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前棄名校 選瞭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 畢業後都去瞭哪兒 ?

08-02

▲ 上海紐約大學首屆畢業典禮現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藍橡樹

微信 ID:blue_oak

2017 年初夏,上海紐約大學迎來瞭第一屆畢業生。4 年前,這些原本可以夠到名校的學生,不顧傢人疑慮,老師勸說,選擇瞭上海紐約大學。這批 " 吃螃蟹 " 的人,4 年後究竟是感到被耽誤瞭?還是無悔做出正確的選擇?

夏日裡,藍橡樹專訪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聽他說著學校成立 5 年來走過的路,頗有感觸:有些改變,雖然作為一名普通傢長的你還無法切身體會到,但它確實是在默默發生著……

........................................

" 你們津津樂道上紐學生進名校 , 名企

我更欣慰他們學會瞭聽從內心 "

這個夏天,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終於可以松口氣瞭。2012 年 10 月,上海紐約大學,全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大學正式掛牌,次年 8 月,上紐大迎來瞭首批 295 名本科生。

在體制內公立大學當瞭近十年校長的俞立中聘為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榮光之下,俞校長心情並不輕松,他知道有很多雙眼睛盯著他:官員、同仁、社會和媒體,還有那幾百個期待和疑慮交織的父母—— 4 年前,他們很難預料上海紐約大學的前景,但自己那個考試成績原本可以上名校,甚至清華、北大的孩子,就像 " 中瞭邪 " 似的要考上海紐約大學。即便有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雄心,每一步也是走得如履薄冰。

2017 年 5 月,上海紐約大學第一屆 264 名學生畢業,他們是校長俞立中口中勇敢的 " 開荒者 ",他們的畢業去向終於讓俞校長如釋重負。俞校長或許已經和媒體歷數瞭好幾次學生的去向,但這次當我們去他辦公室采訪時,第一個問題他就打開話匣子興致勃勃歷數學生的畢業去向:

" 據我已瞭解的信息,有 8 名國際學生在中國讀研,其中 2 名入選瞭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8 名國際學生已在中國簽約就業,大多在中國(上海)自貿區。中國學生的就業或深造已明朗瞭,有一半多選擇瞭出國讀研,包括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杜克大學、帝國理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等。"

"36% 的中國學生選擇瞭直接就業,主要是金融和經濟學的學生,他們覺得先有一段工作經歷更好。去向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投資公司、銀行等為主。當然也不少學生去瞭公益組織、傳媒企業等,選擇非常多元化。"

其實看到這一串名校和名企,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去向,也許就已經很光鮮瞭,但學生選擇職業背後的邏輯,卻是讓俞立中校長最驚喜的,這可能就是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與眾不同的地方。

得知小徐同學被哈佛大學研究生項目錄取時,俞校長很高興,但隨即徐媽媽就說,孩子不一定會去哈佛大學,因為她同時申請瞭卡內基梅隆大學,這所學校的計算機專業要比哈佛大學強。最後小徐同學果真去瞭卡內基梅隆大學,拒絕瞭哈佛大學," 我從學生的學校選擇上看到瞭他們想要什麼,在追求什麼,而且知道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去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

另一位在擇業時拒絕瞭 " 四大 " 的同學,有一次午飯時和俞校長深談時說:" 我在上海紐約大學最大收獲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怎麼去努力。我不會為瞭追求在哪裡工作或者能拿多少起步工資來選擇工作崗位,我一定要選一個有興趣的,而且是能夠為我未來的發展提供很好空間的工作。"

這番對話讓俞立中校長非常感動,比起一味追求企業的名聲,他們更在意自己內心的渴求;比起當下的職業,他們的眼光長遠、面向未來。" 這是上海紐約大學最有價值的地方,培養學生學會選擇。"

▲ 上海紐約大學俞立中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致辭,他希望畢業生能發揚上海紐約大學獨立思考、創新創造的學術精神,以及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做更多貢獻。

" 你們吃驚上紐生源看齊北大 , 清華

我更驚喜傢長的觀念在慢慢轉變 "

Violet 的兒子 2014 年參加瞭上海紐約大學的開放日,回來會就跟 Violet 撂下一句話:決定放棄復旦大學直推機會要去上海紐約大學,如果上紐大不要他,明年再考一次。這句話讓全傢都蒙瞭。

Violet 焦慮得一個晚上沒睡著,和老公一起上網查看上海紐約大學的信息,幾乎毫無收獲又增加瞭她的擔憂,那一年是上海紐約大學第二次招收本科生,第一屆學生還沒咂摸出滋味,更沒有畢業生起到示范作用,Violet 隻能發動身邊各種渠道調查," 阻力很大,身邊的老師朋友幾乎都叫我們不要去,但拗不過兒子,最後還是聽他的。"

現在 Violet 已經成為上海紐約大學傢長聯盟群的群主瞭,被人戲稱是體制外的招辦工作人員。那些慕名報考上紐大的傢長會通過微信群和 Violet 打聽情況,Violet 理解他們患得患失的心情,有時候即便半夜也會耐心作答。

也許再也找不到上海哪所大學的學生傢長與學校如此熱烈的互動,也許再也找不到上海哪所大學的學生傢長願意如此自發地向周邊人介紹這所學校的各種好。因為作為上海紐約大學學生父母,沒有人比他們更能清楚看到孩子的轉變。

