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被刷屏瞭。
也再次被事實真相刷新認知。
10 月 28 號,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上,一輛載有 15 名駕乘人員的公交車,與一輛紅色轎車迎頭相撞後,沖決橋梁護欄,墜入江中。
車裡人悉數殞命。至今已打撈出 13 具屍體,仍有 2 名人員下落不明。
事發當天,“女司機逆行致公交車避讓墜江”的輿論聲浪,呼嘯於網絡。
天平一端,是本就訾議纏身的“女司機”,“逆行”之舉,再去一檔籌碼;
天平另一端,是沉甸甸的 15 條生命,“避讓”之舉,再添一份無法計量的沉重。
孰輕孰重,孰對孰錯,昭然若揭。
聲浪滔滔之下,女司機當場即遭警方控制。
千夫所指,萬噸口水唾的屏幕如瀑佈。“讓女司機開車跟默許殺人有什麼分別!”
但在這個新聞價值已經被反轉把持的時代,事情總是會在輿論鼎沸之際,擦去防偽塗層,現出正確答案 ——
今天官方公佈原因:據車內黑匣子監控視頻顯示,系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車輛失控。
爭執的起因是,女乘客坐過站要求停車,司機拒絕後,雙方發生言語進而至肢體沖突。
經調查,被網絡大批鬥一整天的紅色轎車女車主系正常駕駛,與本次事件並無牽連。
結果一出,女司機丈夫受記者采訪道,妻子已經平安回傢,一切都好。
而面對 15 條再也無法平安回傢的生命,我們不得不再次聚焦這起悲劇產生的根源:司機和乘客之糾紛。
得知這個真相的時候,相信許多人跟小十君一樣,有太多個為什麼盤旋在內心:
我們想問那個女乘客,為什麼不能等一等?
我們想問那個公交司機,為什麼不能忍一忍?
我們還想問車裡的其他乘客,為什麼不能出手勸一勸?
如果說作為當事人的乘客和司機,被裹挾於陡然而來的巨大的負面情緒中,一個等不及、一個忍不瞭,還勉強說得過去,那麼坐觀這一切發生的其他乘客,便有些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無法揣度當時的具體情形,但有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片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深思。
《車四十四》
山區,曠野之中,一輛大巴千裡單騎。
車裡的乘客,不茍言笑,偶爾竊竊私談,表情木然。
女司機看上去瘦削清秀,眉眼裡卻顯出老練世故,還有一點疲累。
這輛大巴像是長途跋涉瞭很久。
中途上來一青年男子,坐實瞭這個事實:我都等兩個多小時瞭。
上瞭車,男子一抬眼看見懸於眼前的駕駛證,彼人非此人:你是頂班的吧?
再回頭一掃,你這車挺新的啊。
女司機似乎有點不耐煩:找個地兒坐吧。
別小看這幾句閑談,裡裡外外,全給瞭交代。
外面環境是山路崎嶇,因崎嶇而交通不便,因不便始通車,而通車班次顯然不多(等兩個多小時),且通車時間尚不算久(車挺新)。
總結為一個詞即是,封閉。
一個封閉的荒蠻環境,進進出出都不容易。古往今來,這都是綠林強人做買賣的絕佳處。
果不其然,大巴駛下沒多遠,上來兩個打劫的。
白西裝主鎮場,手持利刃,怒目巡視。灰西裝主清場,手提背包,挨個收錢。
劫財?好說。一個個乖乖掏出錢,破財消災。
也有在破財和破相間猶豫不決的,結果是既破瞭相,也破瞭財。
女司機掏瞭錢,也勸那位要錢不要命的乘客掏錢。她說,不想找麻煩。
白西裝揍服一個不情不願的,聲威大振:還有誰想惹麻煩?
發現沒有?包括女司機在內的車裡人,秉持的原則是,別找麻煩。
對女司機來說,她不過是頂班的,大巴車不是自己的,找不起麻煩。
對乘客來說,既然交錢不殺,我就安全瞭,我為什麼要找麻煩?
