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極瞭每一場夜店戲,用兩倍心跳去狂歡

01-18

去年,有兩部同志片大放異彩,成為各大電影節的焦點。

究竟誰才是 2017 年最好的同志電影,很多影評人都感到為難。

一部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已斬獲多個電影協會的「年度佳片」稱呼。

一部是《每分鐘 120 擊》,奪得 2017 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前者魚叔已經講過瞭,今天就來說後者——

《每分鐘 120 擊》

在推薦《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魚叔說瞭給愛情電影以性別分類,是生硬而武斷的做法。

但要安利《每分鐘 120 擊》,還必須拎出「同性」二字。

豆瓣評分 8.4,標簽中大寫的是高於 95% 的同性片。

我們之所以可以在講《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忽略性別,因為本質上,它歸屬於愛情的范疇。

性別在其中,隻是個不必過分強調的條件。

片中重點關照的是愛,而非 " 同性關系 "。

但電影《每分鐘 120 擊》,如果取消「同性」,影片內涵便不成立瞭。

盡管同為愛情,但我們必須正視同性關系中,不可回避的具體困境,比如——

艾滋病。

彩虹旗飄揚的意義,是要打破歧視追求平等,這其中便包括尊重不同愛情之間的差別。

《每分鐘 120 擊》關註的就是這樣一個 90 年代的法國抗艾滋病同志組織—— ACT UP。

影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看。

第一部分,是以 ACT UP 的各項社會活動為主線。

該組織為瞭爭取艾滋病人的權益,為瞭引起社會對於艾滋病人的關註,艱難地四處奔走。

為瞭引發社會關註,在艾滋病的直屬管轄部門的新聞發佈會上,大鬧會場,質問負責人。

盡管 ACT UP 是個主張非暴力維權的組織,但面對臺下麻木的觀眾,參與行動的一小部分人臨時加瞭點激進色彩。

他們朝政府負責人的臉上扔瞭血漿,把他用手銬銬在瞭臺上,並且在會場的 ppt 上留下的醒目的鮮紅手印。

但 " 激進 " 到底是把雙刃劍,引人關註的同時,也必然引起爭議。

這一次公開抗議,就引來瞭兩種截然相反的輿論聲音。

有報道說 ACT UP 魯莽幼稚,也有的斥責官方隻打官腔不做實事。

除瞭外界的反饋,這一次行動在組織內部,也引起瞭爭議。

作為活動組織者的索菲屬於保守一派。

她認為活動應該嚴格按照計劃來,不應該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激化矛盾。

但電影的主人公肖恩,屬於激進派。

他並不拘泥於具體的方法是否得當,隻要達到瞭效果就是成功。

哪怕行為過激,隻要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就無傷大雅。

如果政府不作為,那就需要知道我們的憤怒!

互懟,是 ACT UP 開會的日常,辯論討論成瞭每次開會必要的進程。

為瞭節省時間,與會的各位成員都約定用打響指的方式表達贊同,用噓聲表達不滿,這樣成員們在表達意見的時候就不會打斷發言者講話。

ACT UP 就是這樣一個講效率,有紀律的抗艾組織。

這個自發的機構中,許多志願者都是艾滋病患者。

就算不是,從加入的第一天開始,他們也就被外人貼上瞭這個標簽。

在 90 年代的法國,公眾對艾滋病的意識還很淡漠。

官方對艾滋病的宣傳防治工作根本不到位,所謂專門的政府機構,也不過是虛有其表。

而易感染人群,例如同性戀群體,癮君子,性工作者,囚犯等,幾乎都是社會的邊緣人士。

他們的權益完全得不到保證。

更可怕的是,一年內,同性艾滋病的感染人數從 4% 飆升至 30%。

感染人群呈現低齡化趨勢,但依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政府害怕 " 艾滋病 " 教育會引發民眾恐慌,選擇走半遮半掩的溫和路線。

而某些保守的學校,頑固的認為,宣傳艾滋病防禦,必定涉及「性」話題,這是變相鼓勵青少年性行為。

艾滋病的預防遲遲沒有走進校園。

ACT UP 不得不自己承擔起這個責任,像打遊擊戰一樣,走進教室宣講,發小冊子。

另外,震驚全球的法國血污案,也讓艾滋病的現狀更為惡劣。

1983 年,法國衛生部已經發現,捐獻的血液中感染艾滋病毒。

但這樣人命關天的大事,居然沒有被馬上叫停,反而為瞭商業利益故意拖延瞭近半年。

直接導致 1200 多民血友病患者因為輸血染上艾滋病,不到一年時間,就造成超過 300 人死亡!!

