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瞭敦刻爾克,硬盤還應留下這些戰爭片

09-06

" 你殺的人越多,你離故鄉越遠。"

來自《敦刻爾克》的潮水終於在中國拍打上岸,小十君也相應推送瞭與《敦刻爾克》有關的制作花絮,還有對本片的獨傢看法(回顧戳這裡)。

有關這部電影的討論也蠻激烈的,且不論它是不是神片,隻要大傢能夠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這部片子就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走一趟。

不久前,小十君與粉絲們做過一次有關戰爭題材作品推薦的互動,收到瞭很多誠意十足的回答。

我們綜合瞭粉絲的意見,為大傢挑選出瞭 14 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作品,在電影中回味歷史,銘記歷史。

註:以下部分內容含讀者推薦,快來看自己的推薦語有沒有上榜。

01

「 金陵十三釵 」

南京大屠殺(1937)

南京,是二戰歷史地圖上一塊永恒的傷疤," 金陵 " 二字,從此多瞭一絲悲壯的意味。

然而,將那段歷史真正拍出感情的作品,卻不是很多,思來想去,最終還是鎖定瞭《金陵十三釵》。

雖然影片有較重的 " 討好好萊塢 " 的敘事缺陷,但是最後的開放性結局,讓本片的格局更加飽滿。

抗日情懷就不多說瞭,電影雖是戰爭片卻有著油畫般的視覺效果,穿旗袍的女人給灰色背景增添神秘古老的色彩,大遠景的使用將肅穆莊嚴之氣顯得淋漓盡致。

結尾主要人物都得到瞭成長,戲子不再無情,墻頭草不再懦弱,女學生更加堅強。因為一同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所以目的更加一致。(本片由 @Mickey 推薦)

02

「 虎!虎!虎!」

偷襲珍珠港(1941)

夏威夷的珍珠港,也是二戰歷史中不能繞過的一個地方。因為日本空軍偷襲瞭珍珠港,點燃瞭太平洋戰爭的火藥桶。

關於偷襲珍珠港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美日合拍的《虎!虎!虎!》,一部是由邁克爾 · 貝執導的《珍珠港》。

我在這兩部電影中糾結瞭很久,最終還是選擇瞭《虎!虎!虎!》。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作品,《珍珠港》確實不夠出色,對於愛情橋段過多的刻畫,讓這部電影看上去不那麼端莊。

而拍攝於 1970 年的《虎!虎!虎!》則用相當直白的方式,將偷襲珍珠港的始末、日軍作戰策略等內容鋪展開來。

就像一把利刃,用沒有任何修飾的動作,直插心臟。

有人說,鋼鐵大炮是屬於男人的浪漫,雖然有點偏頗,但戰爭題材作品中的 " 愛情 " 元素,稍作點綴才是最保險的方式。

03

「 細細的紅線」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2)

《細細的紅線》全片 170 分鐘,近 3 個小時的故事,我斷斷續續用瞭一天的時間才看完。

無法一口氣看完不是因為時間太長,而是那種窒息感,讓人無法不按一下暫停鍵,呼吸一下 21 世紀污濁的空氣,確認自己肉身尚存。

影片的主旨是 " 強攻 ",而為瞭達成上級交代的任務,強攻的 " 查理步兵連 " 付出瞭慘重的代價。

影片以南太平洋明媚的風景開始,這份美好隨即就被昏黃的天空和混合著血液的焦土所替代。所有的人都滾在瞭一起,宛如肉搏,武器碰撞,泥土和肢體一起飛濺。

南太平洋的悶熱和血液的粘稠似乎融合到瞭一起,透過屏幕撲面而來。

" 在理智與瘋狂之間,隻有一道細細的紅線 ",而這部片子最打動我的,就是它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對待每一個人。

