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想聽一句贊美,怎麼就那麼難?

10-25

看點    " 鍵盤俠 " 是網絡上的一類人,他們發表抨擊別人的言論,卻極少站在別人角度上考慮問題。這種現象不隻存在於網絡,就算是在親密的關系裡,贊美也是個稀缺品。傢庭教育中,傢長出於用 " 知恥而後勇 " 來激勵孩子上進,和 " 防止孩子驕傲自滿 " 的用心,把孩子和 " 別人傢的小孩 " 對立起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些嚴格價值觀仿佛要把人變成中庸的機器。但是,死板的守則和流水線隻能造出縮手縮腳、千人一面的螺絲釘,傢長要做的是," 我瞭解你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能看到你的好。"

註:本文轉自 "vista 看天下 " 微信公眾號(ID:vistaweek)

文丨賈小凡     編輯丨李臻

被苛責的小女孩

最近,有個名叫陳安可的中國小女孩從海外火到瞭國內。

這個鋼琴小神童,去年就在美國的節目中震驚四座。這次在澳洲的節目裡,這個古靈精怪的 6 歲小姑娘又因為自己的天馬行空,讓主持人大叔和翻譯小哥哥都快鎮不住她瞭。

在這段視頻裡,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看到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小機靈。

陳安可就和一年前成名時一樣,面對臺下烏泱泱的外國觀眾,一點都沒有怯場,一雙好奇的眼睛瞪得圓圓的,臉上一直掛著天真的笑容。

左圖是陳安可在這次的節目裡和主持人對話,右圖是她去年在節目裡邊彈鋼琴邊和觀眾交流

雖然不懂英語、交流隻能靠小哥哥翻譯,陳安可卻一直笑瞇瞇地和主持人有問有答,時不時在沙發上笑得仰過去。

說著說著更是突然放飛自我,點評起主持人大叔的鼻子和我們中國人不太一樣,胡子也是白白的。小姑娘的思路就像脫韁的野馬,主持人和臺下的觀眾都被她逗得前仰後合。

去年在 NBC 的節目裡,陳安可就是這樣的小機靈鬼瞭。不僅笑瞇瞇地有問必答,還連珠炮似的追問翻譯姐姐 " 我說瞭鋼琴怎麼沒給我翻譯 piano 呀 ",差點把小姐姐逼 " 瘋 "。

被主持人誇瞭裙子好看的時候,也一點沒有我們接受誇贊時容易有的扭捏,特別明媚地回答瞭一句:thank you!

她聊天的時候是個活潑的小機靈,彈起琴來卻是一副酷酷的認真樣,渾身都是在六歲孩子身上少有的專註和嚴肅。以至於好多網友看瞭都感嘆:" 都是六歲,回頭看瞭我沉迷農藥的弟弟,唉…… "

所以,這樣的一個孩子會在國內引起關註,實在是太正常瞭——

當我們的傳統教育擅長培養靦腆安靜、守規矩的小朋友,當大人自己都常常不能在公眾場合毫不緊張地和人互動,一個落落大方毫不怯場、動若脫兔靜若處子的小天才,真的是個非常少見的中國小孩。

然而奇怪的是,這麼珍貴的特質,卻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得來。

在很多人感嘆小姑娘的天真和靈氣時,另一種聲音卻顯得格外刺耳:這孩子,坐沒坐相一直亂動,還評價人傢長相,說話時還伸手指,傢教沒教好吧。

明明是一場參與者都挺高興的聊天,看客卻不僅從小女孩的臉上解讀出瞭戲謔這麼復雜的情緒,還發出瞭擔憂的感慨:可別長成沒情商的謝爾頓式天才哦。

總之說來說去就是,我知道這孩子有天分,但實在是看不下去她 " 沒傢教 " 的樣子,傢長也不管管," 這會毀瞭她的 "。不行,一定要說出來警醒一下大傢。

可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孩,說得再難聽也不過是沒有在社交時做得滴水不漏罷瞭。在有些人眼裡,她這份難得的天馬行空不僅沒被珍視,還被上綱上線地斥為沒教養?

可能這些人都是 " 教養神教 " 的忠實信徒吧。

大人到底要怎樣才滿意?

