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樂視風波”:風控不是要把用戶拒之門外

08-03

【財新網】(專欄作傢 董崢)建行對樂視網現任或前任員工 " 一刀切 " 降額事件,以建行為大部分持卡人恢復額度告一段落,但是這次風波卻迅速引發瞭社會輿論和媒體的強烈關註,使得銀行品牌受到一定的影響。事件已經過去,負面輿論的熱度也逐漸降溫,但是對於引發這樣一場不應該出現的風波,還是值得銀行深刻的反思。

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

信用卡額度的提升與降低,本是信用卡業務中一項極為正常的風險防范措施,按照建行的信用卡協議要求,銀行是有權根據持卡人的資信狀況或者經濟狀況出現變化,特別是向低方向變化時,銀行是可以根據協議對持卡人行使降低額度,甚至是停卡的措施。

建行龍卡信用卡領用協議:

甲方(信用卡申請人)資信情況或還款能力出現重大變化(包括但不限於工作調整、收入降低、失業、重大疾病、卷入重大訴訟、拖欠其他債務等),足以影響甲方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乙方(建設銀行)有權采取為甲方更換卡片、降低甲方信用額度、限制或停用甲方信用卡、要求甲方立即償還全部欠款、收回甲方信用卡等一項或多項措施。

類似樂視的這種集團式降額的情況也絕非一傢,隻是由於樂視正處於風口浪尖上,加之銀行目前的處境,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爆社會媒體的關註而放大傳播效應。這也導致這次建行降額風波迅速被廣泛傳播。

從信用卡業務的特點看

風控主要基於:個人基本狀況、收入狀況、相關財力狀況,以及個人信用記錄等幾個維度,同時,還會有一個企業類型和職業信息分類等,根據申請人所在的企業和職業進行綜合評估,最終決定是否授信發卡。

雖然建行的樂視風波,從業內角度看都是可以理解的風控措施,但是能否做得更穩妥呢?

比如:對於樂視網的狀況進行預判後,先行進行內部排查,再根據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風控,將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而不是像現在這種 " 一刀切 " 先行降額,引發瞭社會輿論的嘩然後再恢復額度,一個正常的風控業務卻對品牌帶來瞭負面影響,就有些得不償失瞭。

從這次建行的 " 樂視風波 " 事件中,我們也應該對近幾年中國信用卡業務的粗獷式發展進行一些反思,尤其在 " 多頭授信 "、" 重復授信 " 方面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

信用卡的 " 多頭授信 ",是指多傢銀行向一名持卡人發放信用卡,個人信用額度為各銀行信用卡額度的總和。多頭授信讓持卡人實際可使用的信用額度遠超出其可能的還款能力,而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持卡人在發生大量透支後無力還款,勢必將導致無法收回,銀行資金將面臨著損失的風險。

有些持卡人對於信用卡的追求,似乎唯有額度高低,動輒就想要辦大額信用卡,恨不能非幾十萬額度不可。部分發卡銀行為瞭市場份額,放低門檻,甚至不顧實際情況予以高額授信;還有一些持卡人靠套現做交易,從而獲得較高額度,這也造成市場對信用卡額度的不滿程度偏高。一旦通過降額來進行風險防范,勢必造成持卡人的抱怨。

銀行在防范信用卡風險之初就要制訂嚴格適度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對信用卡業務總體風險的防范水平。一個好的授信政策,就是要找準產品拓展與風險控制兩者之間的臨界點,合理選擇並定位信用卡的目標客戶群體,是控制信用卡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運用大數據進行信用卡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必然的手段和趨勢。

風控不是要把用戶拒之門外,而是要管理好風險。這次風波有可能引發一輪銷卡潮,這種狀況本不應該發生。因此運用好大數據來實現對信用卡風險的防范,在激烈的信用卡市場競爭中實現精細化管理,對信用卡營銷才會提供幫助和支持。

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各發卡銀行對風險如此高度防范的同時,信用卡的風險指標依舊在以比較快的速度增長,2016 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 535.68 億元,同比增長 40.9%。雖然仍處於可控范圍之內,但是增長速度如此之快,對信用卡業務產生很大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中小商業銀行對於進入信用卡業務也會產生畏懼心理,於信用卡產業發展不利。


這次因降額引發的 " 樂視風波 " 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更應該留下對信用卡業務的反思,信用卡業務中的營銷和風控是一對永遠的 " 仇敵 ",營銷要的是市場規模,風控要的是風險控制,在金融互聯網、大數據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平衡營銷和風控二者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