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不以“讀書人”自居

11-05

看點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在著名出版人、作傢張立憲(老六)的眼裡,讀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成為讀書人,讓小朋友讀書,反而是讓他們跳出讀書人的角色。閱讀應是一種教育培訓,尤其是兒童閱讀,幫助小朋友,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用健康的、擁抱萬物的態度,接受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與之好好相處,並認真活好自己。

主講丨張立憲     編輯丨李臻

大傢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叫 " 讀非讀 ",聽著有點兒《道德經》的感覺," 道可道,非常道 "。

正如我們掙錢不是為瞭掙錢,活著不是為瞭活著,讀書的最終目的,看來也並不是讀書。

閱讀是一種教育培訓

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看過一本書,作者舉瞭大概這樣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給孩子買一本書,一般會花幾十塊錢,但這個作者的觀點是,我給你提供的不是書,而是對小孩行為養成的幫助,或者是對一些不良習慣的校正。

讓小孩早晚刷牙,對有些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你怎麼哄、怎麼勸,他都不願意。這時如果有一本書,三言兩語,或者書裡有個榜樣,能讓小孩非常主動自覺、甚至很享受地去刷牙,你認為這本書值多少錢?

我想把這個觀點引申過來。當我們看書的時候,也許並不是為瞭看書,看的也並不是書。

就內在來說,閱讀應該是一種教育培訓,尤其是兒童閱讀。

讀書其實是讓小朋友,包括我們大人,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拿《爸爸媽媽使用手冊》這本書來舉例:

很多書都是教爸爸媽媽學習、瞭解怎麼對待自己的小孩,這本書反瞭過來,從小孩的視角和大人分享。告訴小孩,爸爸媽媽是老天爺給你的一個禮物,你該怎麼把這倆寶貝使用好。

書裡不僅僅是傳授一些 " 使用爸爸媽媽之道 ",更主要的是教給小孩一種主客易位的思維方式。對小孩來說,除瞭整天接受爸爸媽媽對他的教養、灌輸以外,他還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主動和父母相處。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再更深一層講,《爸爸媽媽使用手冊》教給小孩的,是一種強弱之間的關系轉換。對小孩來說,我們這些大人在他心目中就像森林裡的大型猛獸。為什麼小孩處在一個全是大人的環境裡,即便是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依然會感到孤獨?因為他感覺這些大人不是他的同類。小孩的內心其實既孤獨又害怕,感覺自己很弱小。

這本書教給小孩的,就是理解這種強弱之間的關系,他可以去 " 使用 " 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通過這樣一本書讓小孩多少體會到一點主動性,甚至是自信和自主。

閱讀能訓練小孩的聯想能力

概括表達能力以及鏈接能力

以廣受歡迎的《猜盒子》為例。這本書看起來更簡單,書裡有三十一隻盒子,每隻盒子的第一幅畫面和第一句話都是 " 這隻盒子裡藏瞭什麼 ",讓你猜。

每隻盒子都是兩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問這隻盒子裡藏瞭什麼?下一頁是答案。

我後來想,這本書每隻盒子應該有三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問盒子裡藏瞭什麼;第二幅畫面隻呈現盒子的內容物,左上角不放文字,傢長和小孩一塊來猜盒子裡是什麼;然後是第三幅畫面,看作者對這隻盒子的描述:一位草叢中的畫傢。這樣的話,這本書智力活動的樂趣會更多一些。當初若能不計物理成本,用多出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做的話,可能會更好。

我們不妨和小孩一起看,這隻盒子裡藏瞭什麼?小孩會說有釘子、螺絲、刀子、改錐,但你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 一些不小心就會傷到手指的工具!" 有這種所謂的聯想能力、概括表達能力,會更好玩一點。

這隻盒子裡藏瞭什麼呢?我們把盒子打開,是小鼓、小槌、吹奏用的銅管。作者說這是 " 一段煩擾到鄰居的噪音 "。

這隻盒子藏瞭什麼呢?打開一看是糖果。我想經過前幾隻盒子的訓練,小孩再看到這個,他可能就不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他會有更遠的聯想。

作者是這麼聯想的," 對鄰居說的幾聲抱歉 "。

這樣一本書,教給小孩的肯定不是辨認這是糖果,那是小鼓。它訓練小孩的聯想能力、概括表達能力。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用得再好玩一點,它也可以是一個由孩子來編織、串聯的故事。從煩擾到鄰居的噪音到對鄰居說的幾聲抱歉,甚至到後面的高跟鞋、午餐,我們完全可以啟發孩子去構思一個故事。

這可能是兒童閱讀裡的聯想和鏈接能力。據說,小孩剛生下來,基因的作用大概占到百分之六十。六歲之前,大腦快速發育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七十五。從出生到六歲,這段時間對一個小朋友的智力成長非常重要。

閱讀中的審美體驗

我們喜歡把小孩受的教育分成幾大類:文科文史哲、理科數理化、副科音體美。上學之後,副科基本上永遠被侵占,傢長覺得無所謂,小孩學起來也特別苦惱,毫無樂趣可言。

其實,我認為藝術教育或者審美教育,應該更重要。

這是讀小庫夏季書目裡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大部分淪為房奴,無比關心房價和樓市,故事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有意義。