如果你覺得陳安可被 diss 得有點 " 冤 ",那麼莫名其妙遭受非議的還不止她一個孩子。

另一個被苛責的,是來自香港的 9 歲女孩譚芷昀。

譚芷昀是因為參加《美國達人秀》唱歌而火的。會唱歌的小孩不少,觀眾也各有喜好,但聲音清澈、爆發力強、臺風穩健的小姑娘怎麼說也值得一聲稱贊,至少《美國達人秀》的整場歡呼和評委的全部 PASS 可以說明些什麼。

可是這個優秀的小歌手也遭到瞭不少成年人的非議。先是香港媒體指責她爸爸機械訓練她歌唱、拿她當搖錢樹,以及譚芷昀自己唱歌也像機器人一般毫無感情。

可是一個 9 歲的孩子,技術上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為什麼要苛求她個位數的年齡能讓她體會並傳達那麼復雜的感情?

再是火到瞭內地之後,有些網友的眼光也是苛刻得很。

穩健的臺風和小大人的氣質被貶低為做作、過於成熟、不像個孩子……最後下結論," 小孩子還是單純一點好 "。

這倒有意思瞭——一邊,陳安可因為不受約束的古靈精怪而被嫌棄 " 傢教不好 ";另一邊,譚芷昀接受瞭刻苦的訓練,展示出乖巧的模樣和超越瞭年齡的穩重氣質,卻又被詬病 " 失瞭孩子的純真 " ……

可是,她們真的都還隻是生長姿態各異的孩子啊。看到一個在某個方面很優秀的人,善良地贊美一句而不是用視力 5.0 的苛刻去挑三揀四,有那麼難嗎?

永遠站在評判制高點的大人啊,到底要怎樣才滿意呢?

" 贊美缺失癥 "

其實你我都知道," 比起優點,更容易看見他人的缺點 " 這種事,在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

有那麼一類人(數量並不算少)形成瞭一種習慣:不管看到瞭什麼,首先想到的是 ta 有哪 10% 做得不是完美無缺,卻對那已經足夠得到稱贊的 90% 非常吝嗇——

朋友圈裡看到女生好看的自拍,比起發自內心地承認她漂亮,更喜歡嗤之以鼻:修圖修瞭倆小時吧?

看到同學西裝革履地參加這會議那會議,走精英路線,比起肯定他確實很能幹,更喜歡翻個白眼吐槽:不就是些虛偽的社交場合和嘴炮嗎。

看到小朋友向老師表達好感和關心的事情,先想到的不是孩子很懂事、師生關系融洽,卻是 " 這麼小就當馬屁精瞭 "。

等等等等。

比起真誠地欣賞別人,更容易真情實感地強調不足。是因為嫉妒嗎?是非要踩著別人的光芒才好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嗎?

反正不管怎樣,唯一肯定的是沒人會承認自己很難心平氣和地贊美別人的成功和優點,因為那樣好像就默認瞭自己的不行。

就算是在親密的關系裡,贊美也是個稀缺品。

一方面,是我們明明想誇,卻又嫌贊美的話太矯情、肉麻。它就像不肯出嫁的大姑娘,死死地把在嘴邊兒。有時連我們自己都疑惑,想誇別人怎麼就誇不出口呢?

所以親密關系給自己找到的出口就是化感情為毒舌。相比較贊美,我們更習慣把 " 能無情吐槽 " 當成真感情的標志,比如在 " 閨蜜買瞭新裙子 " 這個場景裡,你覺得哪個反應更像是真正的好朋友?

A、" 哇,這條裙子真好看,特別襯你,你眼光真好,好會挑啊!"

B、" 珍惜你能穿進這條裙子斬男的時光吧,肚子都快比胸大瞭。"

在現在的認知裡,A 的贊美就像虛假的塑料花情誼,B 的吐槽才是真交情的證明。伶牙俐齒的表面下,其實是一張說不出誇贊的笨嘴。

另一方面,我們本身其實也羞於接受 A 這樣的直白贊美。

想象一下,要是哪個朋友熱情似火地誇你今天發型真好看、你這雙球鞋真酷炫、你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好多人得愣一下,老臉一紅連忙謙虛地表示 " 哪裡哪裡 " 吧。

大大方方地表達和接受贊美,從來就不是中國人的社交常態。

所以,也許我們都或多或少地得瞭 " 贊美缺失癥 " ——無論是容易用苛責的眼光看別人,還是不擅長在親密關系中表達、接受稱贊,真誠的 " 贊美 " 這東西在人際交往中都少得不正常。

那些跑偏的贊美

不過,我們的社會裡也不是一點對他人的贊美都沒有。隻是某些熱情洋溢的聲音,卻讓人對贊美的本質更迷惑瞭。

比如有人不惜動用全部辭藻去維護底子一般、水平堪憂的美妝博主,義憤填膺地誇她:小姐姐五官敲好看,瘦下來一定美美噠;你們有什麼資格說她難看,她胖吃你傢米瞭?

