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被這新片澄清瞭一大半

11-03

每天中午,Sir 總會被同一件事難住:吃什麼?

拿到外賣後,第二大難題馬上到。

吃飯時看什麼?

電影太長,一頓飯看不完。

分成幾段看,簡直生生掰成連續劇,爽感直線下降。

看劇的話,一旦入坑,又影響下午辦公。

晃過神來,飯都涼瞭 ……

這幾天刷豆瓣,偶然看到一套紀錄片。

讓 Sir 胃口大增!

不僅好下飯,還能——

《解釋一切》

Explained

海報走的是最流行的極簡風格,一個單詞," 解釋一切 "。

看起來,口氣很" 大 "

這套 Netflix 聯合 VOX 制作的紀錄片,宣稱致力於打造影像化的流行文化辭典

內容涉及經濟、文化、娛樂、社會等,包羅萬象。

全集二十個主題:

有的日常,能應用到生活中;有的獵奇,能當飯桌上扯閑篇的素材。

而且,都是當下屢上熱搜的話題:

種族財富差距、DNA、一夫一妻制、減肥、股市、占星術、外星生物、音樂、電子競技、紋身、永生、K-POP ……

涉及領域之寬,真有解釋一切的野心。

幾個分集標題,從上到下以次是占星、基因改造、單一伴侶制

呵呵,別被牌面嚇到瞭。

《解釋一切》絕不是那種一板一眼正經講課的紀錄片。

它的切面,其實很" 小 "

首先,小眾。

豆瓣評分人數不到 300 人,得分8.3

但其實,制作方 VOX 早已是國外大火的先鋒媒體。

VOX 涉及新聞、科技、體育和生活四大主題,旗下有 8 大平臺。目前每月的全網瀏覽量超10 億,視頻觀看超5 億分鐘,且60% 以上都產生在移動端

於是 VOX 與 Netflix 兩大前沿巨頭合作的《解釋一切》,正是迎合時代快節奏生活的" 輕紀錄片 "

通俗地說就是 …… 好下飯!

時間短。

單集 15-20 分鐘,一頓飯的工夫(別怪 Sir 吃飯快)。

告別餐盒裡飯已見底,屏幕上進度條還在前進的尷尬。

每集主題獨立。

不像連續劇,入坑基本就要堅持到底。

每天根據興趣,或者看心情挑著看就行。

畫風輕松。

你想象的科普紀錄片是什麼樣?

專傢正襟危坐,一堆聽不懂的專業詞匯,旁白再費勁解釋?

本片的畫風,絕不枯燥,還帶點萌。

比如讓小朋友們來表演,什麼是公開募股,什麼是分紅(對金融一竅不通,但又想投資賺錢的你,是不是馬上心動瞭)。

比如傳達數據和資料時,使用很友好的可視化方式

下面是人類的起源簡史,以此引出 DNA 的工作方式。

特效動畫、情景演繹、制圖畫畫 …… 無所不用其極,目標就是把書本上沉悶的知識視覺化、淺顯化。

加深印象,也便於理解。

而《解釋一切》對於科普的概念,也劍走偏鋒。

全是你想不到的冷知識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

科幻作品、知情人講述、科研調查 ……

外星生命的形象,大傢已經很熟悉。

百聞卻從沒一見,它們像影子,捕捉不到。

有人信誓旦旦表示,未知生物曾出現在他生命裡。

那時我才看到那個東西直至落下來

像電梯一樣

但在講求證據的社會,無論描述多精準,語氣多驚訝,都隻能停留在新聞裡的副版面。

科學傢也一直在探秘。

太陽系隻是宇宙很小的部分,宇宙中全部星球的數量,大概有地球上的沙子那麼多。

這麼多星,總有一顆跟地球差不多的吧?