這本書除瞭讓我們警醒自己的貪婪和欲望外,更主要的,是它的美術風格。

這是它的扉頁,是這樣的紅色。全書的色彩搭配,真的是很獨特的閱讀體驗。

這本書的印刷難度非常高,達到瞭類似絲網版畫的效果,非常驚人。

我們會把故事人為地劃分成發人深省的、生動有趣的……其實小孩不會這麼想。除瞭故事本身,一本書也帶給他觸感和視覺上的體驗。這本書的畫傢是個法國小夥,他的合作夥伴也是他的戀人,他們用比較少見的孔版印刷創作。這本書的制作難度非常高,相當於用制作藝術畫冊的方式來做兒童繪本。

給小孩用的東西,可能他年齡小,可能他不懂,可能他隻用很小一會兒,但依然不能將就,更加不能湊合。

閱讀的另類收獲:

種豆得瓜、自我管理、健康修復、溝通交流與行動實現

小朋友的閱讀體驗往往是你控制不瞭的,甚至和你的目的截然相反。我們給孩子買一本關於天文學方面的書,但也許小孩看瞭之後更喜歡裡面的插圖,最後成瞭美術愛好者;或者給小孩買《人類的生活》這種歷史讀物,但他喜歡上的是其中的文字,精準文字的描述,可能對他的書寫能力、表達能力有幫助。

即使是那種指向性非常明確的書,比如教小孩怎麼管理健康、怎麼自我保護,小孩看到書後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體驗,他甚至會懷疑人生。

這種觸發和觸類旁通的感覺我們控制不瞭,而閱讀最好玩的也正是這點。如果全都在劃定的閱讀意義內,得到的全是意料之內的閱讀感受的話,就太乏味、太沒有意思瞭。

這種情緒管理和心理疏導,大人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小孩來說可是天大的事。

瞧這張圖,選自讀小庫夏季的一本書,名字叫《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書中的小孩和爸爸媽媽參加瞭外婆的葬禮,在回傢的路上,他感覺自己很難過。

這個小孩的遭遇和我們遇到的大部分狀況很相似,對爸爸媽媽說我很難過的時候,大人一般都會說,你個小孩子懂什麼?

書裡的大人也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他說話的時候,大人說:你別說瞭好不好,沒看出爸爸媽媽很難過嗎?他就更痛苦瞭:其實我也很難過啊。

外婆去世之後,他感覺有一頭憂傷的大象占據瞭他生活中越來越大的面積,把他自己擠得越來越小。整本書就在講小孩該怎麼做心理的健康修復,怎麼能從失去外婆的創傷中走出來。

這頭大象有時很大,越來越大,但當他想辦法自己做心理建設的時候,大象就越來越小,還經常消失,找不著瞭。

我們和一些專傢分享這本書的時候,有位老師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把情緒具象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紓解方式,比如把憂傷想象成一頭大象,然後想辦法把它趕走,可能比僅僅處理 " 難過 " 這種抽象的情緒和情感要容易。

《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不管憂傷多大,隻要它是具體可感的,就好辦瞭。比如說外婆走瞭,我很憂傷,聽起來就特別沉重,讓人不知所措,可一旦把憂傷想象成一頭大象,就感覺容易面對它一些瞭。

現在很多兒童培訓機構已經有瞭戲劇表演課程。我看過一種說法,鼓勵小孩學習舞臺表演,是讓他多一種情感體驗,擁有更豐富的角色意識。比如說,讓小孩去演龜兔賽跑,我們的教育一般都希望小孩成為成功者,成為正面角色,但在戲劇中、舞臺上,他可以演那個失敗者。可以演兔子,也可以演烏龜,體會到兔子的心情,也體會到烏龜的心情。這對小孩的情感體驗、性格張力來說是很有好處的。

讀書人與讀書的人

讓小朋友讀書,為的是走出讀書人的角色。我認為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讀書,而是以後不再以讀書人自居,用健康的、擁抱萬物的態度,接受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與之好好相處,並認真活好自己。

說回行為管理,我想把這次演講控制在四十五分鐘,也是剛剛學到的。小孩的興趣一般過幾分鐘就要轉移,堅持十幾分鐘已經很瞭不起瞭。所以在他上小學之前,傢長應該盡量多讓他做一些以四十五分鐘為周期的註意力訓練,因為上學之後一節課就是這麼長時間。小孩所學的課程,用他的智商消化完全沒問題,真正的障礙是他走神瞭,不能專註地上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智商就是專註力,就是閱讀理解能力。

今天大傢到這裡來,也並不是一次讀書分享活動,而是一次把時間維度拉長到四十五分鐘的自我管理。

註:本文轉載自 " 讀庫 "(ID:dukubook)

相關閱讀

如何假裝讀懂一本經典?算瞭吧,讀書從來不是為瞭體面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為什麼閱讀比上語文課管用多瞭?

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出國讀書就兩個字 " 作死 "

瞭解小說的基本結構

補充國內中小學課程不曾涉及的新知識譜系

外灘教育聯合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袁堅

推出 " 貓老師的拆書課 "

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解析小說文本

掌握 " 分析結構 " 的閱讀方法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