轉臉就到網上憤憤地敲下:范冰冰外網未 PS 照留出,照騙可以蓋章瞭!王祖賢臉上那麼多硬傷,不懂為什麼吹那麼高!劉亦菲也就是個路人吧,我身邊一抓一大把!

再比如有人看到哪個外國人說瞭兩句中文,就恨不得為他頒發中文十級的證書:天啊為這個中文水平打 call!小哥哥學得好用心啊!

轉臉就對節目裡、新聞裡那些努力用英語對話的中國名人開炮:這麼簡單的對話都說得磕磕巴巴,中學英語課被狗吃瞭嗎?

兩廂對比下,那些滿溢的誇贊,真的是積極看待事物的心態嗎?未必,大概隻是居高臨下的憐憫罷瞭——

願意誇那個相貌平平的博主,是因為她沒我好看啊;

願意誇那個說幾句中文的外國人,是因為我天生就掌握瞭這麼難的語言比他強啊;

而在失去瞭優越感的對象面前,自然又恢復瞭嚴苛的挑刺狀態。

" 捧弱踩強 " 的奇怪心態裡,看上去很多人都熱情洋溢地贊美他人,說到底根本不是真誠地發現瞭誰的優點並且欣賞它,隻是本能地站在優越的高點上播撒同情,用另一種踩著別人的方式獲得滿足感。

也許他們還覺得自己寬容而善良,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殊不知這為瞭滿足一己私欲的所謂贊美隻是再一次證明瞭,真誠的誇贊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多稀缺。

討厭的大人是如何煉成的

可是追根溯源地想想,當一代一代人都在缺乏贊美的環境中成長,他們長大後又怎麼會大大方方地欣賞別人呢?

這兩年流行的一個名詞——打擊式教育——大概要背一些鍋。

對於這件事,許許多多的人都曾對這樣一條微博產生共鳴:

據 @神貓羅尼休 的講述,她初中時當著很多親戚唱一首自己練瞭很久的歌,沒想到得到的卻是媽媽的一盆冷水:高聲說,唱得真難聽。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大人都是這樣一種潑冷水的存在:你興致沖沖地做瞭點什麼事,首先被他們拎出來的重點卻是你在這件事裡做得最不好的地方,批評和不滿總是大於鼓勵和稱贊。

就連考瞭一次一百分,得來的都不是傢長的稱贊,而是 " 一次滿分說明不瞭什麼,次次都考滿分才是真本事 "。

也許傢長是出於用 " 知恥而後勇 " 來激勵孩子上進,和 " 防止孩子驕傲自滿 " 的用心,可是他們卻沒想到,在負面的回應中長大的人,也學會瞭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從來都不瞭解慷慨地贊美和大方地接受贊美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樣的潛移默化也不能全怪罪傢長,更有全社會對 " 標準 " 的熱烈追求在幫每一個人戴上苛刻的眼鏡。

傢長總把我們和 " 別人傢的小孩 " 對立起來,也無非是遵循著社會默認的 " 各年齡段做人守則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長成 " 該有的樣子 "。

因為這是一個容錯率很低的社會,各個人群都有一套必須遵守的模板,一代一代人都是在這樣傳承的價值觀中中長大——

你是個孩子,你不能太活潑,也不能太害羞;

你是個女孩子,你不能太剽悍,也不能太內秀;

你是個男孩子,你不能太文靜,也不能太調皮;

你是個學生,你不能不好好讀書,也不能成瞭書呆子……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些嚴格價值觀仿佛要把人變成中庸的機器。

我們在這樣的束縛中長大,也在這樣的束縛中被潛移默化。當我們終於成瞭手握評判權力的一方,我們也不知不覺戴上這套評判的眼鏡,就像自己看到、聽到、體會過的那樣——

習慣於打擊,習慣於挑刺,習慣驅趕所有人都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被捏成符合設想的形狀,並且從中獲得一點 "ta 這個殘次品沒我標準 " 的優越感。

可是,死板的守則和流水線隻能造出縮手縮腳、千人一面的螺絲釘,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打破陳規,真誠地欣賞別人的不同?為什麼就不能平等地看待別人的特質,並且承認不同的特質各有各的好?

說到底,也許我們真正渴望的誇贊不是別的,隻是一句大聲而真心的:你這個樣子和別人不一樣,但我能看到你的好。

相關閱讀

發聲即維權?讓孩子學會正確地 " 批評 ",也是一種可貴的軟實力

全球單項獎金最高的教育獎得主說,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其實,最可能影響孩子成功的後天因素是它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傢隊總教練、

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

給中國小學生帶來一門別具一格的

《魔法算術》

練習初步數學思維,

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不讓孩子成為解題機器、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