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中國汽車市場不成熟,這種不成熟的核心,在於中國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觸汽車,對很多東西完全沒有概念。諸多需求歸結到底,其實屬於 " 偽需求 ",或者對當中利弊沒有正確認知。不過去到現在的 90 後,父輩已經擁有過汽車,拿完駕照還會拿父輩的車來練手。於是很多 90 後在買車那一刻,已經或多或少積累瞭一些對車的認識。最典型的一點,很多 90 後買車不再盲目求大,而是會去考慮自己用起來方不方便,這個算是新買傢進步的表現。
車身尺寸跟日用使用靈活度,無疑有很大的相關性。例如看到有人自己開奔馳 S 級,而不是讓司機代勞,我真的一點都不羨慕,覺得至少在開車這件事上,我比他幸福太多。可是 " 大車 = 難開 ",這個又不能當公式來死記硬背,例如我們最近開過的大眾途昂。在開這臺車前,會預設很大的心理壓力。可是開起來後,發現這臺車靈活到不得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蘭達,比途昂小瞭一大圈,但漢蘭達要小心翼翼地轉彎。用你平時開慣轎車的節奏來入彎,漢蘭達側傾會大得嚇人,生怕再快下去真會翻個腳朝天,中間忍不住點腳剎車來減速。途昂完全沒這方面的問題,加之大眾系車有個一貫優點,就是視野非常通透,當你能把周圍情況看清楚,駕駛緊張感很容易得到舒緩。
本以為在狹窄的地下車庫,能讓途昂這臺巨無霸露陷。可是途昂在方向打盡時的最小轉向半徑相當小,車庫轉窄彎依然很靈活,這是讓我們驚訝不已的情況。我們編輯部曾討論過,覺得可能跟轉向輪的擺角有關。途昂車頭非常寬,橫置個 V8 都沒問題,使得前輪能把左右擺角做得很大。想起之前在觀點裡談過,為何豪華車喜歡用後驅?除瞭平臺傳承、固有認知等原因外,很重要的一點,豪車的長度往往超過 5 米,後驅車一般會將發動機縱向佈置,縱置意味著能讓出更多橫向空間給前輪做擺角。
豪華車中,也有用前驅的另類,例如奧迪和沃爾沃。翻看我們在 2009 年的沃爾沃 S80L 車評,裡面就提到,這臺車在掉頭時,需要耐心地多打幾把方向盤,說明大車用前驅是件很蛋疼的事情。不過去到現在的 S90,雖然橫置佈局繼續保留,但由於發動機全線四缸化,沃爾沃 S90 的情況跟途昂類似,車頭有更多寬度留給前輪設計擺角。實際上,這代 S90 開起來真是靈活到不得瞭。奧迪 A6L 開起來也有與體型不相符的靈活,奧迪轎車都是前驅的底子,發動機卻是打豎來擺。縱置擺放除瞭能讓配重分配更合理外,前輪擺角也能做到像後驅車一樣大。
以上提到的沃爾沃 S90 和奧迪 A6L,屬於從機械佈局層面來解決問題。現在也有像寶馬 7 系、凱迪拉克 CT6 等車型,直接用後輪轉向這類黑科技,低速時讓後輪往相反方向盤擺,減少大車在低速騰挪時的累贅感。說起凱迪拉克 CT6,想到關於 " 大車感 " 另一層面的問題,就是視野。前面提到的途昂和 A6L,都是視野超好的典型例子。凱迪拉克 CT6 把窗線設計得很高,視野不那麼通透。縱然這臺車用全鋁車身輕量化,和有四輪轉向加持,但很多時候車沒投降,人先認輸,因為看不清。
談起美國車的視野,還想到雪佛蘭 Camaro 和福特野馬。現在野馬已經成為街車,原因很簡單,平行進口才 30 萬出頭,能買到如此拉風的車,車盲看到車標,分分鐘誤以為是臺法拉利 …… 事實上,野馬這臺車在城市真不好駕馭,不是說它的性能有多猛,它隻是臺雙門轎車罷瞭。問題在於野馬的視野非常狹窄,加上車身比例特殊,上盤橋的時候,兩側的道路畫線很難看到,有時真沒把握自己的車身是否已經跑 " 出界 "。雪佛蘭 Camaro 也是同樣癥狀,記得去年在上海駕駛,市區簡直抓狂,可是去到寬闊的賽道,一切豁然開朗,懷疑是不是換瞭一臺車。
視野其實是件非常要緊的事情,它在每次開車時都會對駕駛者產生影響。還有一個關於視野的極端例子,就是編輯部租瞭臺大通 G10 去旅遊。這臺車跟途昂一樣,都是意料之外地容易開,懸掛有足夠的硬度來支撐車身,轉彎不會左搖右晃,這點比別克 GL8 好太多。關鍵這臺車坐姿非常高,左右看去,貌似比公交司機坐得還高。這臺車在市區開,分分鐘比法拉利要快,因為能提前看到前面的車流構成,可以很清晰知道哪條車道可以走得更順。當然啦,不提倡開大通 G10 來代步,地下車庫分分鐘把車頂給蹭掉。
扯得有點遠,什麼 Pony Car 和 Van 都跑出來瞭。上文舉瞭很多大車不難開的例子,可是它們大多是高端車。高端車通過後驅,或一些特殊機械佈局,不難抵消車長帶來的不利影響。當然啦,有時車長是個無解題。例如有些不規范的路邊位,前後本來就不超過 5 米,這時神仙也幫不瞭你。其實最尷尬是一些非豪華車,成本有限卻有著較長的車身。最典型就是前陣子被陸續引入的 B+ 級轎車,在原有 B 級車基礎上強行拉長,使得轉彎半徑變得非常大,例如福特金牛座和日產西瑪。
包括我自己的雅閣,在道路上確實很靈活,但在停車場,遇上兩邊較窄的直角彎,需要預早很多來打方向。在倒入垂直車位時,容易出現已經把方向打盡,眼看能把車拐進去,可實際發現倒車半徑太大,需要再往前一把,多倒一手才能進去。剛買車時,比較多這種尷尬,當時同事笑我技術不到傢。最近來瞭臺雅閣混動長測車,他們開過之後,都開始承認這臺車轉向半徑確實大。
不過開瞭一段時間後,我已經練就 " 偷空間 " 思維,路口掉頭要迅速將方向盤打盡,力求全程用這臺車的最小轉彎半徑來過,將每寸空間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停垂直位時,把車往斜前方多開一段距離,留更長距離給車尾調整軌跡 …… 不過嘛,雅閣在公路上,倒是沒什麼可投訴,視野通透加身段靈活。去到路上,反而是凱美瑞大車感更強,主要是方向盤比例很慢,慢得來指向還很虛。可見,評價一臺車的靈活感,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日常道路,另一個是真正考究 " 最小轉向半徑 " 指標的停車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