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固化那麼可怕嗎,可是“寒門”出瞭“貴子”又怎樣?

08-03

看點 " 寒門難出貴子 " 成瞭 " 階層固化 " 的代名詞。美國阿勒根尼自由文理學院(Allegheny   College)歷史系副教授伍國在下文中重新審視的這一問題。他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當中,一旦說到 " 向上流動 ",人們本能地就會想到 " 升官發財 "。而成功的定義遠遠不止一種。況且,真正傑出的人才,是什麼也擋不住的,更不是 " 名校 " 所能定義的。

文丨任子昂   編輯丨李臻

從某個時候起," 寒門難出貴子 "," 階層固化 "," 向上流動堵塞 " 成為一個時髦話題。有的人把這個論調搬到美國,提出美國的名校錄取的學生中大多數其實出自富裕傢庭,父母平均花費 40-50 萬美元在大學之前全面培養孩子,也即美國絕如想象中那樣平等。有人提出擔心,向上流動的通道堵塞會帶來社會不穩。

我想,是否可以換個角度,來重新審視一下,看它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在對 " 寒門 " 和 " 貴子 " 的討論中,僅這兩個詞語的存在和反復使用,就已經註定討論者內心接受瞭世界分成 " 寒門 " 階層和上流社會兩個部分這一前提,而唯一關心的隻是 " 寒門能不能出貴子 " 這個問題,也就是就窄化到瞭關註底層社會中有潛質的精英分子能不能進入到已經制度化的精英階層,但與此同時,底層社會中絕大多數默默無聞的非精英人群的命運,反而不受關註瞭,因為註意力已經集中在少數精英分子能否改變個體命運這個問題上。

" 寒門 " 的少數精英分子即使成瞭 " 貴子 ",除瞭改變個人命運,帶來傢族榮耀,證明社會上還能允許 " 上升 " 以外,有多大的實際社會意義呢?

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容許寒門子弟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階層,而關於寒門一躍成為高門的想象和描述也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通過科舉成功的比例並不樂觀。按照艾爾曼在《劍橋清中前期史》中的估計 , 1700 年(乾隆年間)的中國,秀才有 50 萬人,當時人口總數約二億 ,即使隻按男性人口估算,秀才也隻占總人口的千分之五。

不過秀才是做不瞭官的,做官至少要是舉人。考出舉人的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會開考,每輪通過人數大約在 1000 到 1700 人之間。

另一個資料,1765 年,全國有 1290 人考中鄉試,成瞭舉人。按這一數字,秀才成為舉人的比例是千分之二。范進中舉,是明朝故事,但道理大致不差,是該高興得發瘋的。

乾隆皇帝一次自己說,十年內的三次鄉試,加上一些特殊原因另外加考,產生大約 5000 舉人,但這些人中,隻有不到 500 能真正被任用,其他成為候補,有的竟要等 30 年才能輪上個職務。舉人再往上,要去北京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有一年有 5,059 人去考,通過瞭 217 人,比例是百分之四,而這群人中 , 分配瞭工作的隻有 78 人。這一輪考試再經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式產生的進士,人數平均每屆 300,每年 100。

清代 268 年的歷史,產生瞭 26846 個進士。據 Charles Hucker 研究,明代進士人數平均每年 90。看來,明清兩代進士的產生平均每年在 90-100 人。在這些人中,再把來自富有傢庭,官員傢庭的 " 二代 " 們除掉,可以想象,在人口總數中占比幾近於無的 " 寒門貴子 " 的 " 向上流動 ",對於絕大多數日復一日務農,當兵,服役,納稅,餓肚子的寒門普通農民來說,究竟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這部分向上流動成功的人,和他們來自的階層會是什麼關系呢?

一方面," 貴子 " 通過後天的教育,價值觀念,興趣愛好,人際交往,師生關系形成對精英統治階層的認同和依附,必然自動加入到精英的 " 被發明的傳統 " 或者某種 " 慣習 " 中。他們的私人利益,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最終不可避免地將背離自己所來自的 " 寒門 "。雖然他們都是 " 農民的兒子 ",但他們的成功,並不可能解決絕大多數農民面臨的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統治階層通過這種占人口總數比例極少的 " 向上流動 " 確保自己有忠心耿耿的新鮮血液補充進來,從而維持瞭一種總體上並沒有根本變化的 " 超穩定結構 ",也造成一種努力會獲得回報," 書中自有黃金屋 " 的假象。而在普通農民一方面,他們所追求的,並不是有個別子弟幸運地加入瞭統治階層(他們自己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不過是統治階層遵循基本的道義經濟原則,讓與 " 向上流動 " 根本無緣的他們活下去,並且可以比較合理地解決糾紛和沖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農民照樣騷亂,起義。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受過教育,想成貴子不成功,胃口又被吊高瞭的小文人,恰恰成為導致不穩定的最大催化劑。存在科舉考試制度這個開放的 " 上升通道 " 的古代中國,並不比沒有科舉的其他前現代社會,比如德川時代的日本更安定。