在 90 年代的醫療條件之下,得 " 艾滋病 " 就意味著被判死刑。

一旦進入發病期,很少能有患者能撐過 2 年。

ACT UP 中大都是艾滋病患者,他的奮力奔走,搖旗吶喊,也是在跟自己生命賽跑。

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久病成醫,成瞭艾滋病預防與治療的專傢。

制藥公司的拖延術和空有噱頭的新療法,都騙不過他們的眼睛。

他們有目標有計劃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就是敦促艾滋病治療的進步和完善,以後能讓更多艾滋病人有尊嚴的活下來。

可是這樣一群人,是一群註定會倒下的人。

影片的後半部分,將鏡頭對準這個看似強硬的團體中,個人的生死。

在 ACT UP,隨時會有人會永遠的離開。

個體的差異,讓病情的發展難以預測。

有的人,看起來那麼年輕,明明剛剛染病不久,但病情迅速惡化,很快便不久於人世。

艾滋病患者的生命最後一段路,是極其痛苦的,而陪他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也必然會承受這種痛苦。

電影的主人公肖恩,一個一開場生機勃勃慷慨激昂的帥小夥。

然而在後半部分,我們卻將看著他慢慢死去。

從身上遮不住的斑點,到必須靠大劑量藥物維持生命,到完全失去行動能力。

病痛的折磨一點一點侵蝕著他。

陪在他身邊的愛人,或許不是他此生摯愛,但陪伴他走過最後的時光,已經成瞭一種責任。

對《每分鐘 120 擊》這個名字的一種解讀,就是每分鐘心跳 120。

與死亡賽跑的人,必須踏著比常人更快的步伐。

普通心跳每分鐘 60,他們的心臟必須激烈地收縮瞭兩次,才算是活著。

一群被判瞭死刑的人,因為日子所剩不多,必須分秒必爭。

不過據導演自己說,電影的名字來源於他所鐘愛的 house music,而這種音樂的拍數就是每分鐘 124 次。

或許那樣激烈的節奏,正是導演心中 ACT UP 活著的節奏吧。

《每分鐘 120 擊》全長 140 分鐘,可以說是一部漫長的電影。

前半段它事無巨細描繪瞭 ACT UP 的每一個活動,和每一個會議,記錄瞭那些鋒芒畢露而又充滿反思的矛盾和激辯。

後半段,在讓觀眾眼睜睜地看著組織裡的骨幹肖恩被一點點奪走生命力。

繁復的細節,瑣碎而真實,這與導演親自參加過該組織的經歷不無關系。

紀錄式的語境讓人仿佛真的進入瞭 90 年代,進入瞭 ACT UP 的日常。

這樣的日常,有的看起來太過繁瑣,有的地方甚至顯得可有可無。

但這些真實發生在記憶裡的事情,是導演舍不得刪除的。

魚叔特別喜歡導演在片中反復用到的一個場景——

夜店狂歡。

每一次行動結束之後,成員們都會來到夜店。

在迷亂的燈光裡,和戀人廝混在一起,徹夜狂歡。

生命短暫,好像連狂歡都必須那麼用力,才叫值得。

閃爍的燈光中,塵埃慢慢升起,像是這一刻他們肆意揮灑的汗水,蒸騰而起。

但後來魚叔驚覺,這些塵埃,多麼像他們每時每刻不斷滲出皮膚,不斷消逝的生命。

在 ACT UP 裡,就連成員的死,都需要被賦予政治意義。

短暫的默哀之後,他們高舉著同伴的黑白照片,走過街頭,用那麼沉甸甸的死亡,換來一點點關註。

肖恩的骨灰,被合理地分成二八開。

二分留給母親,八分成為同伴們冰冷的武器,灑在冰冷的政府晚宴上。

那一夜,收工之後,剩下的人又去夜店狂歡。

塵埃飄散在空中,像極瞭肖恩早已飄散的骨灰。

它盤旋在空中,毫無意義的樣子,卻也已經用盡全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