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美國教育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瞭足夠多的 " 加餐 ":隻要你想學,隨時可以選修高年級的課程。即使是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的學生,正在學的課程相差也很大。其實這種 " 超前學習 " 現象並不僅在高年級才有,在小學生、甚至學齡前孩子裡,也是處處可見。下文中,在美國育兒的逃媽,就根據自己的所見,與大傢分享一些美國孩子學習的實例。
文丨逃媽 編輯丨李臻
大傢還記得去年網上熱傳的一張 Facebook 創始人紮克伯格抱著女兒給她讀 《給寶寶的量子力學》的照片吧?這本書隻是幼兒理論物理體系的繪本之一,同系列的還有《給寶寶的光學物理》、《給寶寶的牛頓物理學》、《給寶寶的量子信息學》、《給寶寶的量子糾纏》。
千萬不要以為是擺拍或者隻有小紮這樣的精英階層才會註重孩子的 " 超前學習 " 哦,我常常在圖書館看到不少爸爸媽媽給那些還在嬰兒推車裡躺著的小寶寶讀書,書的封面都很 " 氣勢磅礴 "。
比如大傢猜猜美國亞馬遜微積分類最暢銷的書是什麼?是一本叫做《嬰兒微積分介紹》的繪本,作者是一位程序員媽媽 Omi M. Inouye。而另一位碼農爸爸 John C. Vanden-Heuvel Sr. 則一口氣出瞭多本幼兒網頁設計啟蒙書:《給寶寶的 HTML 入門》、《給寶寶的 CSS 入門》、《給寶寶的網頁設計入門》。
美國重視孩子的閱讀是眾所周知的,不過,除瞭我們耳熟能詳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晚安月亮》、《大衛不可以》、《哈利波特》這類人文色彩的繪本圖書,孩子們還會讀大量的 Non-Fiction 非故事書籍,內容涉及自然、生物、科技、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等。這類書籍讓孩子的學習大大超前,很多以前我們在中學、甚至大學才會接觸到的知識,他們很小就會瞭解到。
之前有次帶逃逃在圖書館看書,就特別深刻地體會到這點。那段時間他在玩一款叫平衡豆的桌遊,是有關物理杠桿原理的,玩得樂此不疲,也激發瞭對這方面知識的好奇心,所以去圖書館也拉著我找相關的書來看。
本來我想可能得到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區才能找到這種物理類的書籍,結果在學前班和低年級的區域就找到不少,單以 "Levers"(杠桿)為標題的書都擺瞭一整排。
逃逃隨便抱瞭幾本來讀,我在一旁也瞄瞭幾眼。不禁感嘆,這些繪本對知識點的講解真是太細致瞭,杠桿原理我們都學過,但怎麼讓還沒正式開始學物理的孩子明白呢?我隨便摘瞭些繪本中例子,大傢可以感受下。
首先,給孩子看的書肯定是非常童趣的,卡通圖的解釋很清楚:一個杠桿,它是由 Fulcrum(支點),Load(阻力)和 Effort(動力)組成的簡單機械。
看到這個解釋後,孩子可能會對杠桿的概念有個模糊的印象。接著,繪本用大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詮釋瞭幾種不同類型的杠桿。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支點在中間,阻力和動力分別在兩頭的杠桿:
比如天平,蹺蹺板,還有我們經常用到的剪刀,或者起釘子的起子,都是這類杠桿。
第二種杠桿的支點在一頭,阻力在中間,而動力在另一頭。
這類杠杠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因為它可以幫我們省勁兒,比如夾核桃,如果用手來握開,實在太困難。而用核桃夾子就要省力很多,支點在一頭,制造阻力的核桃在中間,我們的手在另一頭,這時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能把核桃夾開。
做飯時用到的壓蒜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開汽水瓶時,用樣也用到瞭杠桿,支點是開瓶器的一頭,我們的手在另一頭使勁兒,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把處於中間的瓶蓋撬開。
而第三種就是我們所說的 " 費力杠桿 ",支點也是在一頭,但阻力在另一頭,動力在中間,雖然費勁兒,但它能幫助我們節省運動的距離。就像圖中釣魚的小朋友一樣,保持右手不動(作為支點),隻需要稍微把左手稍微往上提一點兒,就能把魚提上來。
