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10 年前的戰神 GT-R 是這幾位大佬弄出來的

08-31

日系超跑,日本人最喜歡的就是把自傢最強的戰車用三個字來命名,比如 LFA、NSX,還有還沒完全出生的 RX9,當然少不瞭大傢夥喜聞樂見的東瀛戰神 GT-R 瞭。但說起 R35 GT-R 這個名字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認識瞭他都已經 10 年瞭,但 GT-R 這三個字母可以說是活瞭多久就火瞭多久。

平時大傢在路上看到那四顆圓圓的紅圈的時候都會想著去挑逗一下,甚至最近很火的節目《中國有嘻哈》也要來參一腳,第一期裡要 " 背大鍋 " 的字幕組看到瞭也要來 diss 一下 GT-R(即便 R35 GT-R 已經脫離瞭 Skyline 車系,成為日產的一個獨立車系,但我想在一部分人眼裡它還是臺正兒八經的 Skyline)。

其實說到 GT-R 這輛車,網上已經有很多文獻都印著它的戰名瞭,再去考古歷代的車型就顯得沒多大誠意,所以我們直接從每個與 R35 密不可分的大佬們出發,聊一聊這輛車為什麼值得大猩猩 Jeremy 開著他去和日本的新幹線鬥一波。

日產隊長 Carlos Ghosn

R35 的誕生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一場 10 億美元身價的企業進行的一場數百萬美元的豪賭。擁有 80 年驕傲歷史的日產當時是全球第六大汽車制造商,但在 1999 年卻瀕臨破產的邊緣。負債高達 200 億美元和一堆過氣滯銷的汽車。那是日產相當黑暗的歲月,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令人尊敬的品牌,卻沒有市場所需的產品和技術。

而這一切的終結都來自於一個讓日產起死回生的外國人—— Carlos Ghosn,他也是能讓 R35 順產的終極大佬。而他對這臺 GT-R 也隻有一個句話 :" 我絕不妥協,我也不管這會花費多少時間,我就要一輛性能極度炸裂的車子 "。但他說出這句話可不是一點壓力都沒有的,因為如果項目不行瞭,公司不僅要凈賠數百萬美元,還會再次成為業界的笑柄。

黎巴嫩裔的 Carlos 擁有法國與巴西的雙國籍,他裁員並且關閉工廠,還成功地把汽車銷售出去,兩年內就將 200 億美元的負債轉化為 27 億美元的盈利。這是商業史上最戲劇性的逆轉,Carlos 拯救瞭日本標志性的企業並成為瞭 " 日本隊長 " 般的國傢英雄。

但關於 Carlos Ghosn 如何在兩年內完成虧損兩百億轉盈利的日產復興計劃的,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贅述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入手一本《一個成本殺手的管理自白》,相信裡面的內容可以給到你答案。

戰神之父水野和敏

其實大傢都註意到瞭 GT-R 的性能可以比肩各大超跑,但售價卻十分的 " 親民 ",那他的成本是怎麼控制的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與買菜車共用一條生產線。

研發 GT-R 這類向世界最好的超跑品牌挑戰的性能車這是個很大的牛皮,因為登上這個擂臺的入場費很高,失敗的成本也很高。Carlos Ghosn 對於這次任務,心中隻有一個人選,那就是首席工程師 Kazutoshi Mizuno(水野和敏)(也就是被稱作戰神之父的那個人,不過現在納智捷把他挖走瞭)。他有著 40 年賽車工程師,車隊總監以及汽車設計師的經驗,而正是因為這些關鍵的經驗才創造出瞭這臺革命性的超級跑車,水野也因此成為瞭 GT-R 教父。

為瞭使成本壓縮至十萬美元,它需要重新考慮超跑的制造方法。人們常常誤解高性能車需要手工打造,但水野完全不同意這個看法。這就意味著 GT-R 是一款在生產線上生產的量產車,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個大膽的想法,因為超跑的每個部件在高速下都要暴露在極端的工作環境下,因此需要及其精準的組裝,若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位於東京北部 80 公裡處的 Tochigi(栃木)是日產頂尖的組裝廠,這裡的占地面積大約有 600 個足球場那麼大。這個工廠每天能生產 1000 輛汽車,同時在生產線上的每 7 輛車裡,就有一輛是戰神 GT-R,這個日本汽車工業的典范由制作買菜車的同一批人組裝。從頭至尾打造一輛 GT-R 需要 60 個小時,每 24 小時就有 25 輛 GT-R 下線出廠。如此高效的生產方式,也難怪 R35 可以這麼成功。

雖然說 GT-R 的生產走的是流水線大大降低瞭成本,但有幾個部件確實是需要手工打造的。因為制造一些類似於引擎之類的核心部件,就必須去調整運轉部件的關鍵間隙的誤差要在百分之毫米以內,空隙過大或過小都會連累到引擎的性能,自動化的生產線則做不到這等般的高精度瞭。這時候就需要人工手動地去測量並制作瞭。

