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二刷《敦刻爾克》,終於懂得如何和他談論戰爭

09-10

看點   諾蘭新片《敦刻爾克》最近上映。因孩子喜歡戰爭和歷史,下文作者子鴻爸爸帶 10 歲兒子看瞭這部以二戰 " 英法聯軍大撤退 " 為背景的電影,與同類型影片相反,《敦刻爾克》中沒什麼人山人海的場面,描繪的是無數個體因恐懼而爆發的求生本能。他發現,這反而是戰爭最好的教科書,以影像的方式,和幾乎親歷者的視角,和孩子討論戰爭這個沉重而復雜的話題。

文 |   子鴻爸爸      編輯丨李臻

昨天晚上,去影院二刷瞭《敦刻爾克》,這一次,我帶上瞭我 11 歲的兒子。

他一直對歷史和軍事等話題很感興趣,電影上映前就十分期待,可惜片子在北美分級為 PG-13 級——不適合 13 歲以下孩子獨自觀看,但我看下來後覺得 10 歲以上的孩子其實都能去看看,二刷索性把他帶上瞭。果然,他和我一樣,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敦刻爾克》上 9 月 1 日上映,至今豆瓣上已有超 16 萬網友打出 8.6 的高分

大戰場上的小 " 人性 "

電影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 " 敦刻爾克大撤退 ",當時,德軍步步緊逼,近 40 萬英法聯軍節節敗退,最終被三面圍攻,逼退到敦刻爾克——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海港小城,背後一海之隔的英國,是他們最近也最遙遠的傢鄉……

英國士兵在空無一人的敦刻爾克城區裡,空中飛舞著德國人的勸降傳單

看完後走出影院,兒子問我," 真的撤退瞭 30 多萬人嗎?人呢?電影裡沒看到這麼多人撤退走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首先這一歷史事件,確是 8 天裡撤出接近 33 萬人,影片最後其實也通過英國海軍指揮官波頓交代瞭這一點。但我們 " 感受 " 不到,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平時受的教育,就是集體主義;我們所看到的國產電影,動輒就是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場面壯觀。特別是打瞭勝仗,或反敗為勝,更是恨不得給個幾分鐘特寫。但諾蘭反其道而行之,縱觀全片,除瞭幾次掠過碼頭,看到密密麻麻的士兵外,基本沒什麼人山人海的所謂大場面。

看報道瞭解到,在拍攝前,一個老兵曾對諾蘭說:" 在戰爭電影中,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在真正的戰爭中,我們並不知道,大傢都處於慌亂和無序之中。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知道戰爭進行到什麼階段和程度瞭。"

這段話對諾蘭的影響至深,所以,他不想講一個巨大的軍隊如何成就一個軍事奇跡,而是還原一個絕望無助的情境,探討個體們如何求得生存,如何活著,以及急切地對 Home 千種思念、萬般向往。

諾蘭所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部懸疑片,是無數個體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明天會身處何處的恐懼,因為恐懼而爆發的人性。

看到這句話,我有一種頓悟的感覺。盡管我之前,也努力通過一些個體故事的繪本或小說,來引導孩子對戰爭的理解。但諾蘭這一大師給影像作品,成為我迄今找到的最好的教科書——讓我以影像的方式,和幾乎親歷者的視角,瞭解應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戰爭。

相信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場景,大傢也一樣感同身受。一是十幾個士兵,在沙灘上找到瞭一艘擱淺的船,等待漲潮的時候,因為船艙裡人數太多,必須有人出去,出去就是送死,其中一個士兵就認定另一個士兵是偽裝成英國士兵的德國間諜,因為後者全程沒有講過一句話,要把他趕出去!情急之下,後者顫抖地用法語說," 我是法國士兵…… "

電影開頭時,正是這個士兵,為瞭混上英國士兵的船,扒掉瞭死去英國士兵的軍服,奪走對方寫著名字的鏈子,還假扮成醫務兵,利用傷員爭取上船的名額……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瞭一個人赤裸裸的求生的本能。你可能有些憤怒,但似乎又完全合情合理。

與此同時,有多恐懼,人性的閃光點就有多耀眼。比如平民道森,他開著自己的遊艇前往支援,和他一起的,有他的兒子彼得、兒子的朋友喬治。他們先救上瞭被德軍潛艇襲擊的英國海軍,後者因心理創傷誤傷瞭喬治,最後喬治在船艙裡失血過多死去。

當英國海軍終於冷靜下來並問起," 那個孩子還好嗎?" 彼得的回答是," 還好。" 他當然痛惜好友的離去,但他也理解,在這種環境下,英國海軍的無奈和恐懼比他更深千萬倍。

被民船救起的英國海軍要求船長返航回英國大陸

跟兒子聊完這些。我問他:" 如果你在戰場,你會想什麼呢?"

" 我會像這些士兵一樣,隻想活下來,一定要活著回傢。就算最後回到傢被認為是逃兵,我也要努力活下來!"