也就是說,隻要一個社會存在寒門和高門的結構性對立,寒門出不出幾個貴子就沒有多大實質意義。

在美國,AA ( Affirmative Action ) ,即教育和就業平權法令使得一些黑人中學業相對優秀的子弟可以進入大學,甚至名牌大學學習,實現某種程度的向上流動。

這對優秀者不因環境和歧視被埋沒固然是有利的,但同樣不能改變無法上升的底層黑人社區此起彼伏的騷亂,而引起這些騷亂的最主要原因:白人警察和底層黑人之間的長期對峙和敵視,是已經進入中產,或者精英階層的黑人 " 貴子 " 無力解決,甚至不願面對的。

以上討論的是,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看,出瞭 " 貴子 " 又如何的問題,還可以回到 " 為什麼 " 寒門難出貴子,或者美國高校其實也並不平等這個問題上。

首先,實事求是地說,平等是人類的理想,而遠非現實,甚至即使作為理想,也許也隻是一部分先進分子的理想而已。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所擁有的傢庭環境,各種資源就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階層的相對穩定,乃至某種程度的固化是一個普通的現代社會裡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除非這是一個靠政治力量人為拉平瞭的社會,而即便在這種表面拉平,不以財富和資源劃線的社會裡,一頂 " 黑五類 " 的帽子,一個戶口,也足夠把人永久固化瞭。

其次,就教育來說,當我們或許還沉迷在過去的那種(或者電影裡)初等中等教育依賴 " 好老師 ",期待 " 伯樂 " 的心態中時,也已經誇大瞭職業教育者的實際功能。

現實是,當代和未來的教育,將越來越多地取決於學生的眼界,視野,經歷,想象力,挑戰的膽量,以及父母為此投入的難以估計的金錢,精力,和時間,以及對子女愛好的鼓勵,對未來的謀劃,而越來越少地取決於純書本知識和教師的無私奉獻和園丁精神。

現代教育越來越成為職業性很強的學術批發服務,而隻有父母能真正進行經歷和價值觀的培養,而且,越追求高水準,綜合性強,資源也高度緊缺的精英教育,父母的財力,資源和作用就越是重要。即使寬容和鼓勵孩子隨性做自己愛做的事,不去流於世俗,那也是父母才有權利,甚至底氣幹的事。

這又導向瞭另一個問題:" 寒門 " 是什麼?世界上存不存在一個同質的,而且因為貧窮而自動光榮的 " 寒門?" 假如寒門不能很好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原因是缺少金錢還是缺少責任心?

美國的 " 寒門 " 可是有太多的酗酒吸毒,婚前墮胎婚後多次離異,進出監獄的人。很多自暴自棄的父母連自己的生活尚且毫無頭緒一團亂麻,何如可能持之以恒地花上十多年的時間精心培養孩子 ? 這些父母本身不能成為孩子模仿的正面榜樣,甚至還會對孩子的學業和成長都造成極大的困擾。這樣的孩子是先天不幸的,於是," 寒門如何出貴子 " 事實上演變為—— " 父母如何不成為寒門。"

假如整個命題的核心,仍在於思考和關註寒門中的個體優秀者在一個社會中的出路,那麼,對於出路的理解,對 " 向上流動 " 的定義,也應該是多元的,因為我很懷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當中,一旦說到 " 向上流動 ",人們本能地就會想到 " 升官發財 ",而忽略瞭成功的多種定義,或一個人在小環境,小事情上的小成就,或自我滿足感。況且,真正傑出的人才,是什麼也擋不住的,更不是 " 名校 " 所能定義的。

註:本文獲授權轉載自 " 愛思想網 "(ID:ai-sixiang)

閱讀、寫作和批判性思維

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基於對博雅教育精神的理解

外灘教育聯合各界名師

開發瞭面向青少年的博雅教育系列課程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