手工打造引擎

GT-R 上搭載著一臺 250 公斤的 VR38 引擎,而這個也是日產制造過的最有力的量產引擎,3.8L 545 馬力讓這輛車從靜止到時速 100 公裡隻需 2.8 秒(嗯嗯,在 3R 模式開啟的情況下)。

引擎是在東京 30 公裡以南的 Yokohama(橫濱)制造的。每具 VR38 引擎都是手工打造的,因為高性能引擎無法走流水線這條量產的路。打造一臺 VR38 需要 13 位說日文的匠人的工程師工作 4 個小時,與其說是生產制造,還不如說是在進行藝術創作。

雖然這臺手工打造的引擎很給力,但首席工程師水野選擇 V6 引擎是因為尺寸問題,而不是他的性能問題。V6 引擎相比較其他 " 大排 " 會比較小巧,放在車上可以達到完美的前後 50:50 的車重比。把引擎和差速器這兩個最 " 肥 " 的部件分別置於前後,水野把 GT-R 達成瞭這個黃金比例,而這種平衡可以帶來精準的操控。

手工打造變速箱

位於東京以西 270 公裡處的名古屋(Nagoya),在這裡的愛知縣喜界廠是 GTR 變速箱的組裝室,一個通往航天級幹凈的區域。這間房間的壓力要保持比外界高去確保空氣和污染物會時時往外流。一如制造引擎那樣,變速箱的制造也是由一群大師級的工匠進行手工打造的。

這個 6 速變速箱在當時的也是頂尖科技,它是全球首款獨立式後置雙離合變速箱。雙離合變速箱表示一個管是奇數擋,一個管是偶數檔。擋你排進奇數擋,下一個偶數檔已經等待就緒,這就是 GT-R 的換擋速度隻需 0.2 秒的原因。

開掛般懸掛系統

解決瞭動力單元的問題後,讓 GT-R 最終成神的是這個開掛般的懸掛系統。

GT-R 的懸掛優勢首開全球先例,它能檢測到全車配重。行車電腦每百分之一秒就會調整懸掛系統,甚至會把駕駛者的體重也算進去,這能使四輪實現最大抓地力。

完美世界裡,在剎車、加速和過彎時,四輪的負重或抓地力都是均等的就達到瞭最理想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日產要在研發非對稱性懸掛系統用來修正前後車身的配重比,確保任何負載時都能把重量均勻分配到四個輪子上。

高達之軀中村史郎

Skyline GT-R 成為日本傳奇,在動漫產業裡備受推崇,甚至被描述成戰無不勝的英雄賽車。

對於設計總監中村史郎來說,GT-R 的特殊的文化地位必須要在造型上體現出來。他必須是獨特的日本超跑,他不想做山寨版的法拉利或保時捷,他要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

西方的超跑有弧度,順滑和流線的車身,而 GT-R 的車身則完全不同,方方正正有棱有角。這種有棱角的設計來自日本另一漫畫創作——高達!這個來自漫畫機器人的陽剛造型或許不該是註重空氣動力學的超跑造型,但每個大膽的造型都能引導氣流通過 GT-R 剛猛而有效率的車身。人們傾向於認為箱式車身不利於空氣動力學,但不是這樣的。

一般傢用車的風阻大約在 0.35 左右,但另各位專傢都大跌眼鏡的是棱角分明的 GT-R 的風阻系數僅為 0.26,而這一個數字也是 R35 剛出來那段時間裡風阻系數最低的量產車。

索尼大法山內一典

行車顯示屏提供車輛行駛時的細節信息,對 GT-R 這種性能車也是挺重要的一點。為瞭設計好這個顯示屏,水野找上瞭一位他的老友—— Kazunori Yamauchi(山內一典)。選到這位大神其實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選擇,因為山內不是汽車設計師,也不曾在汽車公司工作過,但車迷玩瞭很多遍的遊戲 "GT(Gran Turismo)" 就是這位大佬創作的。

這款遊戲用超寫真的方式模擬駕駛數千款車,裡面也包括瞭歷代的 GT-R,目前《GT 賽車》系列全世界銷量已突破 7000 萬套。《GT 賽車》所獲得的成功使山內一典成為當今遊戲界頂尖制作人之一,更由此晉升 SCE 公司副總裁。

當然瞭,世界上並不止日產一傢有著 GT-R,包括麥克拉倫也有著自己的 P1 GT-R,最後,自然少不瞭那臺 " 原諒色 " 的梅奔 AMG GT-R 瞭,而這幾輛車我會分別單開一章聊聊另外的這幾輛 GT-R,這也是後話瞭。

但對很大部分人來說 Nissan GT-R 生而就像《頭文字 D》裡的阿樹一樣,買個奔馳加個勞力士都不換的戰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