這類杠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平時拿的筷子 , 筷子的一頭相當於支點,我們在中間用力,這樣隻需要移動一點點就能把筷子的另一頭張開到比較大的范圍。
或者拿掃帚掃地時,通常也是兩手握掃把,上面那頭相當於支點,這樣隻要稍微擺動在下面的這隻手,就可以掃比較大的范圍。
還甭說,盡管杠桿原理 " 動力 × 動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的公式我們可能記得很熟,但要一下子想到那麼多生活中的例子也還是不容易。雖然在學校裡逃逃還沒學到物理力學,但通過閱讀這些繪本,再聯系到平時玩的遊戲,他對杠桿原理的理解也算是比較深刻瞭。
趁著他在看書的時候,我把圖書館的這個區域好好逛瞭逛,發現很多我們以前初高中、甚至大學才接觸到的知識,都被低幼化、生活化瞭,就比如這個簡單機械類,除瞭杠桿 Lever,還有大量的繪本講滑輪 Pulley,斜面 Inclined Plane,輪子 Wheel,螺絲釘 Screw 等, 而且每一個知識點都闡述得非常細致,如果大傢有興趣,我以後再來慢慢細講。
前陣子看到微信群裡有媽媽吐槽,現在的孩子壓力太大,很多東西學得太早太多。其實我覺得不是學得早學得多的問題,很多知識依然可以超前學,而且,對於那些 " 喂不飽 " 的孩子,如果非要比著什麼年齡該學啥的對照表,或者隻跟著學校的進度走,也是一種對天性的扼殺啊。
關鍵是怎麼學,學習的方式是不是適合孩子。同樣的內容,換一種學習方式,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孩子也不會感覺苦大仇深。
美國這邊的基礎教育看起來輕松,卻給瞭孩子大量自主學習擴大知識面的空間。而但凡比較重視教育的中產或者精英傢庭階層,都會給孩子創造很多超前學習的條件。
不過大多數老美孩子的超前學習和我們以前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樣,並不是要求孩子早學原理、背公式、做題目,或者直接跳級,而是盡量用最適合孩子的方式,讓他們最大程度地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大千世界。
比如通過大量的閱讀,孩子可能還不知道什麼是數學,但在《好餓的毛毛蟲》裡,他可以學會數數、瞭解星期幾的概念;孩子可能還不知道汽車是由什麼組成的,但在《揭秘系列》裡他認識瞭發動機的構造;再比如通過玩各種有針對性的益智桌遊,孩子可能還沒有幾何的概念,但在《形對形》裡他熟練掌握瞭圖形的分割、平移、翻轉、重組;也許孩子對光學還完全沒有瞭解,但在《鐳射迷宮》裡他體驗到光的穿透、折射……
在孩子對具體數理、原理性的東西還不能深刻理解時,先用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某個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中是怎麼運用的,是老美常用的 " 超前學習 " 方式。
過程肯定也會很辛苦,畢竟無論是閱讀還是遊戲,傢長都得花精力去幫忙尋找選擇資源,而孩子也得費時費力去學習,但勝在它能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就像《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所說," 學習肯定是辛苦的,但不一定是痛苦的 "。
註:文章轉載自 " 東西兒童教育 "(ID:eastwest_edu)
相關閱讀
這位美國教授說人人都可能是 " 天生數學傢 ",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
就讀美國高中一年,她說這裡的體育運動可不止每天兩小時那麼簡單!
記錄兒子 10 年在美學習點滴,這位媽媽發現瞭美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優勢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 "VIP 專享 "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 VIP 專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