人,在那一刻已經不是人,而是冰冷的戰爭機器,懷著同樣的痛苦,殺掉對方。

奧斯卡欠本片一座小金人。

PS:有關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作品,還有一部美劇《太平洋戰爭》同樣可觀。

04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

蘇聯衛國戰役(1942)

還記得很久以前在 B 站看一個戰爭題材的混剪視頻,其中一條彈幕說:毛子(俄羅斯人)打起仗來,是又硬又猛又不要命。看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後這種感覺更深瞭。

但是今天要推薦的是另外一部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本片由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瞭幾位蘇聯女兵對抗德國侵略者的故事,即使放在當下,這部老片依然能激起一波回憶殺。

而女兵們展現出的鋼鐵意志,以至於現在看到片名,腦子裡都會浮現出一句話:太慘瞭。

它沒有特技,不制造視覺沖擊,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讓人 " 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

影片深刻地渲染瞭戰爭的殘酷和無情,但與此同時又寫出瞭人的不屈和英勇。戰爭不僅僅摧毀瞭美麗,它也使美麗更加動人。 (本片由 @Truffle 推薦)

PS:這部作品一共有三個版本,分別拍攝於 1972 年、2005 年和 2015 年。

05

「 橋」

南斯拉夫視角(1944)

或許你沒有聽說過這部電影,但一定知道這句歌詞:

" 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 ……"

頗富傳奇色彩的南斯拉夫,早就已經解體,但是在影史上留下瞭很多不朽的傑作,1969 年的《橋》便是其中一部。

當時,在動蕩不安的南斯拉夫,人們對於和平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這些遊擊隊員即使為國傢獻身,也要完成國傢分派下來的炸橋任務。

在這部電影裡,你會看見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會看到遊擊隊員之間深厚的情誼,小細節裡透露出來的、屬於男人的粗獷情感。

06

「 拯救大兵瑞恩 」

諾曼底登陸(1944)

本片是戰爭題材經典作品之一,很多人隻是知道有一個大兵叫瑞恩,需要別人去救他。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當時 " 拯救 " 二字,背負瞭多少責任。

執行任務的小分隊,剛從諾曼底登陸中死裡逃生,這個任務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個 fubar(扯淡到無法理解)。

▲這部片子裡的狙擊手是我見過最帥的狙擊手。

就像《繡春刀 2》結尾處迷茫的沈煉," 我在做什麼,在這麼個無聊的地方,白白賭上性命。"

因為生在這戰爭的世道,當真沒得選。

很多時候身在戰爭中的人,他們殊死搏鬥不是為瞭什麼崇高的目的,隻是為瞭戰友而戰。這種理由,是最真實的 fubar。

PS:影片開頭有關諾曼底登陸的描述,值得一生銘記。

PS:除瞭《拯救大兵瑞恩》,經典群像戰爭題材作品還有《兄弟連》。

07

「 父輩的旗幟 」

硫磺島戰役(1945)

凡是戰爭,就不乏有英雄,可有時候我們忘瞭問一句,他們是否真的喜歡做英雄。

影片來自於一個真實的事件,在硫磺島戰役中有五個美國士兵,將美國國旗插上瞭蘇利班奇峰。

這一幕被戰地記者拍瞭下來,照片被認為是激勵美國民心的良藥,而插旗的人也成為英雄。

這個故事的套路與《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很像,因政治需求變成英雄的普通人如何繼續生活,參與戰鬥之後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等。

《中場戰事》的重心是普通人在戰爭中的自我救贖,而《父輩的旗幟》則重新定義瞭 " 英雄 "。

導演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還拍過一部《硫磺島的來信》,是《父輩的旗幟》的姊妹篇,從日軍角度出發再現硫磺島戰役,建議將兩部片放在一起觀看。

08

「 血戰鋼鋸嶺 」

沖繩戰役(1945)

在粉絲的推薦中,《血戰鋼鋸嶺》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

本片震耳欲聾的音效和血肉橫飛的戰場緊緊抓住瞭觀眾的心,哪怕它的劇情,還是略顯套路瞭一點。

但是它打動我們的原因,來自於主角是一個不肯拿起槍的人。一個拒絕武器、隻想救死扶傷的人,能在戰場上存活嗎?

