華人群體更是受到瞭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裡雙方支持者的騷擾:

* 支持希拉裡的部分抗議者把敗選的焦點放到瞭華人身上,認為是華人的選票將特朗普送上瞭總統寶座;

* 支持特朗普的人則高喊著 " 中國人滾出美國 "、"F*** you 中國佬 " 等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詞語。

海外華人為何總是 " 很受傷 "?

留學生李洋潔在德國去世後,人們在科隆大教堂前舉行的悼念活動

歐洲華人歷史研究學者方先生表示,華人屢遭暴力襲擊的一個原因在於:犯罪分子總覺得他們 " 老實 ",就算受瞭欺負也不會大聲喊叫。

這種刻板印象並不是空穴來風。很多華人覺得,旅居海外畢竟是身在他鄉,忍忍就過去瞭。

然而,愈演愈烈的暴力事件使得他們的生存空間被擠占,矛盾迅速激化,不想做西方社會夾縫中的犧牲品,就隻能反抗。

* 李洋潔去世後,旅德華人發表瞭《反對暴力,關註共安全》的倡議書;

* 張朝林離世後,法國華社組織舉行瞭 " 反暴力 要安全 " 大遊行;

* 在張瑤的追思活動上,旅意華人向意大利警方討要說法,討要安全。

意中旅遊事務促進會會長史譯所說," 如今歐洲(政治)整體右轉,當地民眾對難民群體早就多有意見,而難民、流寇則又把華人看做‘香餑餑’,使得旅意華人幾乎成瞭刀俎之下的魚肉。"

一方面,全球政治局面呈現 " 向右轉 " 的明顯趨勢,很多國傢對移民的態度惡化。

在美國,特朗普的崛起震驚世界,他強烈的反移民姿態令美國外來移民感到不安;

在法國,反移民的呼聲不斷在升高;

在德國,一向對難民敞開大門的默克爾,也迫於大選的壓力,承諾不再實行完全開放國境的政策。

雖然這些政策並不是直接與華人相關,但正在各地抬頭的民粹主義情緒,卻不鼓勵人們做出理智的區分。

在西方社會看來,隻存在當地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差別,至於外來人口的族裔細分並不是關鍵。

反對墨西哥移民、反對穆斯林、反對東歐移民,本質上說就是反對移民群體。

另一方面,華人在移民群體中往往淪為 " 政治正確 " 的受害者。

一直以來,華人群體往往被視為移民融入的典范。

* 他們在事業上比較成功。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 " 政策交流 "(Policy Exchange)公佈的報告,由於重視教育、富於創業精神,華裔在英國中產階級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 西方社會認為,華人是一群勤勉的人,從不惹是生非。

這些善良的亞洲人並沒有遭遇過種族歧視,因為他們並沒有對此表示過不滿,也沒做出什麼 " 翻天覆地 " 的回應。

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是同樣的情況:華人遭受暴力搶劫,其實是北非 " 問題移民 " 與華人移民之間的沖突。

華人在歐洲工作生活,盡管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講是勤勞守法的,有固定收入,為當地社會做出瞭貢獻。這也得到瞭當地政府部門的認可。

但是,這裡的北非移民由於歷史、社會等原因,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上,他們的孩子也大多 " 失學 ",成為不穩定因素。

不少孩子加入搶劫團夥,而搶劫的對象,首先就是他們眼中 " 有錢 " 的華人。

" 政治正確 " 真的正確嗎?

張朝林遇害後,旅法華人發起瞭 " 反暴力 要安全 " 遊行活動

正如法國作傢塔哈爾 · 本 · 傑倫所言," 問題移民 " 的傢長在陌生的國度,默默忍受著不公正和屈辱。

這樣的父輩在孩子們眼中不是英雄,他們是失敗的、無能的。這樣成長起來的一些孩子,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希望給父親 " 報仇 "、離開傢庭。

他們制造混亂和不幸,殺害無辜,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做瞭什麼。這些孩子沒有歸屬感,空虛的精神世界很容易被所謂的 " 宗教狂熱 " 填充。

傑倫出生在摩洛哥,他的體會更加透徹。

" 伊斯蘭國 " 的宣傳對象就是這些孩子。這些宣傳充斥著復仇和死亡,他們向這些被歐洲拋棄的孩子承諾光明的前途;他們對這些孩子說,你現在的人生沒有價值,而 " 伊斯蘭國 " 能給你價值。

西方社會認為,作為移民融入的典范,如果說華人都遭受到瞭種族歧視,那麼其他少數族裔的生活豈不是更加不公平?