根據合理推測,整個宇宙的外星文明數量,達一千萬億以上。

科學傢們也都言之鑿鑿。

地球外一定存在生命

不是因為找到瞭

如果沒有,那地球就是個奇跡

有人問我外星生命存在的概率有多大時

我總是說 " 百分百 "

但證明的過程,實在太心累。

這邊做瞭幾十年的專項研究,那邊外星生物卻在跟你玩捉迷藏。

有時候,還給你留下些希望。

科學傢接收過太空深處的無線信號,其重復規律比原子鐘還準。

是外星人發的消息!?

學者們興奮不已,實現重大突破,成為可能。

結果呢,隻是脈沖星發出的無線電波。

相似的空歡喜有太多。

仿佛放出線索,又迅速撤回。

外星人可能正躲在暗處,享受玩弄人類的愉悅呢。

《紐約客》上曾刊登戲謔漫畫:外星人的惡作劇

一而再再而三,科學傢也被折磨得趨向佛系。

外星人實在找不到,那就隻能找找借口瞭。

下面請看——

十萬個為什麼之怎麼還沒找到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據

理由一:其實已經找到瞭,就是有關部門藏著不說罷瞭。

理由二很隨性:外星生物來過地球,就是對這裡沒啥子興趣。

理由三,已經有點自暴自棄瞭:

就像我們沒法跟傢裡的螞蟻聊天一樣。

相比外星生物,地球人太低能,沒法實現雙方交流……

哈哈哈。

這些古靈精怪的人 …… 真的是科學傢嗎?!

這就是《解釋一切》的有趣之處:

總能在我們覺得熟悉的主題裡,挖掘到使人驚嘆的邊角料。

就像紀錄片中打臉科學傢的這一幕。

以前的紀錄片,專傢學者都是來科普的;

而在這裡,科學傢卻毫無 " 主角光環 ",說錯話第一時間就會被揪出。

天文學傢肖 · 斯塔克談到,在科幻劇《星際迷航》中,有句臺詞是這麼說的:

這是生命,隻是形式不同

本意想說,科幻作品具有真實的理論根基。

沒想到下一秒,制作人劈頭蓋臉用一行大大的字幕指出瞭他的錯誤——

這句話並非出自《星際迷航》,而是 The Firm 樂隊的一句歌詞。

但有趣,隻是第一層。

《解釋一切》的第二層 " 解釋 ",不一定有人看到。

不正經的表面,卻傳承瞭紀錄片的核心——反思

優秀紀錄片,都有這樣的功能:

擺事實,引思考。

在獵奇和趣味的表面下,依然試圖引發快餐時代的駐足沉思。

從外形生物的研究,延伸到大眾文化的討論:

如果我們面臨外星人的外來威脅

人類之間的差異會很快消失

Sir 看到這,馬上想起劉慈欣在《三體》中寫的:"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外星人和人類,誰更可怕?

再比如,聊到占星術。

一個看似迷信的偽科學,不僅在報紙上占據版面,更在印度各大新聞節目都有固定節目。

信仰與科學,誰更有用?

當然,這些思考隻是一閃而過,點到即止。

《解釋一切》並沒有解釋一切的野心。

用 15-20 分鐘就說透一個主題,難。

它提供的,是一個遊離在" 常規 " 以外的視角

用食物打比方。

連續劇是漢堡薯條,沒營養,卻好吃。

紀錄片是魚肉,補充人必須的能量,但吃多瞭會膩。

而《解釋一切》就是輕食沙拉——

口感清新,還能補充多種平時很少攝入的微量元素。

我們總會警惕 " 快餐時代 "。

警惕快餐時代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

碎片化閱讀,輕信謠言,放大情緒 ……

其實我們需要警惕的,隻有一件事——放棄思考

《解釋一切》雖然有著 " 快餐 " 外表,但並非迎合時代的 " 快餐紀錄片 "。

反而,它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試圖重新喚起我們熱愛思考的天性。

Sir 想起一句英文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

不記得吃過的飯,但它們會變成你的血肉。

不記得學過的知識,但它們會構建你的靈魂。

細節會被遺忘,思維方式卻會紮根。

這樣下飯,真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的,b 站上就有

編輯助理:尼爾蓋得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