這是一部反戰的戰爭片,可以說,真正好的戰爭片,其主旨都是反戰的。

不管給戰爭冠以多美的修飾,它永遠是醜陋和殘酷的,它永遠能殺害人命和毀掉文明。

希望大傢看過這部電影後,在高喊 " 雖遠必誅 " 的時候,也能想想 " 誅 " 能帶給我們什麼。 (本片由 @貓發熱 推薦)

09

「 狂怒 」

歐洲戰場末期(1945)

作為一部戰爭片,《狂怒》在處理素材上的手段非常簡單,甚至帶有一絲直男審美的粗暴。

大坦克轟轟轟,大炮彈隆隆隆,一言不合就扔你個炮仗,打不過你就軋死你。

非常粗暴,但非常真實。打仗,不就是這樣嗎?

影片聚焦於佈拉德 · 皮特飾演的 " 戰爭老爹 " 和菜鳥新兵之間的故事,新兵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打字員,初到戰場還很懵逼,讓他殺個人比捏死個螞蟻還難。

很快新兵就 " 成長 " 瞭,學會瞭喝酒,學會瞭睡女人,變成邊掃射敵人,邊吼 "X 你娘 " 的兵痞。

但是我知道,那個懵懂的打字員沒有死去,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善良的內核,他 " 變瞭 " 是因為他必須在戰爭叢林中生存下去,那就是適應戰爭。

影片的結尾,一個同樣懵懂的德國士兵的手電筒掃過他驚恐的臉,但是放走瞭他。

那束手電筒的光芒,也許就是人性之光吧。

10

「 紫日 」

中國戰場末期(1945)

也許有人已經註意到瞭,很多戰爭題材作品有一個定位,那就是 " 反戰片 "。

和平年代的戰爭題材作品,不應該讓人有一種 " 我想去打仗 " 的慷慨激昂,而應該通過影視作品進行反思,銘記痛苦,從而拒絕戰爭,珍愛和平。

奇怪的是,我國很少有打著 " 反戰 " 旗號的作品出現,但少見不代表沒有,隻是已經被大傢遺忘瞭。

拍攝於 2001 年的《紫日》,聚焦於中國青年、蘇聯女兵和日本少女,三個不同國傢的人在二戰洪流中相遇,繼而命運被捆綁到瞭一起。

其實這是一部反戰題材電影,它不吹不黑,沒有神話,隻是把不同國傢的三個年輕人推到戰爭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傢,都是這個戰爭的受害者。

大多反戰題材電影拍的是自己國傢戰敗的戰爭,而對於自己打勝的戰役,則是另外一個姿態。

中國作為戰勝國去拍這個反戰電影,難能可貴。

最後說句題外話,富大龍可真是個好演員。(本片由 @小強 推薦)

11

「 我們的父輩 」

德國視角(二戰全程)

如果說,要在今天所有的作品中挑選出一部我最喜歡的,那就是這部德劇:《我們的父輩》。

這部劇站在德國普通青年的立場上,勾畫出二戰始末的一幕殘酷物語。

主人公是 5 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他們當中有軍人,有護士,有大學生,有夢想成為明星的美女,有尚不知危險已經來臨的猶太人。

他們相信 " 聖誕節的時候戰爭就會結束 ",然而這個 " 結束 " 遲遲沒有到來。

這部劇沒有去洗白納粹,而是用德國普通青年的嘴巴,去講述因戰爭帶給他們的分裂、墮落、掙紮和痛苦。

第一集的開頭,就借主人公之口講出 " 戰爭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逼出來 "。

戰爭最痛苦的事情也許不是死亡,而是看著自己最愛的人內心的惡迸發,看著自己內心的惡在滋長,然後帶著這份惡,茍延殘喘。

12

「 自己去看 」

白俄羅斯視角 (1941-1945)

