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而且以兒童得病最為普遍,在得病後患兒會出現一系列的癥狀,我們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特別是及時合理的治療很關鍵。
什麼是腸套疊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最多見於嬰兒期,以 4~10 個月嬰兒多見,2 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
小兒腸套疊的類型
1、小腸型:空腸、回腸是小腸的兩個重要段落,因此就像自由組合一樣,此處的腸疊套,會有空腸和空腸嵌入、回腸和回腸疊套、空腸和盲腸嵌套。
2、回盲型:急性腸疊套的一個元兇就是回腸和盲腸的嵌入,以腸瓣為嵌入點。
3、回結型:結腸從回腸的末端套入,但是闌尾不進入。
4、多發型:在一段腸管的不同位置出現多個疊套現象。
小兒腸套疊的危害
1、中毒:腸套疊剛顯現的時候,孩子沒有可怕的癥狀,如果病情被忽視瞭,腸壁會出現壞死等癥狀,此時他們全身機能會紊亂,一些寶寶會出現高燒、脫水等,中毒現象會發生,甚至寶寶生命也受到威脅。
2、後遺癥:幼兒腸道出現套疊現象,如果就診不及時,可能會給以後的生活留下隱患。疊加的腸壁血流難以流通,時間久瞭,可能壞死或者穿孔,進而引起腹膜炎的出現,即使寶寶日後緩解瞭這些癥狀,一旦病毒入侵,也有復發的可能。
3、死亡:腸套疊的診斷具有時間性,延誤診斷及治療,被套疊部分的腸壁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使腸壁發生環死、穿孔,導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兒腸套疊的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與禁忌證:腸套疊病程不超過 48 小時,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及離子紊亂,無明顯腹脹者均可采用三種灌腸療法。禁忌證為:
①病程超過 2 天以上,全身情況顯著不良者,如嚴重脫水,精神萎靡,高熱或休克等癥狀者,對 3 個月以下嬰兒尤應註意;
②高度腹脹,腹部有明顯壓痛,肌緊張,疑有腹膜炎時,X 線腹部平片可見有多數液平面者;
③套疊頭部已達脾曲,腫物硬而且張力大者;
④多次復發疑有器質性病變的腸套疊;
⑤小腸型腸套疊。
(2)B 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在 B 超熒光屏上可見 " 同心圓 " 或 " 靶環 " 狀塊影逐漸向回盲部收縮,逐漸變小,在回盲部常規采用縱斷面觀察,由於水壓增加,盲腸內無回聲液性暗區逐漸增大,腫塊影由大變小,套疊塊影稱為 " 半島征 ",隨著復位的進展,這個 " 半島 " 由大變小,最後通過回盲瓣突然消失。在此瞬間,液體急速通過回盲瓣進入回腸。
復位成功後可見盲腸和末端回腸腸壁影像清晰,水腫的回盲瓣呈 " 蟹爪樣 " 運動,末端回腸水腫明顯,其縱斷面呈 " 溝壑樣 ",橫斷面呈 " 銅錢樣 " 改變均可以證明腸套疊已復位。此種方法復位成功率達 95% 左右。復位常用壓力為 6.65~12kPa(50~90mmHg),註水量在 300~700ml 左右。復位中註水量與壓力成正比。本法優點是避免 X 線的影響,而且是無損傷性治療,整個復位過程均在醫師直視下進行,可隨時觀察到病兒病情及腹部體征的變化,及時處理。
對上述三種灌腸復位,對肯定腸套疊已完全復位應作如下觀察:
①拔出氣囊肛管後小兒排出大量帶有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黃色糞水;
②病兒很快入睡,無陣發哭鬧及嘔吐;
③腹部平軟,已觸不到原有腫塊;
④灌腸復位後給予口服活性炭 0.5~1g,如經 6~8 小時由肛門排出黑色炭末,證明復位成功。
2、手術療法
如發生腸壞死,或者灌腸復位未成功,均應采用手術治療。
嬰兒腸套疊在建國初期均采用手術治療,死亡率高達 20%~30%。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近十年來采用 B 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治療腸套疊,使其復位率達到 98% 左右,絕大多數病例避免手術治療,使腸套疊病死率大大降低。中國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 1982~1985 年共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 927 例,手術 93 例,手術後死亡 2 例,均伴有腸壞死、休克。手術死亡率為 2.1%,占腸套疊總數的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