" 政治正確 " 的假象很美卻很虛偽,冷酷的現實是華人的生存空間正在被 " 政治正確 " 所擠壓。

不難發現,今年不少對華人進行襲擊的人都帶有少數族裔的背景。

然而,在歐洲和美國,來自北非的阿拉伯人、黑人移民的犯罪問題都比較敏感,他們認為移民增加引起犯罪率上升屬於 " 政治不正確 ",因而媒體對華人遇襲 " 三緘其口 "。

此外,說到 " 政治正確 " 就不得不提到平權運動。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為瞭保護少數族裔機會均等和族裔平衡,美國制訂瞭一系列向少數族裔傾斜的相關法案,比如少數族裔身份成為瞭高校錄取中一個隱形 " 加分 " 項目,華人也是受益者之一。

然而,在 2014 年,加州提議強行降低亞裔入學比例,為非洲裔和拉丁裔移民 " 騰地兒 ",在華人社區引起強烈反彈,最終被退回。

有多大能力就獲得多大成就——這是很多華人移民的共同期許,但是一些國傢對移民群體的不公平對待,卻讓他們不斷受到傷害。

在西方社會看來,華人有著雙重身份:談論到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時,華人是遊離於社會邊緣的移民群體;而談論到社會融入的問題時,他們又成為瞭少數族裔成功融入的典范。

美國華人反歧視遊行

保護海外華人已刻不容緩!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生陳振鐸曾建議:隨著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逐步展開,中國公民以及華人華僑與各國交往將會越來越多,各種沖突必然會增加,改進現有保護制度刻不容緩。

目前已經有 " 領保應急機制 ",中國公民每到一地,都會收到外交部和移動通信商共同發佈的安全提醒短信,商務處也有保護企業的相關制度。

但是,光靠使領館有限人員和提醒,無法保護每一個在外公僑民和企業。使領館受職責所限,不能受理全部的公僑民受傷害的事件,也經常引發公僑民對使領館不作為的質疑,加深雙方誤解。

中國除瞭向西方大國學習、對在外公僑民和企業采取更多人道救援措施外,可趕在西方大國前頭,由國傢牽頭,綜合外交、僑辦、地方政府、警察等多部門,與高校和智庫各學科國際研究專傢、涉外企事業、法律界、僑界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中國海外權益法》,保護涉外經濟、投資利益和公僑民權利。

隨著智能手機設備的普及,這方面機制所需要的技術已經具備。

中國電信已經在英國、法國和美國設立分公司,並有專門的 24 小時服務熱線,各移動運營商也都有緊急服務電話,完全可借助 114 運營經驗設立公僑民服務協調熱線。

支付寶都把移動支付覆蓋到全球各主要中國遊客集中的區域,包括北極圈內的旅遊點也出現瞭支付寶的身影,可以借鑒支付寶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警務部門共同設立市民政務服務平臺的經驗,在支付寶內設立相關公僑民保護系統。

語言人才方面,北京外國語大學今年還增添瞭庫爾德語、毛利語等 11 個非通用語種的招生計劃,中國人才基本能覆蓋至全球主要語言的交流。

我們也可以學習以色列的經驗。

對各國任何歧猶、仇猶、反猶的媒體和言論,不管大小和影響力,隻要有違反事實針對猶太人,以色列做到有一究一,動員各方力量,利用所在國的法律及時搜集證據、進行起訴和追責,絕不手軟,使得違反事實的媒體不敢作惡。

二戰後,尤其是以色列國成立後推動各國針對歧猶、仇猶、反猶言論和行為的立法,已經有效地保護瞭僑居在世界各國的猶太裔民眾。

" 華人圈 " 與 " 洋人圈 "

這兩天,旅居新西蘭自由撰稿人魔王的一篇文章也很火:移民後,為什麼一定要融入洋人圈?

他認為:也許 " 不互相融入 " 恰好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呢?也許 " 不融入 " 才是一種 " 最融入 " 的方式呢?

他說,洋人圈也不是那麼完美,比如大麻、毒品橫行。

隨著通信越來越便捷,中國的經濟輻射圈也越來越大,海外華人逐漸有瞭新的選項,那就是繼續呆在華人圈,並同祖國文化圈保持聯系。

這個狀態下,即使出國移民瞭的華人,也可以繼續與中國有密切的聯系;中國經濟崛起,海外華人圈的收入也隨之提高,最終華人圈與洋人圈的收入差距縮小,華人們也就沒必要在兩個圈子之間糾結瞭。

作為一個在海外生活瞭十幾年的華人,我對這位作者的描述還是深有體會的。就拿巴黎來說,目前大約有 13 區、美麗城、北郊華人貿易中心等幾個 " 華人圈 ",按慣例稱為 " 中國城 " 或者 " 唐人街 "。

在華人圈裡,不用說一句法語也一樣正常生活。同時,這些華人圈還促進瞭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

但是,華人在海外,畢竟生活在別人的國傢。誰也不可能在自己的 " 小圈子 " 裡獨善其身。

在全球向右偏,中國迅速崛起的大環境下,海外華人在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還是要想辦法維權。好在,海外華人的靠山——自己的祖(籍)國越來越強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