這是今天推薦的所有片子中,觀感最不適的一部電影。

影片以一位小男孩參軍的視角,講述瞭二戰時期白俄羅斯德占區人民生活的慘狀。

所有的畫面都是近乎惡心的粗糙,所有的音樂都是淒厲刺耳的,所有人的精神狀態似乎都瀕臨崩壞。

尤其是主人公的臉,從一個小男孩應該有的細膩白皙,逐漸變成一個老人一般的幹裂蒼老。

▲很難想象,這是同一個小孩。

我知道這是電影,也知道這就是現實,而正是這一點讓人無法接受,看完有一種想要嘔吐的眩暈感。

最後 7 分鐘的蒙太奇,是我大力推薦這部片子的原因。主人公面目猙獰,用槍射擊泥水中希特勒的畫像,而此時時間開始倒流。

直到回到希特勒的童年,希特勒的母親抱著他,主人公停止瞭射擊,流下淚水。

縱容惡魔和絞殺惡魔的,都是人性。

PS:片名 Come And See,出自《聖經》的《啟示錄》第六章。

13

「 鋼琴傢 」

猶太視角(二戰全程)

德國納粹對於猶太人的迫害,是二戰歷史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而反應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影視作品也是非常之多,我們在多部作品中糾結瞭很久,最終選擇瞭這部《鋼琴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迫前往猶太聚集區的波蘭鋼琴傢,經過一系列的顛沛流離,最後委身於一個廢棄的閣樓裡,偶遇一位德國軍官。

德國軍官被他的琴聲打動,動瞭惻隱之心,在蘇聯軍隊解放波蘭之前一直保護著他。

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瞭人與野獸最基本的區別,那就是文明。

我相信,是鋼琴傢的音樂打動瞭德國軍官,是文明喚起瞭納粹心底的憐憫和人性。

而大多數參加戰爭的人,最後都會變成宛如戰爭機器的野獸,踐踏文明,撕裂文明。

14

「 地雷區 」

丹麥視角(戰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在丹麥海岸線埋下瞭大量地雷,數量超過一百五十萬枚。

在德國投降之後,丹麥俘獲瞭大量德國戰俘,他們挑選出年輕的德國士兵,前往丹麥海岸線,將他們的前輩埋下的地雷,一顆顆再挖出來。

這些活體探測地雷的士兵,如果在傢鄉他們大概還是父母眼裡不聽話的孩子,而如今他們是不知道哪天就會踩中地雷的戰俘。

如果直接被炸死,那反而是最幸運的事,最通常的情況是心臟和大腦還在,身體早已不知飛向何處。

但是他們仍然用雙手挖著,因為他們知道,挖掉最後一顆地雷的時候,就是可以回傢的時候。

但是一旦走上瞭戰場,傢鄉就是一個美好的代名詞,而能回傢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瞭。

這部片子正應瞭《敦刻爾克》的那句話:"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瞭戰爭,為什麼要讓年輕人獨自承擔?"

是啊,很多人扛起槍奔赴戰場的時候,眼睛裡滿是迷茫。

我在很多部片子中聽過 " 聖誕節就能回傢 " 這樣的話,然而他們誰都沒能回傢。

我聽過各種語言嘶喊出的 " 媽媽 "。然而那些男孩,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傢鄉的母親。

有人迷茫,也有人癲狂,而癲狂的那一部分人,親手將無辜之人墮入地獄。

而我,不想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的親朋,內心中的惡被激發出來,我無法想象那種場面。

所以,我們要拒絕戰爭。

真正優秀的戰爭片,應當讓人畏懼生命,尊重和平,厭惡戰爭。而不是空有雞血,圖喊口號。

反戰,應當是所有戰爭題材作品永恒的命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