兒子回答我還算滿意。很顯然電影給他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場景就是,英國士兵們回國,坐在火車上擔心被民眾謾罵或扔臭雞蛋,但沒想到大傢慶祝他們回來!是的,戰爭中你隻知道自己的處境有多糟糕,你不知道知道撤退意味著失敗還是勝利。兒子看到絕望中的求生,認識到活著的重要性。

這不是我和兒子第一次一起看諾蘭的作品,上一部是《星際穿越》,一部宇航員爸爸穿梭太空、不慎落入黑洞的科幻故事,場景很恢弘,最動容的是父愛,這就是回歸人性的魅力。我在影院落淚瞭。我扭過頭看我們傢 8 歲的小傢夥,沒想到他眼睛也是通紅的。我懷疑他是真的看懂瞭,還是因為太困剛好在揉眼睛。

《星際穿越》劇照

這一次一起看的《敦刻爾克》,也是回歸人性,我希望兒子看到,戰爭的主體,是由一個個有生命、有情感的個體組成的。

不要故意說和平年代不會發生戰爭

關於怎麼和兒子討論戰爭,我一直都在思考,因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汽車飛機大炮的模型,但怎麼講戰爭呢?說教肯定不行。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我們從小的那種被灌輸一堆主義的作法進行代際傳承。所以首先我搜羅瞭一些經典繪本或好書,讓這些作品來帶入,來啟蒙。在此列給大傢一部分:

《敵人》,一群士兵們把敵方想象成沒有人性的野獸,攻占敵方的洞穴後卻發現,裡面有傢人的照片;

《DK 的兒童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瞭孩子的閱讀特點,寫瞭很多二戰的知識;

《自由的蘋果》,黑人小女孩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帶領族人脫離奴隸生活;

《格爾尼卡》,記錄西班牙內戰的殘酷與悲慘;

《晚安指揮官》,一個伊朗小男孩在戰爭中,他失去瞭一條腿,也永遠失去瞭母親;

《安妮日記》,一個普通的猶太小女孩,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

《我是馬拉拉》,當巴基斯坦反政府遊擊組織塔利班控制瞭史瓦特這個小村莊時,一個女孩挺身而出;

《我吃拉面的時候》,我吃拉面的時候,伊拉克在戰鬥,伊拉克的孩子在挨餓;

……

孩子從小最喜歡的一本是《六個人》,當時他問我 " 為什麼會有戰爭 ",我答不上來,就給他買瞭這本書。我一直認為,不能騙孩子說現在沒有戰爭瞭,或者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不會打仗的,諸如此類,其實堵不如疏,多看些相關主題的經典圖書更好。

這本書的故事是由六個人而起的,他們一直都在尋找一片能讓他們過上和平日子的樂土,還真讓他們找到瞭。可是不久之後,他們就開始擔心未知的敵人會來奪走他們的財富,便開始建造高塔,雇傭士兵。

安心的日子沒過多久,他們又開始擔心士兵變得好吃懶做後會忘瞭如何戰鬥,於是就讓士兵們去掠奪別的村莊來掙得生計……事情越演越烈,而正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真正的敵人出現瞭……

這個故事我也看瞭幾遍,非常簡單,卻演義出瞭戰爭的起因,即便是孩子也可以理解。隻因人類的欲望和人性的弱點,就引發瞭戰爭的前奏。最後兩支部隊兵戈相見,殺聲震天,戰鬥結束,無人生還。

更有意思的是,打到最後,兩方各剩下六個人活命。於是他們排成兩隊,轉身背向對方再次啟程,又開始周遊世界,又想找一個安穩的地方過日子……進入瞭一個無限的循環。

這種啟蒙是有必要的。在孩子這個年紀,我不願意給他灌輸政治意義上的盟軍、敵軍、成敗等符號,而更想帶他去看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他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真實存在的這個問題。

我們看完《敦刻爾克》回傢的路上,兒子說," 這些士兵雖然看不到他們的敵人,但還是覺得好可怕!"

是的,看不見的恐懼才最致命,就像前面提到的,諾蘭的鏡頭下,沒有一個人有全知視角,再加上,他還用瞭自己最擅長的 " 多線敘事 " ——陸地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讓士兵們的處境更加壓抑,讓求生的欲望更加突出。

士兵不應該隻是一個軍事符號

目前國內的電影都沒有分級,很多時候,傢長們搞不清楚該不該帶孩子去看某部電影,於是有些朋友比較幹脆,隻要電影裡有殺戮、戰爭等場面,孩子就不看。這當然是一種方法,但我更建議化被動為主動,脫掉有色眼鏡,不回避。轉而深入研究,找到最適合孩子年齡、個性的引導方式。

因為《敦刻爾克》,兒子對二戰歷史的興趣更加濃厚。他剛讓我幫他買 瞭之前一位朋友就推薦過的 " 二戰史詩三部曲 ",包括《最長的一天:1944 諾曼底登陸》、《遙遠的橋:1944 市場花園行動》、《最後一役:1945 柏林戰役》,是戰地記者科尼利厄斯 · 瑞恩在親歷二戰後,花瞭近 30 年才創作完成的巨作,描寫瞭二戰期間的三場決定性戰役。

這三本非虛構著作的作者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戰爭最血腥的時刻,吃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贏得勝利在軍事上更正確……三本書的序言裡都寫著:這是對戰爭扣人心弦的報道,又是有關普通人的故事,是有關軍人和平民的故事。這和諾蘭的戰爭觀是不是不謀而合?

孩子明年就要上初中瞭。我一直覺得 12 歲就是準成人禮年齡瞭。他正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不知道面對更多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疑問,我這個當爹的還能不能當一個好的引導者。但我慶幸,至少電影世界裡不隻有《戰狼 2》。

註: 文章轉載自 " 少年商學院 "(ID:youthmba)

看電影、談教育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霸凌的加害者或許也是善良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視頻 | 這部 " 大電影 " 竟是一份美高歷史作業

《摔跤吧!爸爸》這麼火,裡面這八條教育啟示你讀懂瞭嗎?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 "VIP 專享 "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