而攥著兩把刀子,就敢以寡敵眾的劫匪,把這層心理摸得透透的:
在乘客看來,他們彼此互不相識,也互不相幹,隻要我自己沒事就行。
在劫匪看來,隻要你們都這麼想,那麼在無能這件事上,你們就做到瞭最大的“團結”。
你們越“團結”,越構不成威脅。
所以劫財完畢,還沒結束 —— 女司機長得不錯,再劫個色。
幾乎是在女司機被暴力拖下車的同時,車內此前還如待宰魚肉般打罵不動的一眾乘客,躍然聚集車窗一側,兩眼放光,向不遠處,劫匪強暴女司機處張望。
此時,那個中途上車的青年男子站在打開的車門前,問瞭一句我們想問的:
有人聞聲而動,又被一旁的老婆按耐住。她嘀咕瞭一句我們沒聽清的,但我們心裡都很清楚,意思是:別找麻煩。
更多的人則繼續木然地坐著,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接著,青年男子做瞭我們也想做的,獨自走下車,與攥著刀子的劫匪徒手搏鬥。
於是,我們再次看到車內的一眾乘客,躍然聚集於車窗一側向外張望:
全景固定鏡頭裡,一處是正在進行的肉搏,一處是正在進行的強暴。
鏡頭從車窗外,逆光掠過車裡一排人頭,表情依舊木然。
如果我們是乘客,真的會像那個青年男子一樣,發出質問嗎?
即便無人響應,我們真的會像他一樣,敢於匹馬殺出,與劫匪惡鬥嗎?
還是說,我們更有可能是車窗裡向外張望的一排人頭裡的一個?
如果那個正在纏鬥的人、正在被強暴的人,恰是我們的熟人甚至親人,“別找麻煩”這堵墻能被打破嗎?
別急著回答,往下看。
這個極端情境,在另一個叫做《八月十五》的短片裡得到瞭呈現。
同樣是山區裡長途跋涉的大巴。
同樣是中途上來瞭普通乘客,一對情侶。
同樣是不久後,上來兩個劫匪。
隻是這次把女司機的角色,轉移到瞭那對情侶中的女生身上。
被劫持的大巴,依舊平穩地開著。
劫財在先,很順利。
劫色同樣遇到一點磕絆 ——
並不是來自剛上車時,說著“我媽肯定給我們做好吃的瞭”的男朋友。
利刃一亮,他就慫瞭。乖乖坐到前排,騰出作案空間。
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子起身仗義執言,迎來《車四十四》裡青年男子的下場。
磕絆蕩平,於是,當著全車大人小孩的面,在八月十五中秋團圓這一天,劫匪在後排車座強暴瞭那個女生。
事畢,我們再次看到一個熟悉的畫面:一眾乘客紛紛掉轉頭,望向慘遭蹂躪的女生,表情木然。
兩個短片的結局並沒有出乎我們意料。
《車四十四》裡,女司機重返駕駛室,意味深長且復雜地望瞭一眼車內乘客,決然將見義勇為的青年男子趕下車,大巴駛去,萬丈懸崖,一去不返。
《八月十五》裡,被強暴的女生反倒重拾鎮靜,掃向車裡人的一眼,看的人不寒而栗。
她以一種怪異但奏效的恃寵而驕,借助劫匪之力,將被打傷的中年男子任性丟下車。劫匪坐在駕駛室旁邊,她就坐到劫匪腿上。行至懸崖處,縱身猛一扯方向盤,墜入深淵。
回到重慶公交墜江這件事。
有人分析今天放出的 10 秒監控視頻,發現一個端倪:
爭執過程中,大巴左偏越過中心實線,司機抬離右手還擊後收回右手,卻並沒有全力向右打方向盤,而是往左側急打方向,這一打,是墜江的直接原因。
有人說是情急之下無意識之舉。但也有人隱約聽出瞭司機最後說的話:再打我我給你飛下去。
不論真假,先不要忙於指責。
在女乘客提出下車要求,到發展至持手機擊打司機這個說短不短的過程中,車裡的其他乘客,在做什麼?
我能理解其他乘客的猶豫:女乘客頂多就是嘴上不饒人,不至於動起手來;司機經驗老道,這點事能處理不好?
最大的猶豫還是,別找麻煩。
等到電光火石的一剎那發生時,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下麻煩大瞭,但一切都來不及瞭。
我們在許多事上,不怕給別人找麻煩。因為我們自以為下瞭正確的判斷。
比如那個已經無人關註的紅色轎車女司機,她在 10 月 28 號當天被全網輿論持續攻擊時,到底遭受瞭怎樣的心理創傷,有誰過問?
她丈夫一句“一切都好”,是否就能讓可能參與瞭這場所謂正義討伐的你我心安理得?
德陽安醫生事件,不就是活生生的唾沫星子淹死人的案例嗎?
我們又在許多事上,怕別人找麻煩。就像兩個短片所表現的內容。
當我們想著去勸解女乘客等一等,大巴司機忍一忍的時候,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在看一看。
《八月十五》裡,女生趕中年男子下車時,對他發泄瞭一番話。
你看夠瞭嗎?
你在看什麼呢?
我問你看夠瞭沒有!
你剛才一直在盯著我看,你覺得很好看是嗎?
沒看夠是嗎?
是不是還想再看一遍?
這話難道不是說給屏幕前的你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