Violet 的兒子有一天突然跟媽媽說:" 畢業後我要去印度 Gap 一年,因為印度的計算機技術比中國強,而我希望改變這個現狀。" 聽上去的少年輕狂,但足可見少年志向遠大,Violet 相信,孩子的這種見識和胸襟,與上海紐約大學寬容、開放的國際環境分不開。

比起幾年前,大部分傢長眼睛都盯著國內的 985,211,國外的常青藤名校不同,上海紐約大學確實在轉變一部分傢長擇校的態度,這一點,作為群主的 Violet 感觸可能更深。

以前傢長學生擇校時,可能會把學校的排名和名聲看得很重,但現在大傢經常會問到一些交換機會、住宿條件、師資溝通、學業壓力、課程難度等等比較細節和軟性的問題。同時,學生自己的話語權也更大。就像俞立中校長所言:" 能進上紐大的都是一些有想法,願意接受挑戰,具有冒險精神的孩子。"

方爸爸的孩子 Andy 選擇上海紐約大學之前做瞭非常多的調查,也根據自己重視的校友人脈、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比對,最後選擇瞭上海紐約大學。作為上海中學年級排名前 30 的 " 學霸級 " 學生,Andy 手上有很多張牌,但在未來成為 " 立足本國文化,同時深入瞭解世界 " 的國際化人才努力方向的前提下,方爸爸一傢人都看得更超前,認為選擇上海紐約大學有利於達到孩子的目標。

我們從內部人士獲得的信息,南京外國語學校本部 2014 級(目前新高一),準備出國的人數有所減少。從南外 2012 級(目前高三)出國人數驟增,到現在回歸理想選擇,不是一味追求留學,盯著名校,在教育專傢眼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在擇校的問題上,是否契合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校的氣質是否與學生匹配?除瞭名聲之外,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與時俱進?等等,這些頂尖學生在理性選擇過程中會考慮的問題,也漸漸形成示范作用,滲透到普通傢庭中。

▲ 藍橡樹創始人張偉琪對話俞立中校長

" 你們羨慕上紐沒有包袱去創新 , 改革

我更期待它對國內高校的潤物無聲 "

上紐大成立之初,它的定位就非常明確,它是一塊 " 試驗田 ",它的成立不是為瞭讓中國增加一所大學,每年增加幾百個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瞭探索,為瞭改革,為瞭創新。它是教育界的 " 鯰魚 ",要把水攪起來。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的價值在於促進教育改革,通過探索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示范。

當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在批評教育改革乏力,千校一面、難有特色的當口,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代表的國內 9 所中外合作院校,正做著不同的教育改革試驗,以真正風格各異的人才培養方式,把 " 競爭壓力 " 傳遞給本土大學同時,也將寶貴的經驗,超前的理念,啟發著本土高校。

華東師范大學的招辦主任全程觀摩瞭上海紐約大學首屆學生的招生選拔活動。回去後,他立刻就把上海紐約大學的招生方式融合進華東師大的自主招生之中,把 5、6 位老師對一個考生的面試改為一對一的 " 促膝交談 ";增加瞭考生間相互介紹和交流的環節。這樣不僅可以考察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也讓考生放松一些,更有自信。

華東師大的招辦老師也註意到瞭一個細節,面試前考生等在面試室外,緊張難熬。他們學習瞭上海紐約大學的做法,設立瞭 2 個休息室,放上茶點和飲料,讓考生在候場時可以坐著休息,輕松聊天。

" 人文關懷 ",這是參加瞭上紐大校園日活動後,學生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不少學生在校園日活動結束後對記者說,他感覺自己受到瞭尊重,這是一個平等的雙向選擇。對學生的態度體現在形式和細節上,實際就是人文價值取向的不同。

創建上海紐約大學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是一項積極的嘗試,其著眼點是學生的長遠發展,並非職業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才會有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的教學工作是由紐約大學指派的常務副校長負責,但在中國辦學,如何把本土文化吸引到課程中來,用好國內資源,中方團隊提出瞭非常多的建議。俞校長做瞭一個形象的比喻:" 中西方教育體制有很多不兼容的地方,中外合作辦學就是要把不兼容的部分兼容起來,需要不同的轉換插頭。"  

不過究竟上海紐約大學的經驗能多大程度影響本土高等教育?或者說,中外合作辦學的種種改革是否能為本土高校借鑒?俞立中校長的觀點謹慎而謙虛,他認為已經成立的九所中外合作大學是在中國的不同地方做著不同的實驗,到底哪個模式更適合中國國情?或者都適合?現在還無法定論。

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不同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因此需要有不同的培養模式。教育改革不是去尋找唯一正確的道路,或者唯一的模式,而應該是針對不同的目標,以開放的心態,探索不同的模式。通識教育模式側重於培養領袖型人才,要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世界不同的文化,吸納更多的人類智慧,打開創新思路;而培養工程師也許會是另一種模式瞭。

對於一所中外合作大學而言,它的使命不僅僅是招瞭多少牛娃,開瞭多少專業,畢業生進瞭哪些名企、名校。更重要的是,它將多大程度調動本土學校改革的積極性,多大規模輻射到基礎教育,又多大范圍改變著人們對教育的理解。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藍橡樹

瞭解更多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